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小学语文《作业本》中“练笔类”习题存在的“练前拿来主义、练中自由放任、练后草草了事”的现状,试图从紧扣目标梳理练笔类型、根据类型巧设练笔时机、结合学情妙变练笔话题、重视反馈习得练笔方法等策略,把作业本中“练笔类”训练融合于阅读教学中,提高“小练笔”的质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本》;小练笔;质效;提高策略一、小学语文《作业本》中“练笔类”习题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教导处组织五年级教学调研,翻开语文《作业本》,发现“小练笔”一题的完成情况很不如人意:其中练笔格式随意错误、练笔内容空洞无物、练笔空间限制表达是最突出的问题。
仔细反思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实际教学中练笔训练的缺位:1、练前“拿来主义”,缺少目标对于小练笔这样需要花时间的练习更常态化的是布置课后完成。
大多数老师甚至不清楚这一课有没有练笔写话,是写什么的,编者安排写话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语言文字训练。
2、练中“自由放任”,缺乏指导借着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名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写,略去了必要的指导。
这样的布置导致一些原本可以借此引导学生阅读或引导学生读思结合的练笔沦落成学生搜肠刮肚拼凑字数的下场,只是重复自己原来水平的量的叠加,没有质的提升。
3、练后“草草了事”,缺失评价先写后批,批阅作业时教师才了解此次练笔的庐山真面目,此时受作业本篇幅和讲评时间限制,对于练笔的评价往往着眼于字迹是否端正、思想是否健康、语句是否通顺规范等,这样无标准的练笔,学生的言语习得并无增长,表达能力并无起色,长此以往反而逐渐形成应付的套路。
也有的老师比较较真,批改后发现问题严重,回到课堂上重新进行讲评指导,再让学生重写,这样的练笔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会养成依赖的心理。
二、《作业本》中“小练笔”质效提升策略综上所述,老师们对《作业本》中小练笔的态度以“写过”占上风,然而,“写过”就代表学生“会写”了吗?如何充分利用《作业本》这一资源,落实“练笔题”的意图,提高“练笔”的质效,笔者以人教版六下《语文作业本》为例谈从“写过”到“会写”的练笔策略。
1、梳理练笔类型,明晰“练”之方向教师在学期初要紧扣年段和单元教学目标,对整册《作业本》中的每课练笔进行统整梳理,了解各课练笔的类型,思索更合理的训练形式,为后续引导学生在恰当的时机进行练笔做足准备。
通过梳理统整我们发现,六下《语文作业本》中的练笔类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一是抒写感受类。
如《文言文两则》、《桃花心木》、《十六年前的回忆》;二是发表观点类。
如《匆匆》、《为人民服务》;三是发挥想象类。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跨越百年的美丽》;四是模仿写法类。
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回顾拓展二》;五是调查反馈类。
如《北京的春节》。
他们都是结合课文文本特点、年段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有的是侧重于写作方法的迁移,有的侧重于文章思想感情的进一步升华,有的侧重于相关内容的延伸。
2、捕捉最佳时机,实现“练”之增值“练过”不是评价“练笔”的方式,要让每一次练笔有效并能使学生在原有的语言表达基础上有所提升,在安排学生进行练笔的时候要根据练笔类型和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及时进行练习,力求练得恰到好处,实现“练”之增值。
(1)结合课文学习时“趁热练”。
抒发感受类练笔和发挥想象类练笔包含的人文因素较丰富、深刻,都是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后,联系课文、生活和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
这样的练笔如果放在课外完成,容易游离于文本之外,或浮在文字的表面,偏离语文本位。
因此,我们要结合课文学习,做精巧的设计和得当的引导,在学生情感的交融点时趁热打铁进行练笔,让学生真正有感而发,再通过个性化的表达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深度。
案例:《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坚持实验,要面对多少困难和挫折!请你想象其中一个场景,并把它写下来。
思考与实践:这里的想象练笔重在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研读居里夫人“美丽”,场景想象是为了更好地体会她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的坚持,感受她的坚定、刚毅和顽强。
这样的练笔目标直接指向于学生自主与文本直接对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情感的火花,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厚重的语言文字。
(2)链接同类文体后“搭梯练”。
模仿写法类练笔重在关注文本言语形式、表达方法,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学习,凸显了语文本位。
这样的练笔,教师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练笔前链接同类文体,引导学生破译言语形式的密码,获得练笔的方法,内化为练笔的技能,从而进行有效的迁移仿写。
案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用三个事例,反复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
请你学习这种写法,先确定一个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它。
思考与实践:这里的小练笔无疑就是一次简单议论文的写作。
考虑到学生初步接触简单的议论文,就要学习写法的迁移,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分步进行迁移,达到真正了解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的目的。
板书设计:在教学中老师适时的扶一扶,为学生搭一个练笔的台阶,既为本课的迁移练笔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话题,又为口语交际做了铺垫和准备,这样的搭梯、整合练笔能让学生真正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3)推荐课外阅读后“补充练”。
发表观点类练笔的功能之一是帮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把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展现出来。
这样的练笔需要一定的阅读支撑作为扶梯,引领学生由外而内进行积累,再由内而外进行表达。
因此,在练笔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教师要提供学生一定的阅读参考和指导,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案例:《匆匆》请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怎样的人生才算没有虚度呢?思考与实践:这里的练笔是需要一定的阅读支撑的,如果课文学完后就马上让学生写,交上来的也只是敷衍之作。
在实际教学中,我把这一课的作业稍稍滞后,先进行同类别内容的专题阅读,再进行补充练笔。
此时的练笔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化的表达。
学生的练笔不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有大量的阅读做支撑和铺垫,写起来自然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
(4)整合同类练笔后“重构练”。
阅读教学中有“主题教学”、“单元教学”,对待课堂作业本中的小练笔也应从整体出发,小到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达到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实际和作业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和重构,合理精当的设计和运用,从而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的效果。
例如六下《作业本》第一单元每课最后一题“小练笔”都安排了类似于课文的读后感,如果每篇课文都要学生完成,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
因此,笔者在第二次教学六年级时对这个单元的小练笔进行了“暂留白、缓练笔”的整合重构:步骤一:分课学习时逐题进行口头交流。
“暂留白”并不是说这一练笔作业就完全置之不理,要结合每一课课文的学习进行口头交流,这既是验证学生对课文是否有正确的感悟,对有偏颇的及时进行引导矫正,同时也为后续写话做铺垫。
步骤二:单元结束时整合进行个性练笔。
在学完第一单元后,集中出示以上题目,先引导学生发现共性――都是写读后感。
然后指导归纳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开头导入、简介内容、结合实例、畅谈感悟、总结全文。
重点指导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课文发现写读后感结合实例的方法(首选“自己的亲身经历”、次选“身边的事例”、还可以结合新闻故事中的事例)。
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篇最有感悟的课文写好读后感。
这样的整合练笔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提高了练笔的质量,还关注了学生的个性表达,何乐而不为呢?3、更新练笔视角,化解“练”之困惑由于学生语文基础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理解能力的强弱,《语文作业本》中的小练笔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片面之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变换练笔的话题,让练笔更有效。
(1)变换角度:从单一写话到结合文本表达特色。
感悟类的练笔虽然目标指向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旨在提升对文本的感悟,但由于缺失了表达方法的迁移,训练的目标较为单一,久而久之,学生往往会集体“失语”,挖空心思写些言不由衷的套话。
这样的练笔,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失去了练笔的意义。
案例《十六年前的回忆》:站在烈士墓前,你想到什么?请以下面这句话开头,写一段话。
困惑:教过这课的老师都知道,这里要表达的是对李大钊和像李大钊这样的革命人士的敬佩、感激、怀念之情。
可是除了这些,孩子们还会表达什么?如果就是这样让学生练笔,得到的将是一篇篇雷同的味同嚼蜡的文字,学生学会的将是写大话和套话。
改变:结合本课首尾呼应的写法,在学习到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时,通过深情品读达到情感升华后,教师及时创设情境:1927年4月28日是个悲痛的日子,对于李星华的家人来说,他们失去了挚爱的亲人;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我们失去了一个伟大的革命领导人。
又是一年清明时,今年是李大钊同志逝世88周年,(出示李大钊塑像),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让我们尝试用“首尾呼应”这种方法来表达感情,把你此刻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扩大内涵:从远离生活到找准内容衔接点。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可见,在安排练笔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与练笔间建立一座相互融通的桥梁,建立起一个同步律动、相似跳动的互换机制,打通练笔与生活的藩篱,让学生找到表达的支点,这样才会有话可练、有情可抒。
案例《回顾拓展二》:在你心中,家乡的什么特色让你赞不绝口、回味无穷?也许是几样小吃,也许是一道风景,也许是某种特产……请你选择一个特色写一写,若能像作者那样写出自己亲身体验与感受就更好了。
困惑:第二单元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本练笔的用意是迁移学习丰子恺用总分写法描写某一处特色,写出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小小的练笔达到一个目的就可以了,如果非要死死扣住家乡来写特色,对于那些从小跟随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即使挤出来也是干巴巴的罗列,而写法的迁移就会被忽视。
改变:练笔时我把题目稍作更改,丰子恺在这篇文章中写出了塘栖三大特色,尤其是塘栖酒店特色酒菜种类多而分量少,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得很具体。
在你的经历中,有哪一个地方的什么特色让你赞不绝口、回味无穷呢?这样看似简单的去掉了“家乡”两字,却拓展了题目内涵,学生可选择的范围扩大了,没有了“家乡”的束缚,曾经经历过体验过的某一处的特色呼之欲出,此时的练笔就轻车熟路、水到渠成了。
(3)增添内容:从简单陈述到开展语文实践。
调查反馈类练笔旨在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入社会,如果仅仅是简单的事实陈述练笔便失去意义。
因此,这样的练笔,教师要引导深入实践、体验,在练笔前回顾生活实际,再结合本课或本单元课文主题和表达方式进行语言文字的描述。
案例《北京的春节》读读阅读链接,简单写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