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效教学的内涵与实施策略(新)分析

有效教学的内涵与实施策略(新)分析




让学生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传授知识绝不 意味着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 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又独特 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 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 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 慧,这样的知识教学也就具备了发展的功能。缺乏 思维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 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就从源 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这种教学就从 根本上丧失了发展的功能。 【案例】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推导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要求教师 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内 容中挖掘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情境中蕴含 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和领 悟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方法中帮助学生归 纳和总结学科思想方法,在练习与作业中让 学生应用和反思学科思想方法。 【案例】三角形、梯形、扇形和圆


培养理想信念。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 缺乏理想抱负,不可能走的更远。教育 不能没有理想,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教 育不能没有操守,教育不能没有精神, 教育不是数码和工具。如果背离了教育 的理性和良心,任何教育理念、教育改 革和教育科学都会变得苍白无力。 【案例】没有感动,就没有教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培养良好品格。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学会宽容, 学会感动,学会感恩。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感动。 在所有教育因素中,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就是 “感动”——这是教育的起点和核心。没有真情, 没有感动,便没有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时时刻刻地 感动、时时刻刻地被感动,时时刻刻地创造感动、 时时刻刻地感动他人的活动。现实的教育需要激情, 需要感动,需要理想,需要人文精神。不能被感动, 不能创造感动,是不完善的教育;没有眼泪的教育, 没有相互感动的教育,也是不完善的教育。作为教 育者,应该时时刻刻不忘真情流露,时时刻刻去发 现、创造和利用感动。有分量的感动可以影响一个 人的一生。要让学生学会感动,教师自己应该是首 先学会感动的。
【案例】上海浦东机场


在教师的职责表里,研究学生的生 命成长,透析学生的生命成长,是 第一要务。与专业的教育研究者相 比,同样作为教育研究者的教师的 特殊性在于:他是在与受教育者的 日常化的直面中,研究学生生命成 长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是这种教师的代表。他不是把 自己关在书房里的研究者,而是每天现身在 校园里,出现在课堂上,与孩子们的目光频 繁接触的研究者。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字里 浸透着生命成长的气息,饱含着与他相遇的 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生命的温暖。因此,苏 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是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 因为他是一个有着深厚生命感的教师,是一 个将这种生命感转化为他的教学实践和教学 研究的教师。 【案例】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重视思维过程教学,学生才能真正 理解和掌握知识。要重视概念的形 成过程、命题的产生过程、结论的 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 被提出的过程和规律被揭示的过程。


(六)优化参与结构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教学的隐喻转 向了学习环境的创设。有研究者将有效 教学界定为: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学习 环境,特别是通过设计的参与结构,促 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的学习活动,以 帮助学习者获得深度理解和高投入型的 学习效果。


所谓理解,是指善于明智有效地在变式的、 关键的、联系实际的和新颖的情境中运用知 识技能。 “记忆”、“知道”不等于“理 解”;“理解”是“领悟”,只有“领悟” 才能转化为行动;“如何思考”和“如何解 决问题”是深刻理解的重要标志。 理解是有意义学习的必要条件,真正的学习 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只有 对知识形成了深层的理解,而不是表层的理 解,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才是灵活的,才可以 广泛地迁移运用,习得的才是“真正的知 识”。 【案例】 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 程
效果: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 目标的吻合度的评价; 效率: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之比, 或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 比; 效益:是对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 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 程度的评价。




有效的人类活动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1)合目的性:所谓目的,是人们在行动前 预设的行为结果。人的有意识活动总是为实现 一定目的而发生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有效” 的实质。 (2)合规律性:有效率、有效益和有效能的 效果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要受到事物发展规 律的制约。人类要在追求活动目的实现的同时, 注重遵循客观规律。因此,合规律性是“有效” 的前提。

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结构整体。在教 学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 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 练,也有对学科思想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 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在教 学中,要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 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 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 发展的价值。
二、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是由多种要素和多个方 面组成,多重环节展开并受诸多因素 制约的复杂系统。实现有效教学应把 握以下这些关键因素。



(一)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是师生预期的教学活动的 结果。衡量一堂好课的首要标准就 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目标与 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教学目标是否 完善,是获取教学活动高效率的前 提。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 实施有效教学,必须不断追求教学 目标的合理性。在教学中,要从学 生整体生命意义上关注教学目标的 实现,要落实“三维目标”。


在教学中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 更加深远。 培养人文精神。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 一个人所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识性的系统 的学业,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全而有益于 社会的必备的素质——这个素质的核心 是精神,即人文精神。具体到个人,它 表现在追求、信念、道德、气质和修养 等各个方面。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 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

教育者只有把教育的学问变成生命的学 问,把学生的生命落在自我生命的核心 里,同时又把自我的生命化进学生的生 命里,成为其今后生命成长中的核心资 源,教育者才将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而 且是一个有真学问的人。这个学问就是 教育研究者所特有的:一种以生命感为 基础的,关于生命成长的学问。其内核 是:让每一次教育的过程,都变成教育 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回家的过程,即回到 生命之家的过程。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1)学习者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包括参与并 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 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 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 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 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案例】一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会学生思维,必须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 学科教学。学科思想方法是指能够反映学科 知识本质、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 对分支学科发展和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展起 着决定性作用的哪些基本观念、思想和方法。 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它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知识储存和能力发 挥的状况,同时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 工作中发挥着作用。谁把握住了学科思想方 法这一精髓和灵魂,谁就能举重若轻地组织 教学;谁缺乏对学科思想方法的把握,谁就 只能被迫陷入学科知识的汪洋大海之中,面 前总有讲不完的知识和练不完的习题。


2、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应以国家课 程目标为依据。从教育的本质上讲,一 切教育教学都必须以学生发展作为根本 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保证效率的前提 下,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的进 步和发展应当是课堂是否有效的唯一评 价标准。

有效教学是关怀生命的生态系统。教育 需要有生命的温度。有效教学是一个优 化的生态系统,生命、时间和求知是这 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命 则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主题。教育源于生 命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启迪智 慧,将智慧融入生命,最终提升生命的 意义。课堂应成为一种以知识为载体, 以心的交流、爱的呼唤和生命的感动为 特质的生命交往。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可以帮助 教师以学科的基本观念、关键概念和方法论 原理来建构和组织学科内容,把教学从浅表 的知识教学和技巧训练水平提升到深层的思 想教学和方法教学的水平上来,使教学建立 在深度的思维水平之上,通过学生对学科思 想方法的掌握,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学 科的整体结构和深层结构,更有效地促进学 生学科核心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



国家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要 求“通过启发式、探究式、 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 有效实施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涵义:有效教学是教师根据 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发展情况、遵 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在强烈的效果、 效率和效益意识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 续的进步和发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 活动过程。


(五)聚焦深度学习,注重理解性教学 学习科学研究在学习内容设计上更加强 调如何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深度学 习是与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 浅层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为 了理解的学习,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 习新知识和思想,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 知结构中,在各种观点之间建立多元连 接。



(四)教会学生思维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思考能力。从“记忆型教学 文化”转变为“思维型教学文化”是课堂教学 的重大变革之一。有学者提出:高效课堂具有 两个深刻的判断标准,就是:学生最大程度的 课堂教学参与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没有问题 就没有思维,倡导问题化学习。探索基于问题 链、问题网、问题域等形态的具有内在联系的 问题系统来优化知识结构,优化学习过程。 案例:地理教学一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