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 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 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第 18 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 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与本单元其他课文相比,内容偏多,涵盖了冷战的背景、形成乃至结束。

每一 篇目下典型事件介绍翔实,同时拥有历史地图以及历史纵横等众多史料。

本课的教学容量巨大,既要把握整体框架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兼顾典型突出事件的史料 研读。

没有史料支撑又难以使学生对冷战的过程以及一些本质问题认识清楚。

三、本课重难点
本课重点: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瓦解的过程。

本课难点:冷战的特征,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发展与变化。

四、我对本课的思考
1 首先我认为本课在客观上存在另外一大难点:即如何在一课时的时间内完成对整个冷战的 讲解?
2 本课的框架应当如何体现出冷战在每一个过程中与国际关系的联系?
3 史料的选取问题。

典型史料众多,应当如何选取?
4 对于非常紧凑的课程,学生活动应当如何体现?
五、针对思考提出的教学思路设计及教学方法
1 按照传统方式,将冷战的发生、发展、结束作为本课的三目标题。

同时将发生与发展两目 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讲解。

(课时紧张,必须有取舍)
2 细节与框架我打算用大量的结构图体现出具体事件与整体格局的关系。

这样能够最为直观 地体现出本课的难点。

3 史料的选取,除了节点性质的事件史料,更多选取的是能够体现冷战 有控制的对抗”这一 特征的史料。

4 学生活动在大量的讲解下已经没有安排的空间,详见“本课反思”。

六、学情分析
本校高一学生。

基础较弱,存在大量高中未选历史学科的情况。

授课应更偏重基础
七、教学过程展示: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通过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历史 利用这一历史上少见的一 照片通过简单介绍导入新
幕,引发出学生对本课的思
课。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含义:紧紧把握“既
通过对冷战的概念介绍,初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非和平又非战争的对峙状
态”
冷战的根本原因:从美苏两
国战后的国家利益与国际战
略出发。

冷战政策的理论基础:从乔
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以及丘
吉尔的铁幕演说中进行节选
与分析
冷战的表现及两极格局

成:
通过设计冷战美苏双方在政
治、经济、军事、地域四个
方面具体典型事例的对比表
格,按步骤讲述冷战的开始
以及表现。

讲清“一个核桃的两面”,
即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的内在联系。

运用地图教学,
展示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的
对抗。

出示两极格局对峙结构图,
展示冷战与国际格局变化的
内在联系。

在两极格局对峙结构图的基
础上,进行新阶段事件的添
加,进一步呈现冷战发展阶
段下的两极格局形态。

主要
包括局部热战(朝鲜战争与
越南战争)(简要描述,弱
化处理,不作过多评价)以
及全面冷战的(第二次柏林
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的过
程。

以古巴导弹危机为切入点,
列举美苏双方的举措,以及
双方领导人的通信史料,展
示出冷战之下双方在事件中
的对峙以及控制。

步让学生形成对“有控制的
对峙”的认识。

培养学生善于从国家利益角
度看待国际关系,同时也是
学习世界史的一大关键因
素。

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为后
面出现的冷战思维提供了最
为基础的理念,进一步使学
生认清美苏对峙表象下所蕴
含的国家利益冲突。

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冷战
双方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各
方面的强烈对抗,理解冷战
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进一步对“对峙”进行分析,
从热战与冷战两个方面使学
生对美苏对峙有更深刻的理
解。

同时通过出示双方对同
一事件的共识性的史料,使
学生明白冷战的特征,突破
本课的难点。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四、总结通过板块示意图,列举50年
代以后各政治力量(西欧,
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的
主要成就,呈现出两极格局
下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特别提示学生:多极化趋势
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并
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
局,主体依旧是两极格局。

通过列举重要事件,简单介
绍两极格局瓦解的过程及结
果。

通过板块示意图展示当今世
界的政治格局,即“一超多
强”,用以回看两极格局的
瓦解,理解一“一超多强”
形成的原因。

将“冷战”与“两极格局”
的发展过程同时展现与

比。

也亮出本课的两条主线
概念。

冷战格局下多极力量的发展
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为了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其
转化为示意图的形式,这样
更为直观,也能够增加课堂
效率。

培养学生要动态地发展地看
待历史,理解“演变”一词
的含义。

不能将趋势看待为
特定的格局。

培养学生在特定历史环境下
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

同样紧紧围绕“演变”一词,
理解每一个时代世界格局的
变化有着其纷繁复杂的原
因。

使学生理解冷战与两极格局
的微妙关系:冷战促成了两
极格局的形成同时成为两极
格局主要的对抗手段。

两极
格局加剧了冷战发展的同时
又制约着冷战发展成为热
战。

八、本课反思
本课通过建立知识结构图的方式,解决了本课内容过多时间不够的窘迫,课后学生基本能够建立起本课的知识框架。

同时节选了众多史料穿插进整体结构,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重难点的理解。

但是依旧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内容并不能彻底展开,知识层次依旧只能“粗讲”,无法深入剖析。

学生只能从框架上掌握本课的整体结构。

再有,就是学生活动的问题,基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安排。

冷战的知识本身难度较高,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铺以大量史料进行分析,但是一课时无法面面俱到,学生活动只能以听讲与思考为主。

九、板书设计
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的含义
(二)冷战的根本原因
(三)冷战政策的理论基础
(四)冷战的表现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冷战的发展
(二)冷战的基本特征
(三)多极力量的发展
三、冷战的结束及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二)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