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美国总统威尔逊曾在巴黎和会上宣扬“十四点”计划,其目的是( )A.维护世界和平B.建立国际联盟C.重新瓜分世界D.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2.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因此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
日本“沉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B.无力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C.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D.日本代表不擅外交辞令事务及其权益,并期望获得西方的支持。
3.法国总统在凡尔赛宫的巴黎和会开幕式上说:“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里。
由于他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这表明法国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 )A.收回阿尔萨斯—洛林B.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C.索取更多的战争赔款D.尽可能地削弱德国4.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其结果有很大的差别。
造成这种差别的直接因素是( )A.中国人民是否坚决斗争B.中国代表是否坚持原则立场C.美英两国对日态度是否变化D.日本侵略的目标是否变化,A、B两项明显不是直接因素,因为无论是巴黎和会还是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一直坚持收回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的原则立场,而且中国人民一直进行了坚决斗争,同时日本一直想在中国攫取更多的权利这一侵略目标也没有变化,故D项也不是直接原因。
C项正确,日本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不断扩张,威胁到了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所以对日本施加了压力,从而使山东问题得以解决。
5.(2016全国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
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
《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
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
“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二、能力提升1.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其中正确的表述是( )A.西欧交战国的经济受到重创,但依然没有丧失原有地位B.英国受到削弱,与美国平起平坐,成为世界经济强国C.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D.由于战争的需要,宗主国加紧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这使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经济雪上加霜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交战国的经济受到重创,实力受到削弱,故A、B两项均不正确;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C项正确。
2.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关系格局进一步民主化。
这一民主化表现在( )A.用集体缔约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之间的争端B.用集体提供安全保障的办法维护世界和平C.用召开国际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间的矛盾D.用集体威胁的办法遏制企图发动侵略的国家、B两项均不能真正实现世界和平和解决国际争端,故不符合题意。
C项是维也纳体系形成以来,国际关系进步的重大表现。
D项表述不正确。
3.对下图反映的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希望注定要无情破灭A.国际联盟在巴黎和会上诞生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C.美国无法实现操纵国际联盟的计划D.国际联盟不能维护战后和平1919年巴黎和会的相关内容。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计划,但其“希望”注定要破灭,是因为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遭到了英法等欧洲国家的联合反对。
C项与漫画主题密切相关。
4.1923年元旦,中日双方铁路主权交接仪式在青岛朝城路举行,中国北洋政府收回了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并一切附属财产,悬挂了八年的“日本山东铁路管理局”的牌子终于摘下,“中国胶济铁路管理局”随之揭牌。
中国收回胶济铁路所依据的条约是( )A.《四国条约》B.《五国条约》C.《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D.《九国公约》5.某中学一兴趣小组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世界”为研究课题,得出以下四个结论,表述准确的是( )A.彻底消除了协约国之间的矛盾B.缓和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C.暂时协调了主要列强之间的矛盾D.英法矛盾成为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B项易排除,A项错在“彻底”上,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
……欧洲的许多工业区已遭到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犹如雨后春笋般惊人地发展起来。
……欧洲已不再像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厂,这两方面的领导权已转到大西洋彼岸……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逐渐失去了信心。
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在受到怀疑和挑战。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反对战前形势的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
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
”在这一革命的紧要关头,许多欧洲人都期待美国的威尔逊和苏俄的列宁这两位非欧洲人的指导。
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引起了一场民主愿望和期望的骚动。
当他于1918年12月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作“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
他们贪婪地聆听着他的有关和平与安全的远景规划。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革命的紧要关头”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的远景规划及其受到欧洲民众欢迎的主要原因。
经济方面:欧洲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海外投资损失巨大,在全球的金融地位下降;美国攫取了金融领导权,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加强。
政治方面:人们对西欧代议制民主和自由的怀疑和不满;欧洲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高涨;和平主义思潮的出现;美国加入英、法等协约国作战并取得对德奥同盟国作战的胜利。
(2)规划:“十四点”计划。
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创伤,人们认识到了战争的可怕、非人道,反战和平思潮兴起;“十四点”计划在某些方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民众的愿望,同世界人民的正义呼声具有某种一致性。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法国。
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为了(防止德国报复)这些理由,所以我们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的统治下割给别国。
”——《国际关系史》材料二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向德国索取的赔款总额,比整个法国的财产还多得多。
美国坚决反对这种无限勒索、杀鸡取卵的做法,主张既要维持德国经济运转在一定水平之上,又要索取适量的赔款。
材料三当威尔逊将其“十四点”计划带到巴黎兜售时,劳合·乔治讽刺地说:“这位充满理想主义的总统真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教士,他的任务是拯救欧洲困苦的异教徒。
”克里孟梭说:“威尔逊谈起话来像个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却像个劳合·乔治。
”(1)劳合·乔治对法国总理的要求表示反对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2)美国反对法国提出的对德国赔款的“无限勒索”的原因有哪些?(3)扼要分析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三国矛盾斗争的特点。
原因:不愿意德国被过分削弱和法国过于强大,这是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
结果:双方最后妥协,法国取得萨尔煤矿开采权,萨尔地区由国联代管15年。
(2)经济崩溃的德国无力偿还美国的战债和投资,同时法国的强大不利于美国的世界霸权计划。
(3)英美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妄图称霸欧洲大陆的计划,英法联合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出要建立一支最终能“与世界上任何国家所维持的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海军。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则表示:“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
”1920年,日本不顾经费缺乏的巨大压力,将海军预算提高到国家支出的1/3,开始实施建立“八八舰队”的计划。
材料二英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无力和美国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因此被迫对美国妥协。
1921年4月,英国正式通知美国政府“准备同美国商谈关于两国拥有相等海军力量的问题”。
1922年2月签订的《五国条约》规定英、美、日、法、意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依次为5∶5∶3∶1.75∶1.75。
材料三《五国条约》规定,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岛屿和领地的要塞维持现状;美、英不得在太平洋地区建立新的要塞。
而日本在太平洋地区拥有设备优良的基地网,而且刚刚完成了小笠原群岛要塞的工程。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本质。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决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比例的因素是什么?(3)从材料三看,在太平洋地区哪国海军更占优势?这说明美、英对日本的什么态度?(4)你认为《五国条约》能消除军备竞赛吗?为什么?美、英、日三国都力图发展海军力量,在亚太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
本质:三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而展开斗争。
(2)各国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对比,主力舰总吨位比例反映了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变化。
(3)日本。
美、英为让日本签字对日本做出了让步。
(4)不能。
随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和矛盾的激化,新的军备竞赛必然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