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1)1.1工程概况 (1)1.2自然条件 (1)1.3气候及水文条件 (1)第二章编制说明 (3)2.1 编制依据 (3)2.2编制原则 (3)第三章施工总体部署 (5)3.1 总体组织安排 (5)3.2总体施工安排 (5)3.3施工进度计划 (5)3.4总体资源配置 (6)3.4.1 人员投入情况 (6)3.4.2 机械设备投入 (7)第四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8)4.1施工现场布置 (8)第五章施工准备 (10)5.1 技术准备 (10)5.2现场准备 (10)5.3资金准备 (10)第六章施工技术方案 (11)6.1 翻模施工方案 (11)6.1.1施工方法 (11)6.1.2施工操作要点 (12)6.2 滑模施工方案 (14)6.2.1 施工方法 (14)6.2.2 施工操作要点 (16)第七章主要施工保障措施 (18)7.1 质量保证措施 (18)7.2进度保证措施 (19)7.3安全保障措施 (19)7.4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措施 (20)7.5季节性施工保证措施 (20)7.5.1雨季施工保证措施 (20)7.6 应急措施 (21)第一章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宣杨高速二标段,主线里程K33+400-K43+020,全长9.62km。
桥梁工程右幅包含大桥2236m/6座、中桥152m/2座、左幅包含大桥2142m/7座、中桥152m/2座。
分别为:黄泥地大桥、陆家冲1号大桥、陆家冲2号大桥、吊水岩中桥、东冲大桥、徐家山村1号大桥、徐家山村中桥、徐家山村3号大桥;钢筋混凝土盖板涵356.96m/5座;竹园隧道1座(左线3795m/右线3785m);主线通道171.71m/3座。
统计直径130cm57根,直径160cm40根,直径180cm66根,直径220cm18根,直径200cm8根,空心墩柱32根。
1.2自然条件本项目区位于云南与贵州交界处,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区内地层较为复杂。
勘察区内出露的地层岩性较多,根据沿线地质调绘、工程地质勘探、工程物探及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分析,本合同段沿线地层自新而老依次有第四系、侏罗系、三迭系、二迭系。
该区主要经历了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的地质构造运动,特别是第三系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北东向强烈的褶皱和断裂构造。
第四系岩性主要为砂类、角砾、碎石、粉质粘土、卵砾石层等,现代河流谷地和盆地分布,构成1~2级河流阶地以及河漫滩和江心洲。
1.3气候及水文条件项目区所在宣威市高山深谷纵横交错,海拔高差大,夏秋和冬春分别受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团影响,形成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多种气候带并存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
垂直气候分带显著,其主要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冬春干旱,夏秋湿润,降水集中,千湿分明,年变率大;光照充足,积温偏低,区域差异。
第二章编制说明2.1 编制依据(1)宣扬高速2标施工组织设计;(2)《云南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3)我国现行公路、桥涵工程施工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F50/1-201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E40-2007),《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公路工程技术规范》(JTJ D60-2004)。
2.2编制原则(1)坚持科学性、先进性、经济性、合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采用科学的组织方法,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优化施工方案。
做好劳动力、物资、机械的合理配置,推广“四新”技术,采用国内外可靠、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力求施工方案的适用性、先进性相结合,做到施工方案科学合理、技术先进,确保实现设计目标。
(2)确保建设单位要求的阶段性工期和总工期,根据工程特点部署施工组织机构和优选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各专业施工顺序和工序的衔接,统筹兼顾,均衡生产,确保工期兑现。
(3)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原则。
(4)充分考虑文明施工,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章施工总体部署3.1 总体组织安排墩柱由专业施工队进行施工,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类似桥梁工程管理经验,项目部由项目经理、常务副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工程部主管工程师、测量、试验、资料、合约计量、安全工程师及施工负责人、施工队技术负责人及班组长组成。
项目部在现场设置施工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检负责人、安全负责人、试验负责人及材料设备负责人等主要机构。
项目部负责施工总体协调及质量检查、技术指导。
3.2总体施工安排本标段所有桥梁墩柱有圆形柱式桥墩以及空心墩。
本工程施工时根据墩柱高度不同分低墩和高墩施工,低于15m的为低墩,低墩8m以内一次浇筑,高于8m的分二次浇筑;高于15m的高墩分多次浇筑,一次浇筑高度8--10m, .砼为拌和楼拌制砼。
桥墩采用砼运输车配送、25T 汽车吊吊运料斗灌注。
为方便施工,用钢管脚手架搭立施工工作平台及人员上下通道。
本工程项目桥梁墩柱数量较多,且位置分散较远。
桥墩根据桥梁的桩基、系梁或承台进度情况安排施工,合理安排工序,将同一施工联内的桥墩优先施工。
3.3施工进度计划3.4总体资源配置3.4.1 人员投入情况表3-1 主要管理人员表3-2 主要劳动力配备表3.4.2 机械设备投入表3-3 机械设备配备第四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4.1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图4.1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第五章施工准备5.1 技术准备工程技术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复核计算(包括墩柱中心桩位、高程和坐标)。
经审核无误后才进行现场施工。
墩柱施工场地的四周应平整压实,合理堆放材料和机具,确保大型起重、砼泵车及运输机械的停放。
墩柱施工前清理墩柱范围内系梁或承台混凝土表面并进行凿毛处理,调直预埋钢筋预留部分。
利用全站仪准确定出墩柱的中心标高、中轴线、四周边线及支立模板边线,并加防护桩以备墩柱中心复位用。
根据测出的墩周线,复测墩柱底标高,采用高标号砂浆在墩柱外边线找平,以利支模。
5.2现场准备现场施工及生活用水:项目所经地区,水源丰富,水质较好,可直接作为工程用水。
但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严防污染沿线居民生活用水。
施工及生活用电:沿线各地供电条件良好,经与电力主管部门协商后,能满足本工程施工用电。
5.3资金准备第六章施工技术方案本工程合同段内柱墩墩身采用滑模施工法和翻模施工法施工。
6.1 翻模施工方案6.1.1施工方法翻模法施工即已浇筑完墩柱模板拆除时,顶节模板不予以拆除,进行上面墩柱模板施工时,以此节模板为基准,安装上层墩柱模板。
根据桥梁高度的不同采用每浇筑6m高时进行一次模板翻转,直至浇筑到柱系梁底部,然后再施工柱系梁,依次循环进行施工。
墩柱施工均采用组合钢模板,施工中采用分节施工,标准节高度为3m,调节节。
墩身模板采用吊车吊装,钢筋在加工场进行绑扎、焊接,竖向钢筋接长采用螺纹套筒连接。
翻模法施工工艺流程图:6.1.2施工操作要点1、测量放样测量员根据桥梁三角网控制点在系梁顶放出墩身 4 个角点位置,确定墩身的外边线;同时放出第一节墩身外边线30 cm 的位置,此边线是为了控制模板偏差及墩身垂直度。
在高墩施工中,垂直度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每次在模板立好后浇筑混凝土之前要对墩身垂直度检查,发现偏差时及时修正。
高墩轴线和高程测量控制用全站仪测量。
2、钢筋的绑扎焊接钢筋加工前,要对钢筋表面清理干净、无油渍、漆皮、鳞锈等,认真复核钢筋图纸,综合考虑翻升模板高度、施工难度、钢筋接头控制数量等,准确无误后方可下料,下料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保证钢筋骨架的结构尺寸。
劲性骨架加工,在现场规划一个角钢骨架制作平台,按照设计图纸放大样,然后采用悬臂吊进行提升、施焊加工,与下节骨架对接。
墩身主筋直径22 mm 及以上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其他钢筋采用搭接焊连接,钢筋的连接应按规范要求进行抽检,试验室抽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在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总数不得超过钢筋根数的50%,接头间距至少错开0.5~1.5 m。
钢筋的搭接焊长度要满足规范要求。
3、立模在墩身放样后立模之前对墩身连接部位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凿除表面浮浆及松散混凝土,并且清理干净,在混凝土浇筑前洒水湿润。
模板使用前,先对模板质量进行检查,主要为模板的外形尺寸、面板有无偏斜、面板有无不平、孔眼位置是否对正、板面与板侧挠度是否符合要求等。
对模板表面、鳞锈进行打磨清理干净,然后涂上脱模油,脱模油不宜太厚。
模板用起吊设备移至设计位置,相邻两模板间接缝贴一层海绵双面胶作为密封,防止漏浆,并用螺栓紧固,上、下节横桥向相邻模板密封采用加厚型海绵双面胶。
内外模板采用系统架+槽钢+螺旋顶杆固定。
模板拼装时严格控制相邻模板间缝隙、板面高低差、相邻模板间上口高差。
模板顶与墩身外30 cm 边线吊垂线进行偏差纠正,同时用全站仪放出模板顶墩身 4 个角点位置,用手拉葫芦及系统提升机调整到设计平面位置。
为保证墩身位置的准确性,第一节段位置要严格控制。
4、混凝土浇筑模板调好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和,混凝土运输车运输至施工现场,严格控制坍落度,采用卷扬机提升料斗、布设溜槽的方法入模。
溜槽从支架侧面开始布设至空心墩中隔墙,再由中隔墙分散布设至侧墙。
混凝土浇筑分30 cm 一层,布料要均匀,速度不宜过快;采用附着式振捣器与50 型插入式振动棒结合振捣,振捣时振动棒要快进慢出,每一处振动完毕后应边振动边徐徐提出震动棒,应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钢筋及其他预埋件;对每一振捣部位必须振捣至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为止。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安排专人看护模板,当模板出现变形或螺栓松动时及时处理。
5、翻模翻模施工的 2 节模板,墩身每节段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毕并强度达到10 MPa (18~24小时)以上时,方可进行翻模施工。
每次翻模时保留顶节模板不拆,作为翻升模板的固定节及承力部分,从下节模板开始拆除,采用系统顶悬壁吊提升模板,并放置在最上节模板的相应平面位置,将模板与相邻模板连接形成整体。
重复以上操作直至墩身施工完成。
模板每次翻升时先找出单块模板的中心吊点,挂在第二层顶的滑动挂钩上,悬壁吊钢丝绳悬挂配合拆模,钢丝绳应竖直并尽可能靠近模板,避免拆模时模板倾斜晃动过大,造成危险,也防止模板与墩身碰撞造成模板变形及损坏墩身外露混凝土质量。
在模板吊点位置用钢丝绳连接在提升机吊钩上,用撬棍等工具松动模板。
将模板吊在第二层顶架上的滑动吊钩上,向墩身外推动模板至 1.5 m,保持工人进行模板清洁、打磨、刷脱模剂的操作空间;待模板处理完毕后,再向墩壁侧推动模板至墩身与外架间隙处,用悬壁吊机提升模板至第三层,实现模板翻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