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园林景观分析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会场,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 大桥区域,并沿着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世博园区 规划用地范围为5.28平方公里,包括浦东部分为3.93平方公 里,浦西部分为1.35平方公里。围栏区范围约为3.22平方公 里。
文化背景
• 上海 市 是 世界 著 名 的 港口 城 市 ,也 是 中 国最 精 致 的 城 市 之 一 。它 是 中 国 最大 的 工 商业 城 市 , 同 时 又 是 最 重要的经济、贸易、科技、 交通、金融中心和国际化 大 都 会。由于 上海 地 处楚 地 , 长期 以 来 上 海受 到 吴 越文 化 的熏 陶, 又 不 断 被来 自 五 湖 四海 以 及 世界 各 地的 人 们所 影 响, 逐 渐形 成 了 独树 一 帜海 派 文化 。上海 这 座 在今 天 看 来 很摩 登 的 城市 , 曾 经是 个 浮 华 璀璨 的 世 界, 这 里 曾 经接 触 了 最西 方 化 、最 时 髦 、最 有 优 雅精 致 的 生 活 , 因 而形 成 了 今天 的 文 化上 海 。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 艺术交融、风格独特。
主要场馆介绍
• 世博整个展馆分浦东和浦西两片,浦东又分A、B、C三个区,最主要的世博轴、
世博中心、演艺中心和庆典广场,以及包括中国馆在内的所有各国场馆都在浦
东的这三个区内。浦西分D和E两个区,主要是未来馆、企业馆和城市最佳实践
区等。
D
E
A C
B
世博轴
世博轴是世博园区最重要的人行立体交通枢纽,全长约1公里,由地上2层、地下2层组成,连接主题馆等永久 性场馆以及主要轨道交通线。自然光通过“阳光谷”既可满足世博轴地下空间的采光要求还具备雨水采集功能。 世博轴上6个喇叭状阳光谷,则是以阳光和雨水“为食”的“杂食建筑”。让阳光自然泻入地下,并保持空气流 通,让绿色植物在地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喇叭口”还兼下水口、蓄水池的作用,大量雨水将通过阳光谷,被 储存在世博轴的地下室,经过层层过滤,不仅可以自用,还可用于周围其他场馆的灌溉与清洁。
规划理念
为了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总体场地规划构思的理念着 重表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城市对于改善人类生活所作出的重要 贡献。历时6个月的上海世博会将对所在城市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更好 地提升城市功能,整合城市空间,塑造城市形象。世博会将为上海营造国际贸 易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提供理想的空间载体,还将成为上海黄浦江两岸的城市 空间整合的战略性节点,同时也将形成城市意象脉络的核心区域之一。
总平面图
鸟瞰图
• 片区布局
• A片区 • 用地面积54.9公顷,位于浦东世博轴以
东。
• B片区 • 用地面积87.8公顷,位于A片区西侧、
浦东卢浦大桥以东。
• C片区 • 用地面积104.3公顷,位于浦东卢浦大桥
以西的后滩地区,规划布置外国国家馆 (和国际组织馆。
• D片区 • 用地面积为49.7公顷,位于浦西世博轴
园内交通
园内交通--场馆分布
园内交通--出入口
根据上海世博会周边的城市主干路网和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位置,遵循交通分散和均匀分布的组织 原则,在浦东部分设置三个主要游客出入口和两个次要游客出入口,在浦西部分设置一个主要游客 出入口和两个次要游客出入口。同时,还要在黄浦江两岸设置3处水上游客出入口。
以西,原址主要是中国现代民族工业的发 源地的江南造船厂,其厂址留存了大量的 工业建筑和工业设施。为延续城市工业发 展脉络,根据保留建筑群的历史特色,改 造设置为企业馆。
• E片区 • 用地面积为25.1公顷,位于浦西世博轴
以东,新建独立企业馆。
绿地规划
用扇骨的形式 种植乔木体系, 与城市和园区 规划肌理一致, 将世博园区与 黄埔江紧密衔 接,创造特色 滨江景观及序 列性的植物景 观;用滩的趋 势将绿化、场 地、水体及设 施等内容有机 融合;用灌木、 地被群落景观 塑造滩的形成 肌理,依托地 形设计创造各 种类型植物的 生理环境,营 造丰富多姿的 植物生态落。
选址理由
• 1. 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 •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又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黄浦江两岸
地区保留着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老城厢、外滩和陆家嘴等重要城市空间 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上海世博会场地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突出景观价 值,能够充分地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 2.有利于提高世博会的运作效率 • 上海世博会场地位于城市中心区,具有便捷的交通可达性,能够充分利用城 市中心的各类服务设施,包括旅馆、商业、餐饮、文化、休闲和娱乐设施,避 免重复投资。 • 3. 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环境改善 • 4. 有利于世博会设施的后续利用
沙特阿拉伯展馆 的“丝路宝船”
上海世博 会
主题馆
世博中心
世博中心作为世博永久性馆中最重要的场馆之一,在世博会期 间,将承担世博会运营指挥中心、庆典会议中心、新闻中心、论 坛活动中心等功能。
世博演艺中心造型呈飞碟状,在不同角度与不同 时间会呈现出不同形态。白天如“时空飞梭”、 似“艺海贝壳”,夜晚则梦幻迷离,恍如“浮游 都市”。
绿地规划--色彩变化
• 上海世博公园植物景观系统规划以"滩的形成"来创造变化丰富的自然植物群落,用滩的蔓延形 成种植色彩的褪晕渐变,来展示世博会馆展与观赏演出的喜庆氛围,以及体会自然生态景观与 回味工业历史的静思氛围。利用公园绿地下层地被植物色彩的差异,在世博中心轴为中心区的 区域选用较为强烈的暖色色彩植物进行种植,两边的基地区域种植冷色色彩植物,由中心区向 基地两端过渡的绿地区域,种植的植物色彩强度与色相逐渐减弱,形成由中部暖色分别逐渐过 渡到西区、东区冷色的序列景观,创造出热烈、和谐、温和的气氛,形成协调渐变的植物褪晕 景观体系。选择运用不同叶色和花色的地被植物,以及不同明度、彩度的差别构成自然式种植 群落结构,达到丰富多彩的调和图案,其组成形态看似无序但又被无形的体系完美地统一在植物 景观系统中。
绿地规划---植物配置
• 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是绿地稳定、高效和健康发展的 基础,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 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的必由之路。上海世 博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结合上海地区的实际情况,遵循 植物景观总体种植风格--"由'规则'向'自然'渐变",通 过选择丰富的植物物种和建立多样的生态群落结构, 形成具有不同单元的植物群落特色,并且每个单元都 有完整的组合,形成不同的自然植物空间,使整个园 区建成每个单元里树多而不乱,整体性强,单元之间 又具有特征明显的植物种植风格,植物景观丰富,群 落功能合理的公园种植体系,为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 栖息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世博公园绿地的 植物群落配置根据其所在公园位置、区位功能、保护 作用、景观特色的不同,进行不同群落类型的选择与 植物景观生态群落结构配置,主要分为地区示范型群 落、各种环保型群落、观赏型群落等。
场地概况
• 上海世博会场地所在地区是早 期工业发展地区,用地现状包 括工厂、仓库、码头、堆场和 住宅,是上海城区中迫切需要 改造的重点地区。世博会将为 这一地区的复兴带来新的契机。
在世博会的用地范围内,共有 七处建筑物被列为近代优秀历 史建筑,需要得到妥善保护。 此外,还将保护具有特色的其 他工业建筑遗产,结合世博会 的建设,将这些建筑遗产转变 成为具有博览、文化和休闲等 多功能的场所。
上海世博会按照一轴四馆(世博轴、世博中心、主题馆、中国馆和演艺中心)的排 列方式展开,从而形成独特上海世博风景。
交通分析
• 上海世博会场地位于城市 中心地区的边缘,地区交 通条件极为理想。已建的 城市快速道路和主干道路、 桥梁和隧道,加上在建的 四条轨道交通线路,将使 世博会场地与城市的主要 公共活动中心、交通门户 和枢纽之间具有非常便捷 的联系。世博会的用地范 围主要在黄浦江两岸,在 浦东部分的白莲泾直接汇 入黄浦江,使世博会场地 具有十分明显的亲水特征。 世博会的周边地区是以居 住为主的城市建成区,局 部地区为工厂和铁路站场。
中国馆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 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 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 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 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 志性建筑群体。
上海世博
1.区位分析 2.文化背景 3.选址理由 4.场地概况 5.规划理念 6.交通分析
7.总平面图 8.鸟瞰图 9.片区分布 10.绿地规划 11.园内交通 12.亮点展示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地处中国漫长海岸线的最 正中,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长江的入海口以及 亚太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地理位置经度纬度:纬31.20°N、 经度121.21°E 。上海全市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上海属亚 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一月份最冷,最低气温为5℃,通常七月份最热,最高气温达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