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文档 (95)8 热爱生命(节选)

精品文档 (95)8 热爱生命(节选)

教学依据生命──一个永恒的话题! 2004年夏季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及闭幕式创意兼艺术导演帕帕奥安诺,用古希腊“人啊,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引导人们进入充满寓意的历程。

这句话几千年前就刻在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特尔费神殿里的一块石碑上,并因之诞生了著名的斯芬克斯的故事,故事中有个让人们猜了几千年的谜语。

千年的时光滚滚而逝,今天的人类依然没有揭开自我的谜题,这说明人对生命、对自我的探索是永恒的。

《热爱生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调,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

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

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

求生的欲望,点燃了他的生命之火。

不知过了多久,不知走过、爬过多少路途,在同强壮的熊的遭遇中,疲惫不堪的他竟然像个发疯的怪物一样凛然怒吼,硬是吓跑了那高大的熊。

他爬着,滚着,无天无日,无时无刻,微弱的生命能量不断从强烈的求生欲望中得到补充,生命之火就这样燃烧着,支撑他同死亡同恐惧斗争。

快接近带来生命希望的海滨时,他看到另一个“生物”爬行的轨迹,那正是他的同伴比尔。

然而,等他终于走近比尔的时候,甩掉他的比尔已经成了猛禽的野餐。

他冷笑着接着朝前爬去,他在最后仍然保持着他做人的操守,没有像野兽一样去啃食同类的尸体。

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狼,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

就这样,病人一路爬着,病狼一路跛行着,两个生灵就这样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觊觎着对方的生命。

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在与同样病弱的野狼的较量、跟踪中,他最终咬死了狼,吮吸了狼血。

最后,他爬到海滨,被捕鲸船上的人发现了,他获救了。

这小说,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没有多余的议论,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

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的某些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震撼人心魄的力量!小说中的“他”,与其说同饥饿和死亡抗争,不如说是与恐惧抗争,杰克·伦敦作为文学大师,用精湛的文学手法,出色地描绘了这种抗争,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在能量,这种能量是无法摧毁的,它会让你活下去。

不管你面对的是什么,无论是吞噬你的荒野,还是吃掉你的野兽,或是饥饿、疲惫,生命都会帮助你战胜它们。

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近乎真理的事实──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生命的剽悍与强大。

这篇小说的情节固然扣人心弦,但对于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阅读小说时就不能仅停留在关注情节发展、关注人物命运这两点,而应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上升到感受人性、关注自我的新高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另一方面,从文学的本质来说,文学即“人学”,真正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文学创作者总是力图在作品中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反映人类对自我的各种思考和认识,挖掘人性的各个层面。

那么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就不能像中国古时茶馆里听说书先生说书的茶客们那样,喝着茶水,嗑着瓜子,听着故事,图个新鲜、刺激、热闹,仅仅为消遣、娱乐,做事不关己的“看客”,而应该在情节之中去探察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跟随甚至代替人物去经历一次次心灵之旅。

这些心灵体验有些可能是读者经历、品尝过的,有些可能是前所未有的陌生、崭新的世界,但都能使读者在阅读中认识人性,认识自我,从而不由得开始思考“生命”、“人生”这样深刻、厚重的问题。

这样的阅读是促人自觉反省,助人心灵成长的高层次阅读,也才不辱文学之使命,回归到了阅读的本质。

九年级的学生有较为丰厚的阅读积累,也有较丰富的阅读个性体验,经过教师的点拨启发,是可以达到这个阅读层次的。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安排上,应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小说中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体会主人公在饥饿与病痛的边缘与环境作斗争的心里变化,感受在生与死的边缘人对于生存的渴望是多么的强烈,以及主人公顽强的求生意志和不屈的抗争精神,认识到“人”的伟大!这样的阅读就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挖掘了阅读的深度,另一方面,为了拓展阅读的宽度,还可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在重温以往阅读经历的过程中作新的多角度的探究阅读,从而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一旦学生进入到这样的阅读层面,将会带着一种崭新的阅读思维方式,以更加成熟的阅读心态去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既提高了小说阅读欣赏的水平,还提升了文学审美的层次,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更丰富的阅读“渔场”,学生沉浸其中,焉能不感到其乐无穷!看到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为人师者不亦快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弄清小说的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仔细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尝试用思辨的眼光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比较阅读,以拓展阅读积累的视野,感受作品深层的文学艺术魅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初读感知小说中情节的动人之处,了解主人公艰险的处境和多厄的命运,把握小说的主题;细细品读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内容,感受人性的伟大;自主体会后交流感受,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心得,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且言之成理;用合作的方式,探究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小说,感受生命的伟大和人性的力量,体会到要热爱生命,就要有所信仰,有所追求,就要学会坚强,学会抗争,并启发学生要在阅读中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成长。

这一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让学生在阅读经历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品味和反思加以实现。

教学方式①初读小说感知故事情节时,就鼓励学生自主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把握情节的过程中,就捕捉到最打动自己心灵的内容,获得初次审美体验,小说的主题也随之凸现出来。

②营造交流的氛围,学生畅谈情节的动人之处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心理描写的内容,通过品读体会,学生再次经历心灵体验,开始思考关于“生命”、“人性”的话题,自然而然的贯穿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③加大课堂的容量,挖掘教材的深度,运用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经验,进行有创意的多角度阅读,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构思兴趣导入,营造氛围学生有长期的阅读经历,小说因其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人物形象的生动鲜明,尤其受学生喜爱。

让学生回忆自己最喜爱的故事情节,很快就进入了小说的天地,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

把握情节,领悟主题学生读小说时往往关注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扣人心弦之处,在通读一遍小说把握情节之后,回过头细读自己印象最深的细节,通过品析,领悟小说讴歌生命的主题,感受到生命本身巨大的潜在力量,体验到生命强烈的存活欲望,认识到“人”的伟大。

细读品味,体会心理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投向心理描写,仔细品读中尝试身临其境或感同身受,在想象体验中作一次心灵之旅,体会主人公在生死边缘顽强抗争的人性力量。

加深体验,掌握方法上一环节学生受到启发,明白了读小说除了看情节发展外,更应关注人的命运、人性的表现,再次回忆自己读过的小说,重新体会印象最深的心理描写内容,发现新的阅读乐趣。

此环节中教师参与进去,师生同读同讲,课堂民主平等的气氛更鼓励了学生各抒己见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创意阅读开展小组的合作探究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文学鉴赏审美水平。

课堂实录兴趣导入,营造氛围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在课外阅读中你们都读过哪些中外著名小说?生1:我读过莫泊桑的《羊脂球》、《一生》、《项链》,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托尔斯泰的《复活》,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小仲马的《茶花女》等等。

生2:我读过的小说,中国的有四大名著及《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外国的有《雾都孤儿》、《双城记》、《呼啸山庄》、《鲁滨逊漂流记》、《少年维特之烦恼》、《简·爱》等多部小说。

生3:在课外,我读过的中国著名小说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我读过的外国小说有:《八十天环游地球》、《巴黎圣母院》、《小妇人》、《海底两万里》、《包法利夫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人间三部曲”等等。

生4:我还读过《悲惨世界》、《汤姆叔叔的小屋》、《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麦田里的守望者》、《骆驼祥子》。

由学生的阅读经历导入,学生很自然的就进入“竞说”的氛围中,兴趣被激发,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

(专家点评)师:同学们的课外阅读真是很丰富呢,那么在你们读过的这些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故事情节是那一个呢?这一句追问,更是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学生是最爱听故事、讲故事的,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也为后面的探讨张本。

(专家点评)生1: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个情节,主人公达西的姨母德布夫人一心想招达西为婿,知道达西和伊莉莎白的事后,不顾贵族身份,去恐吓伊丽莎白,不许她嫁给达西,但伊莉莎白不畏权势,德布夫人只好愤然而去,她找到达西,尽力贬低伊莉莎白,但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这种讽刺的幽默情节,令人捧腹。

生2: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情节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荒岛第一家”,这一章讲的是鲁滨逊被风暴卷到一个荒岛上以后,凭着聪慧和勇敢在荒岛上建起了自己的家,克服了许多困难,开始了在荒岛上的生活。

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尔基的《童年》中,外祖父疯狂地殴打外祖母的脑袋,致使头发上的发针都扎进了她的头发里这一情节,还有很多关于那一家人彼此之间的暴力与不合。

我觉得很恐怖,觉得人物的命运太悲惨了。

《红楼梦》中“元春省亲”这一情节印象很深,尽管这一情节并不是《红楼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情节,但在这个情节中把清客们的不学无术、宝玉的文才、大观园各姐妹的性格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更令人爱读的是作者曹雪芹利用贾政一番令人发笑的言论对封建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可谓是上上的幽默。

生5:我印象最深的是《简·爱》中简在罗切斯特面前不卑不亢地对罗切斯特说(充满激情地朗诵):“你难道认为,我会甘愿留下来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学生热烈的鼓掌)学生不仅能复述故事情节,还能背诵一些名著片段,要做到这一点,要靠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积累,而这又是要长期培养才能达到的,从中就可以探察到教师平日引导和培养的成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