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学为魂,以书为骨 方成画外之境

以学为魂,以书为骨 方成画外之境

以学为魂,以书为骨方成画外之境——当代学者书画家杨宗岳作品赏析论九朝文人画艺术价值杨宗岳:当代学者、书法家、画家,现任中国书法研究院委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

在经济学、国学、美学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出版有多部专著和论文及书画选集,是当代青年文人书画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作品被钓鱼台国宾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张衡博物馆,民生银行等机构收藏。

导语: 清沈宗骞曰:“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三曰却早誉以几远到,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

”后有陈衡恪先生提出文人画四大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

”傅抱石先生以“人品”“学问”“天才”判断雅俗高下。

俞剑华先生说得更为明白晓畅:“人品必高,学问必深,才情必富,思想必正,见闻必广,学习必勤,胸襟必宽,诗词必妙,书法必工,然后画出画来,才能合于文人画的标准,才能成为杰出的画家。

当代名下无虚,公认文化底蕴和学问品格最好的大家范曾讲过一个关于中国画的八字箴言,就是中国画“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为什么讲这八个字呢?中国画从它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唐以前还离不开一个“匠”的问题,包括吴道子在内。

当然王维以后不同了,可是王维的画,苏东坡看过,所以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

董其昌就没见过,董其昌一辈子就希望能看到一张王维的画,可是一直没有能够如愿。

中国画的进步,和文人的直接参与有极大的关系。

能够代表中国画最高境界的还是宋以后的文人画。

那么人家就会提出来,工笔画难道不能代表中国画的水平吗?也不是这样,当工笔画真的能画到像宋人画册里面《红蓼白鹅》水平的话,也是非常富有诗意的。

可是画工笔画往往容易落入一个形式的窠臼,很难跳出来。

很多时候不太会做减法,做加法的比较多。

而《芥子园画传》中言:“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气上升,世俗气下降矣。

”此语道出了脱俗的根本大法。

不读书、不写字的“画师”,实为“工匠”。

“入雅”的关键不在于所摹之迹,而在于画家自身主观修养、精神气质。

学识修养之高下与作品脱俗程度始终成正比。

可见,个人内在修养被看作是鉴别创作主体和作品雅俗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不仅仅以技术高低为标准。

故画之脱俗实乃人之脱俗,而脱俗求雅实为求画格的提高。

所以于当代,国画之艺术修炼在于以学为魂,以书为骨。

作品名称:《孤云独自闲》尺寸:70cm x 70cm杨宗岳老师作为当代学者,文人书画家代表人物,同样以“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

”不练书法画不好写意,自幼年起数十年清晨五点即起床练字,潜心书法二三十年间难有停歇,当下恐无第二人。

俞剑华先生在《再谈文人画》中列举了文人画喜欢的风格,有“文雅、古拙、秀逸、遒劲、流利、轻松、厚重、纯朴、精练、气韵、淋漓、清瘦、奇肆、神骏、韵味、生动、超脱、雄伟、清秀、大方、士气(书卷气)、高超”,认为“有一于此,便可名家;如能兼容并包,便成大家”;文人画讨厌的风格,有“狂怪、霸悍、粗野、庸俗、枯槁、艳丽、纤弱、刻板、陈腐、娇媚、甜熟、重浊、僵老、火气、小巧、剑拔弩张、装腔作势”,认为“有一于此,便难名家;兼蓄并收,则一败涂地”。

看杨宗岳老师的“孤云独自闲得”,颇有东晋陶潜明其真趣者,料得青山应似我,我伴青山长自在。

山林之想,云水之乐,其实,并不在山林云水本身,而在人的心态。

心态自由、平和,当下即是云水,庙堂即是山林。

由于受到道禅哲学的影响,北宋以来在艺术领域文人意识崛起,平淡、天然、闲雅的审美风格受到重视。

空、虚、寂、静、远、幽、淡、枯、古、孤、清,是禅家的理想世界,也是学业文人所推崇的境界。

这一境界的落实在人心的安顿,在人深心中的平和。

书法:《畅和》整体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水准的,应该是宋以后的文人画。

那文人画有个先决条件,它和现代很多号称“新文人画”的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就是现在的新文人画家他本身不是文人。

如果谈到文人画,过去的文人,往往是在翰墨之余,砚台里有剩墨,因着自己的学养,随性之所至。

古时文人一般写字没有写不好的,明朝任何一个文人到现在都是书法家。

书法和绘画有一种血缘关系的,他用的是剩墨,随便画几笔就很有意味了,画与诗文的意蕴是相通的,富有诗意,这种东西是没有文化修养的人做不到的。

文人画,陈师曾所谈中国文人画,讲文人画要在画外看他的修养。

其实文人画是很内在的学养的流露,而不是外在的、附加的一个画面的什么东西,也不讲画上题一首古人的诗就叫文人画了。

要深入地探讨文人画,就是要“以书为骨”就讲一个画家,他书法不行的话,终究不能成为一个大画家。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论谢赫的六法说:“夫应物必在于象形,象形须全其骨气。

骨气象形,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最后归属它的载体是用笔。

那么这个本何以立,要本于内心的立,而落实到纸上是笔墨。

就是“诗魂”和“书骨”的一个内在的关系。

张彦远其实谈得已经非常透彻了。

可是实际上不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文人画随兴之所至,它非常强调偶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俯仰之间,不亦越乎万里之外”。

文人书画的优越性正是在于能够表达人对客观世界的幽微感受,“文人画”追求的不是绘画技巧本身,而是“画外之意”。

这“画外之意”,便是“文人画”含金量高于“画工画”的根本原因所在。

画内之境可描,而画外之境难求,因为“画外之境”需要丰厚的学养、生活积淀才能达到。

书法:《观海》杨老师笔下中国传统的“文人画”,专注“境界”的营造,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气韵生动”的目的。

所谓“境界”,指的是学者书画家通过笔墨语言所创造的一种气象,一种意境,一种格调,以及品赏者通过精神体验、主观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

“文人画”追求的不是绘画技巧本身,而是“画外之意”。

这“画外之意”,便是“文人画”含金量高于“画工画”的根本原因所在。

画内之境可描,而画外之境难求,因为“画外之境”是集虚幻之境、拙丑之境、寂寞之境、淡雅之境、简约之境、心灵之境之大成。

心灵之境本就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文人崇尚自然,推崇虚静淡雅,在其中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其中反省与运化,在其中参悟天地机理。

其一沈宗骞从修养入手的脱俗主张说得好:“欲求雅者,先于平日平其争竞躁戾之气,息其机巧便利之风。

揣摩古人之能恬淡冲和、潇洒流利者,实由摆脱一切纷争驰逐、希荣慕势,弃时世之共好,穷理趣之独腴。

”其二,笔、墨、色之雅俗,关系到中国画能否表现出富有魅力的形式美。

黄宾虹总结出雅的笔墨形态为重、大、高、厚、实、深、润、老、拙、清、秀、和、雄等。

云清风淡,是文人心仪的境界。

魏晋士人深得淡雅之趣,宋人更是将淡雅发展为审美的主流。

这与宋徽宗推崇淡雅之美大有关系,也与文人画的发展密切相关,文人画的主要美学追求,是“淡而无味,含义隽永”。

《宣和画谱》卷十二墨竹绪论云:“绘事之求形似,舍丹青朱黄铅粉则失之,是岂知画之贵乎有笔,不在夫丹青朱黄铅粉之工也。

故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

”这段话很清楚地讲明了画工画和文人画的一个重要区别。

文人画不求形似,而求“象外之意(神似)”,所以可以“淡墨挥扫”。

而画工为了形似,只能在丹青朱黄铅粉色彩上下笨功夫。

中国画从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两宋开始,画家又开始由神似,向追求“灵性”转变。

所谓“性”,就是“肇自然之性”,画出本然之“性”。

画家和世界的关系,不是站在世界的对岸来看待世界、欣赏世界、描绘世界,而是回到世界之中,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世界的一切都与自己的生命密切相关。

由此产生心灵的感悟,产生对世界的独特体验,便是心灵的境界、生命的境界。

画家所写,不是眼睛看到的景物,而是在瞬间生命体验中有所“发现”。

所以中国文人所走的道路,注定是修行之路,中国文人所走的道路,必须是清正之途。

不管在朝在野,文人在心灵上往往是孤独寂寞的。

艺术上的寂寞,指的是空灵悠远、静穆幽深的境界。

恽南田说:“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

”他推崇倪云林的画,认为倪云林的画“真寂寞之境,再着一点便俗。

”云清风淡,是文人心仪的境界。

杨宗岳的笔下终南山水,展现的是一个近乎不动声色的高远世界,极致的辽阔,画外之境“水不流,花不开”,让人感觉到文明的本原,他所要表达的,是超越尘世、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正是一个属于学者文人的典雅清正的艺术世界。

作品名称:《泛舟南山图》尺寸:65cm x 95cm名家评杨宗岳书法“收放自如,遒劲骨力隐于俊逸行间,而画作则着墨不多,恰在似与不似之间,颇具禅意。

秉承了学者书法的典雅清正和深厚的文化意味。

其小楷清雅朴茂、风姿绰约,可窥钟繇之遗韵;行草笔墨活,随机生发,风度超然,似见觉斯、元章、右军的影子,既见功力又见才智。

粗细、斜正、揖让、开合等艺术表现手法在他的腕下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足见其驾驭笔墨的本领。

图为杨宗岳老师书法作品:《论书之句》此次受邀深圳艺博会文人画艺术价值展,其泼墨青绿山水以终南山为题材,设色以大青绿为主,使用石青、石绿,朱砂等重色,取北派山水之雄浑,而无粗犷霸悍,近处以松木丛林,山石上之草木苔点又见南派青湘山水之秀润,舍弃琐碎壅塞。

承继古人图山水创作意境,融合游历千古山水时的真实体验,作为当代学者深切文人情怀的艺术渲发,创造了一个通达高远的空间。

恽格用拟人法形容四季山水:“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

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

”山水的各种情态正是文人画家胸中之舞的反映,而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出现在战国以前,滋育于东晋,确立于南北朝,兴于隋唐,宋代由于文人画的兴起水墨山水成为主导,而于近代又由张大千先生在南北二宗的山水技法深入融合后建立巅峰,杨宗岳老师着眼于“参古定法,望今制奇”,在代表文人画成就的“画品人品,合二为一”的水墨中研习中国传统的内在精神,所反映的生命意识与生存态度以中国文化心理为源头,也即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水迹无意,心迹有情”。

历代名家大师必然会经历过笔墨特征和画风演变的几个阶段,杨宗岳老师当下正是报以不疾不徐,万象罗胸的态度做学问,教学生,练书法,画山水,直到人画俱淳,学养深厚。

杨宗岳老师书法作品中国画从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两宋开始,画家又开始由神似,向追求“灵性”转变。

所谓“性”,就是“肇自然之性”,画出本然之“性”。

画家和世界的关系,不是站在世界的对岸来看待世界、欣赏世界、描绘世界,而是回到世界之中,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世界的一切都与自己的生命密切相关。

由此产生心灵的感悟,产生对世界的独特体验,便是心灵的境界、生命的境界。

画家所写,不是眼睛看到的景物,而是在瞬间生命体验中有所“发现”。

所以中国文人所走的道路,注定是修行之路,中国文人所走的道路,必须是清正之途。

不管在朝在野,文人在心灵上往往是孤独寂寞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