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摘要: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战略城市化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且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

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座,城市人口4.56亿,城市化率达到了36.9%。

根据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从30%到70% 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

实践证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来。

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

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能进入城市化的进程,这就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仅从建国初的10.6%、136个建制市增加到1978年底的17.9%、193个建制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市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或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

这期间城乡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跨地区流动。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尽管如此,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准仍有较大的差距。

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由初期起步阶段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性潮流接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因此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新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

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城市化水平较低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近50%,发达地区国家为75%,发展中国家也在40%。

4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除了受制于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外,还要受到体制、政策与形势等的影响。

实践证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市场推动,而不在于政府的行政推动。

城市的核心是“市”,城市化的核心是“市场化”。

然而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中依然强调政府去“抓”,而没有真正依靠市场来“育”。

所以中国的城市化要变“政府推动”为“市场推动”,要打开城门,让市场去调节,降低城市发展的非市场成本。

国际经验也说明,城市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城市化的推进器。

2. 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在城市化发展上亦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从城市数目看,东部地区城市数目增长快。

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3.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建国以来,中国一直走的是一条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控制城市发展的道路,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究其原因,除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体制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隔政策极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滞后,已经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在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仍然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滞后的结果不仅使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小城镇发展无序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农村病”的产生。

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化模式。

4.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过剩,就业不足问题在一段较长时间仍将困扰着我国。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的减缓,吸纳数量呈减少的态势。

与此同时,由于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使企业中富裕职工显性化,城镇部失业人口与待业人员日益增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任务十分严峻。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提高,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增长幅度相对减缓,城市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中国的城市化战略,具体而深刻地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不应局限于“大城市战略、中等城市战略和小城市战略”的争论,而应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1. 提高和完善大城市提高、完善大城市,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应该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重要容。

我国虽然疆土辽阔,但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发展大城市意义重大。

在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中,应适当加快大城市的发展。

中外城市发展史证明,大城市有着难以替代的规模效益、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

大城市、特大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除了有比中小城市高得多的经济效益外,大城市的高度发展,即是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及其质量的需要。

此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必须将大城市,特别是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带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

通过这种高效率的集聚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布局模式,在大幅度提高我国经济运行和产业布局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知识和信息的创新活动。

实践证明,同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就业潜力巨大、对城市人口增长贡献率大、容纳农民的成本相对较低、比小城镇节约土地,在资金、人才、信息、交通、市场、管理、效率等方面都具有更大的优势。

这是大城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超前增长的主要原因。

2.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处于中间环节,起到了联系大城市和小城镇的作用;中小城市点多面广,承上启下,联系广泛,规模适中,具有大城市的优点,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具有一定规模;在住房、交通等方面不像大城市那么紧,生产力水平及文化科技基础又比小城镇优越。

因此,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对缓解大城市人口和承载压力及促进小城镇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小城市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中小城市处于城市规模结构金字塔的中部,上联大城市,下联小城镇,人口、经济、空间三者之间的矛盾比较少,是县域及县域以上的区域中心,具有大城市和小城镇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小城市不仅在数量上占我国城市90%以上,而且也成为了吸纳城镇人口的主体;中小城市的产业基础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能够实现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已形成所在区域的工商业中心;中小城市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地;中小城市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24但是由于中小城市存在要素集聚能力较弱、建设资金相对短缺、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监管不力等特点,在现阶段需要加强监控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使中小城市,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3. 促进区域城市化发展长期以来,由于相同或相似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其腹地以及其它相关的城市、乡村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整体。

因此,城市化的研究不能仅及于大城市本身,而必须十分地关注大城市所在的区域的社会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研究城市化只以大城市和乡村为基本分析单位的现象,从而使城市化发展及其效能上升到区域社会发展的高度。

城市的集聚效应不仅在于城市的规模,更重要的在于城市的区域联系。

加强中心城市的改造与扩展,建立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

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国城市化的目标。

注释:1 淑玲等:论城市化的基本规律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 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19993 士谋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问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1.54 资料来源:《世界发展报告2000——2001》,中国财政经济,20015 钱再见:新世纪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教学与研究,2001.116 转引自二勋:试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17 参见陆大道等:《1999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2000,第113页8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年鉴2001》,:中国统计,20019 王茂林: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经济管理,200010 转引自文强: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南方经济,2001.811 钱再见:新世纪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教学与研究,2001.1112 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科技大学,198313 润田:现代人文地理学,:大学,199214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及其结构预测,经济地理,199015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198816 平量: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理论的反思,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7 冷静: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兼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问题,社会科学,2002.318 建云:中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19 平量: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理论的反思,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20 士谋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问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1.521 王骏:关于中国城市化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22 冷静: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兼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问题,社会科学,2002.323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商务印书馆,200124 冷静: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兼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问题,社会科学,2002.325 冷静: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兼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问题,社会科学,2002.326 参见王旭:《大都市区化: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载《美国研究》,1998.427 文强: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南方经济,2001.8推进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目前,中国伴随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城市化的发展也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