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

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学习古代汉语,免不了碰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字词典故,这些都需要依靠查阅工具书来解决。

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要比较有效地查阅,必须了解不同工具书的性质体例,编排方法和注音释义特点等。

本节先介绍一般工具书的编排法、注音方法和释义特点。

再对十几本常用字典辞书进行简单介绍。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界、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组、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偏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偏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

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

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以上三种编排法各有利弊,加以汉字新旧形体的不同,有时单独使用某一种检字法,查检比较费劲,因此,现代新版的字典辞书,无论是按部首排列还是按音序排列的,一般在书中都有两种以上的检字法供运用。

2、注音方式。

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三种:(1)直音。

即用同音字注音。

如《康熙字典》中“尨音茫”,“屯音肫”之类。

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

”(2)反切。

这是在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

反切在字书中一般只讲“某某切”。

如《左传成公二年》:“请寓乘。

”《经典释文》:“乘,绳登反。

”“将及华泉”《经典释文》:“华,户化反。

”反切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夸kuā←苦(k-)+瓜(-uā)如果我们不具借古今语音演变的知识,很多反切就不能拼合出正确的读音来。

正因为古今语音有所不同,反切注音也就难以为人们普遍掌握。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在汉语拼音方案制订以前,1913年由读音统一制订了一套注音字母(后改名为注音符号),即勹夂冂匚等四十个字母。

如《辞源》修订本在每个字头下用拼音字母注音的同时,也采用了注音字母注音。

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母为汉字注音,从那时以来,新编写的字典辞书即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

(二)常用字典辞书介绍一般工具书往往是倾重某个方面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如有的侧重于字,有的侧重于词。

在侧重于词的工具书中,有的侧重于文言词,有的侧重于白话词;有的侧重于实词,有的侧重于虚词。

因此,对每一部工具书的性质用途都要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查阅。

另外,每部工具书的编排方法,释义方法,注音方法及其特点都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查阅你所要查阅的字词和典故等。

教材中介绍了14字典辞书,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框架进行的。

1、特点用途(1)以字为侧重点的单音词可查此类。

《说文字典》 9353字《康熙字典》 47000多字《汉语大字典》 56000多字《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华字典》(2)以词为侧重点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文言词:《辞源》《汉语大词典》古白话词:《诗词曲语辞汇释》今白话词《现代汉语词典》应了解齐工具书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很快地找到你所想要查阅的字词,否则效率将很低,甚或劳而无功。

如查找乖字僻字,应找收字较多的几部字典。

找百科知识方面词或语,应找修订本《辞海》,如“淝水之战”、“官渡之战”都可在这里查到,其他工具书找不出。

找唐宋以后才出现的古白话词语,应找《诗词曲语辞汇释》。

如杨万里来海南时写下《尊贤堂》诗二首,其一有“底个短檐长帽子青莲居士谪仙人”,其二有“底事百年谭太守,却教宾主不同时”,其中的“底”,该书曰:“底,何也。

”(海南话“什么”正用此字)。

找常见虚词的非常用义,可找《经传释词》。

如《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本教材P115):“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其中的“因”是什么意思该书云:“因,犹也,亦声之转也。

”例证下正收此句。

找常用虚词比较常用的意义,则可以找《词诠》。

不过,“词诠”用的术语与现在不同,这点应该注意。

2、体例所谓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词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

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了它的体例,才能更好地利用该工具书。

这里主要介绍《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和《经籍纂诂》的体例。

(1)《康熙字典》该书的体例是先音后义。

在到了每个形体之后(有些词有几个形体,即异体字)首先是注音,注音用的是反切法,该书罗列了比较重要、韵书对该字的反切音。

如“社”字(教材P70)引《唐韵》《韵会》《正韵》的注音,云是“并常者切”。

接着释义,一个字有几个义的就逐个解释(但不像现在那样分①②③义项,本义引申义杂陈)。

“社”第一个义是“土地神主”,这是本义,后面引《礼祭义》为证。

(2)《说文解字》这里补充《说文解字》的特点: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之前有《急就篇》等简易字典)。

释篆文形体,只说解他认为的本义;首创部首偏排法,把9353个字归入540个部首。

该书的体例为: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

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

如“天”字先列篆体,义是“颠也,至高无上”,其形体结构为“从一大”。

(按许慎未看到“天”的甲文金文,其释义和分析形体结构都是错的。

“天”在金文中,是一个指事字,本义为人头,后代“刑天”即砍了头的人)。

(3)《经籍纂诂》按平水韵106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对该字的解释,类似现在的资料汇编。

(三)优缺点。

还应了解每部书的不足之处。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因为继承,使汉语古今相对稳定,有相同的一面,因为发展,就形成古今汉语不同特点,就有不同的一面。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

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习俗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人们认识的深化,新的概念的产生,词组对这一切反映最迅速,新义不断产生,旧义不断消亡。

汉语的这种新陈代谢,使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词的形式和内容上。

从形式上看,一方面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另一方面,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

从内容看,词义也不断发展变化,其中有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有古今完全不同的,也有古今有同有异的。

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大小轻重短长,坐退说讲,一二三百千等。

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①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

②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

③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

④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

⑤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

⑥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⑦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

⑧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

⑨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

⑩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此类词数量很多,词义古今有相同之处,又有某些差异其中有些是一种微殊的异。

例如:给:今义给予,古义供应,使之满足,jǐ。

勤:今义指勤快,与惰相对;古义指辛苦,与逸相对。

访:今义采访访问,古义指咨询。

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秋,从禾从火,本义为谷子成熟,引申为秋季,再引申为年。

江河,古专指长江、黄河,今泛指江河。

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

菜,《说文》:“草可食者。

”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

皮,本指兽皮,扩大为动植物的皮。

2、词义缩小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

臭,从自从犬,本人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

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

瓦,《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

”后专指屋顶的瓦片。

宫,本指住房,后指帝王室,现在指公共活动场所。

3、词义转移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

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

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

坟,本指土堆或河堤,后指坟墓。

4、词义褒贬色彩不同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

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

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疾病疾:小病,病:大病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

畏惧都表害怕。

畏多作及物动词,带宾语;惧,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果带宾语往往表示被动。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本节主要是讲古汉词中词的构成及其特点。

古汉词的构成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致的地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学习古代汉语,重点是要了解古今不一致的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