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理论课《通信原理I》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复变函数、概率论、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电路、随机信号分析课程简介:北邮“四大名补”的最后一门,是北邮的精品课程与王牌科目。
按照往年惯例,成绩构成=20%作业+40%期中+40%期末,平时不太重视期中考试的童鞋需要提高警惕了。
课程难度取决于之前的基础,主要是《信号与系统》和《随机信号分析》,信号和随机基础较好的童鞋可能会略感轻松。
遇到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稍微勤快一点儿,多翻翻这两本书。
大三上学期开课的《通信原理I》主要讲授教材的前7章,大三下学期开课的《通信原理II》主要讲授教材的8至10章,第11至13章不讲。
按照往年惯例,通原I期中考试考查到5.6小节,也就是眼图,大题也主要集中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前三章都是在复习信号和随机。
然而,如果没有前三章的基础,恐怕很难完全掌握第四、第五两章的内容。
《通信原理I》试图通过建立随机信号模型来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课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依次讲解模拟通信系统、数字基带传输和数字频带传输,关注的模块是发端调制和收端解调,衡量的标准是判决门限和误码性能。
其中,模拟通信系统可以类比通信电子电路中讲解的内容进行理解;而数字通信系统则需要大家在理解基本概念(5.1小节)的基础上,利用信号和随机的知识去建立信号模型,分析功率谱密度,推导判决门限,评估系统误码性能。
课程备注:北邮的《通信原理》教材是众多科目中少有的精品教材,思路明确、概念清晰、推导详实、深入浅出;任课教师通常也都是各个教研室的组长或主任,授课经验丰富,为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双重保证。
尽管课程本身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都不少,但是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应该可以轻松掌握。
对于通信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在大三下学期继续选修该课程,《通信原理II》中信源信道编码以及扩频的知识的将带领你们真正推开通信领域的大门。
《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简介:尽管这门课程不需要计算电容电阻,但仍然与硬件有关;尽管这门课程不需要设计复杂的算法,但仍然与程序有关。
《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的教材为了顺应技术的发展,综合了传统的8086/8088和最新的ARM两部分处理器知识,但是按照往年惯例应该依旧是以8086/8088作为重点,ARM作为补充。
硬件方面,主要讲解微处理器、存储器、中断控制器、定时器、计数器、模数/数模转换器的结构(接口)及功能;软件方面,主要讲解汇编语言。
软硬结合起来,就是根据需求使用合适的元器件设计电路,然后使用汇编语言初始化该元件,并实现简单功能。
对于这样一门“软硬结合”的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着重理解汇编语言如何控制硬件以及硬件工作的原理及过程。
相信大家在学习过后一定会对自己的笔记本和手机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_^课程备注:硬件部分可以类比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软件部分可以类比C++程序设计。
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很多。
《电磁场与电磁波》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电磁学)课程简介:电磁场与电磁波是微波技术、天线、电波传输、光纤传输等专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对于通信领域而言,这门学科将主要为建立天线和信道的物理模型而服务,对于纯粹通信理论感兴趣的童鞋可以深入学习。
前几章的内容一般是复习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的知识,例如梯度、散度、旋度、拉普拉斯算子、散度定理(高斯定理)、旋度定理(斯托克斯定理)、拉普拉斯定理、静电场、恒定磁场和恒定电场,而期中考试一般也就考到这里。
对于基础较好的童鞋而言,难度不大。
后面的内容涉及到边值问题的求解、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电磁波的传播(无界、折射、反射、波导),电磁波的辐射等。
很大部分是对大学物理中电磁学的扩展,会涉及到很多很新的概念,但是所用到的分析方法我们在之前课程中大多已经基本掌握,用到的时候稍微复习一下。
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对基本物理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利用概念和定理从实际物理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另一方面则是对数学模型的求解,主要体现在线积分、面积分、体积分以及偏微分方程,前者是高等数学中的基本知识,而后者则是工程数学(数学物理方法)的基本知识(偏微分方程的级数解)。
课程备注:期中考试貌似是随堂考。
它(麦克斯韦方程组)所表现出的深刻、对称、优美使得每一个科学家都陶醉在其中,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情不自禁地引用歌德的诗句说:“难道是上帝写的这些吗?”一直到今天,麦氏方程组仍然被公认为科学美的典范,即使在还没有赫兹的实验证实之前,已经广泛地为人们所认同。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为它的魅力折服,并受它深深的影响。
——《量子物理史话》《数字音视频原理》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电路、通信电子电路课程简介:这门课程应该算是我们专业的特色课程,因为我们专业的定位就是偏向多媒体的电子信息工程。
授课内容大致就分为“音频”和“视频”两部分——其中“音频”部分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主要还是“视频”的讲解。
视频部分先从色度学的知识讲起,然后讲述电视信号的特性与空间坐标表示,在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以后,才开始讲解我国电视信号的基本制式PAL,对其采样、量化、编码、调制、解调的过程进行深入讲解,与此同时,这一部分也是这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从通信的角度来理解这门课程,大概就是先讲信宿(人眼的构造),再讲信源(色度学与视频信号信源编码),最后讲广义信道(视频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其中信源和信道的部分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讲授的内容主要是整个视频系统,所以系统内涉及的知识比较繁杂,感觉与之前的很多课程都多多少少有所关联,但又不会十分深入。
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应用和复习的过程,可以将过去两年中学过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视频是当今互联网上最为主流(流量最大)的媒体,与视频相关的研究(如可变长编码(VLC)、视频加密、视频检索)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地发展起来。
对多媒体领域感兴趣的童鞋可以以这门课程为基础,在今后的选修课中进一步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课程备注:附件是以前的期末试卷,来自11级的童鞋,考试题目绝大多数都是课后习题。
貌似从07级至11级的期末考试基本上都没有太大变化,仅供参考。
老师有讲义,不过貌似没有教材。
没有期中考,期末“半开卷”。
《计算机网络》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为什么要介绍这门选修课?因为它很重要。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兴起,网络的概念如今已经深入人心,而《计算机网络》则是讲授这张大网基本原理的一门课程。
课程首先会介绍有关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之后则是按照ISO的OSI分层模型逐层讲解网络的工作原理,从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直到应用层,逻辑分明、条理清晰。
DNS、TCP/UDP、UDP、IP、VPN、NAT、LAN、WAN、PHY、P2P、CSMA/CD、MAC、ARP/RARP、RIP、OSPF、BGP、IGMP、HTTP、FTP、TELNET、SMTP、POP3、SMTP、IMAP、DHCP、404 not found。
这些大家耳熟能详却又不明觉厉的概念(协议)都将在这门课程中得到细致讲解、详尽阐述。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宏观上要加强对OSI分层体系结构系统模型的理解,微观上则要强化对各种协议所行使功能的理解,至于每种协议到底使用何种参数、如何配置并不是那么重要。
课程备注:《计算机网络》在计算机领域的重要程度和《通信原理》在通信领域的重要程度不相上下,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童鞋而言,是与数据库同样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只要你将来还在通信电子计算机行业,就一定会用得上这门课的知识。
不过很遗憾,这门课程并非必修。
建议感兴趣的同学选修,有时间的同学旁听,没时间的同学抽时间自学。
对于想参加计算机四级考试的同学,《计算机网络》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实验课《通信原理》实验课程简介:分为软件实验和硬件实验两部分。
软件实验是使用matlab生成简单模拟信号、数字基带信号等,观察期频谱、眼图以及误码性能的变化;硬件实验是根据原理图连接已经模块化的可调谐振荡器、加法器、乘法器等,观察输出波形。
实验代码和电路可以参考《通信原理实验教程》,都不是很难。
课程备注:貌似每一年的实验内容都会有些变化。
《微机原理》实验课程简介:分为软件实验和硬件实验两部分。
软件是汇演是使用汇编语言实现功能简单的小程序,这一部分大多可以在教材上面找到原型;硬件实验则是利用汇编语言初始化硬件实验箱中的可编程并口、可编程串口、定时器/计数器等以实现简单功能,这一部分在实验指导书当中可以找到原型,并不是很难。
课程备注:貌似每一年的实验内容都会有写变化。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II课程简介:该实验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的综合实验,可以算作是上学期数电实验的升级版,需要大家利用VHDL语言在开发板上实现一个简单的数字电路系统,题目可选,不同题目之间难度相当。
类似于模电实验,第一学期学习简单操作,第二学期搭建简单系统。
课程结束后会有对实验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验收。
课程备注:貌似每年的实验题目都不一样。
写在后面TOPIC 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当我在给大家写课程简介的同时——大四保研的同学,动作慢一些的正在联系导师,动作快一些的大多已经找好了实验室,静静9月中旬提交材料;大四工作的同学,动作慢一些的刚刚开始投递简历,动作快一些的已经实习了三四个月,只等10月校招签订三方协议;大四考研的同学,动作慢一些的刚刚开始复习,动作快一些的大多已经在自习室度过了整整一个暑假,数学全书已经刷过一遍;大四出国的同学,动作慢一些的还在为最后一次G、T考试做准备,动作快一些的已经在清北积累了若干科研经历,开始针对不同学校撰写自己的CV和PS。
TOPIC 大三需要做些什么大三上学期:理论课还好,实验课较多,依旧会略感忙碌,但是毫无疑问会比大二轻松不少。
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可以尝试着寻找自己喜欢的方向做些深入的研究,或者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大三下学期:必修课已经基本修完,课程以专业选修课为主,而且方向划分比较明确,可以自主利用的时间也很多。
这个时候,一方面需要根据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有倾向性地选课,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用空余时间为将来工作、读研、出国等相关事宜做些准备。
与其关注外界,不如了解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发掘自己的兴趣与天赋,应当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课,然而这门课程却不会由任何人为你讲授,只能凭借自己领悟。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并将其融入工作和学习,这样才会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盲目地使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竞争,终究也只会加重内心不愉快的经历与感受。
真正明确自己的需求,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倾听内心的声音,当你真正找到答案的时候,也就不会再对未来感到困惑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