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研究生文献综述及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研究生文献综述及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第二:高富平在《电子商务法律指南》对侵犯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主体进行分类。其中,对侵权主体的网络服务商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类,网络服务商英文名称是ISP,它是InternetServiceProvider的缩写。包括各种在网络空问中提供网络基础设施、接入服务和服务器空间以及具体信息的所有网络服务者。从其提供的服务的不同环节和功能来看,又可以将ISP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lAP(Internet Access Provider)即网络连线服务提供者;一类是1PP(Intemet Platfonn Provider)即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一类是ICP(IntemetContentProvider)即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这种分类方式为我们确定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的主体提供了一个前提和标准。
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总的来说,我国关于隐私权和对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法律责任的立法和学术研究都处在雏形阶段,较多的文献只是对网络服务商的分类和责任以及注意义务进行了分析,但是对于第三人如传播者或浏览者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没有较为清楚的说明和分析,这也为我们确定侵权者的主体和侵权主体责任的承担上埋下了难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B.S.Markesinis在《the german of Torts》提出德国学者对侵权造成的损害划分为财产损失、人身损害、死亡以及对名誉和荣誉的损害。在这种的分类的基础上,为对因名誉和荣誉的损害而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做下了铺垫。
第三:张新宝教授在《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中还对其它国家的关于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研究进行了阐述,如瑞士和日本的民法规定中都对非财产的精神赔偿做出规定。相比较而言,美国对于侵权行为在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规定方面比大陆法系做的更为细致和具体。如美国不仅为其所确认的得主张精神损害的诉因规定的相当广泛,而且还专门规定了作为独立诉因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的看来,国外对于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法律责任的研究和立法都已经达到比较成熟和完善,很多方面都有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较多的也是对于网络服务商的责任和归责原则的认定,而对于侵犯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第三者的责任也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对于著作权的保护和对网络环境下对侵犯著作权的责任的界定和责任的承担,这方面较为成熟的立法和研究可以作为对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法律责任的借鉴。
课题来源
国家
项目
部、省级
项目
横向
联系
自拟
合同
编号
经费数
(万元)
√
题目类型
基础
研究
应用
研究
工程
应用
其它
√
自选报告内容:(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国内外现状综述;研究目的、内容;立法建议)
一、学术和实用意义
(一)学术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将触角延伸至人类活动的几乎所有领域。一方面,网络如今已成为许多人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网络隐私权的被侵犯事件也随着网络的发展而迅速的蔓延起来。纵观各网络信息产业先进国家的立法,各国对于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在确立和保护方面都有不少的成果,在网络立法较为先进的国家中,大多对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有着较为明确的界定。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的界定,能为隐私权在网络中的保护做好一个铺垫,而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的法律责任的认定和主体的确定,和传统隐私权的保护相比较,在内容上、表现形式上都有不同,也有更多的难点。这些问题出现表明,传统隐私权制度在现代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自身的需要,而呈现出纵深发展和延伸的趋势,传统隐私权的各个方面在现今网络环境下分离和变异已经是势在必行。
第三:郝周在《论网络服务商ISP的侵权责任》一文中对网络服务商的注意义务和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都进行了分析,并且还对网络服务商责任的限制的国外立法进行的列举,这对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对责任的必要限制是有建设性的意义的。
第四:张新宝在《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一书中对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进行了分析,从3方面来谈这个问题1.从网络的特征和网络服务商的地位特性来看,网络服务商处于准出版者的地位。2.从对网络服务商赋予的特殊义务来看,我国现在已经能够平衡服务商与网民之间的责任负担和利益。3.从我国的网络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在网络发展初期,国家颁布的政策和法令都应当给予新兴产业一定的支持。所以在确定网络内容提供商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时,应用过错责任原则。
第三:张新宝在《中国侵权行为法》一书中对侵害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责任的重合问题进行了分析。该书指出,行为人侵犯公民隐私权,在某些情形下还会发生承担民事责任与其它责任的重合,比如: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重合,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重合,张教授对各种法律责任的重合的情形做了较为细致的介绍。
对于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我国立法凸显苍白,大多只是原则性规定,如:
第二:在该书中,张教授对于我国民法通则关于承担民事责方式的规定也做了具体的阐述,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之规定,“第一百三十四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作、更换;(七)赔偿损失;八)支付违约金;(九)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赔礼道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适用上述规定外,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
而在我国现今的立法中,既没有对于侵犯隐私权法律责任的直接确立和认可,也没有对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法律责确立归责的相关立法,这对于我国现今的立法现状下如何保护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以及如何对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确定而言,无疑是一个难题。本文主要对于网络隐私权的国内外立法现状、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的特点和侵权法律责任的认定等方面展开分析,并在文章中提出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侵权行为的如何救济,以及完善我国立法的建议。
(二)实用意义
众所周知,网络的普及与应用对人类长期以来建构起来的传统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乃至法律制度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网络这种新兴的媒介和商务平台,具有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呈现以下的特点:无可比拟的时效性和全时性,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交互性,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在这种新的媒介传播形式下的侵权行为就有不同于传统的侵权行为的特征,而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关于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认定、归责原则和对这种法律责任的具体分析也与传统侵权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责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现实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对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进行确认和分析,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一个现今社会的法律热点。而在2008年这一年发生的众多的关于网络隐私权被侵害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网络侵犯隐私权的平台,从年初的“艳照门”到年末的“上海东楼KAPPA女”事件,当这些事件给全社会以震撼之余,对于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以及网络环境下隐私权该如何保护等等已成为当前我们应当迫切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和探讨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行为问题,这对运用法律手段及时、正确处理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人的合法权益,规范网络环境下对个人隐私的合理保护,促进网络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对立法机关和司法实践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张楚在《网络法学》(高教出版社)对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中权利主体在最少的干涉下,顺应自己的意愿而生活的权利,其核心是网络环境中对隐私权利的控制。李德成在《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初论》中将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内容概括为知情权、选择权、控制权、安全请求权和利用限制权,并且还对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1997年12月公安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1998年2月13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8条规定:“用户应服从接入单位的管理,遵守用户守则;不得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学校,篡改他人信息;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但是,这些规定原则性强且过于笼统,其保护手段相当脆弱,不便于实际操作,无法为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提供足够的保护。对于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国内学术研究,主要有:
研究生文献综述及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学院法学院
专业民商法学
研究生姓名汤焰学 号20072302046
学位级别硕士
指导教师张小强
入学年月2007年9月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
填表日期2008年12月20日
一、论文选题报告(申请时间:2008年12月23日)
论文题目: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研究
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二国内外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尚没有明确规定,而且关于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在理论和实践中也存在诸多争议和问题。现实中对于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法律责任的问题,只是比照传统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来认定的。国内关于隐私权法律责任的的学术研究大致有:
第一:张新宝教授在其《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一书中将侵犯隐私权法律责任的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归结为四要件说。该书中指出,考虑到我国民法通则106条第二款的规定,张教授认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应当为四个:行为的违法性、损害、文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对于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法律责任的研究,国外主要的立法有德国的1997年通过的《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法》,另外,美国的1998年《数字千年版权法》对网络服务商的法律责任和对其责任的必要限制有着明确的说明。关于国外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法律责任方面的学术研究,大致有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