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摘要;从巴金《随想录》的写作目的出发,探讨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随想录》部分作品,从作品中浅析作者的思想变化及深化过程,从其思想层面论述《随想录》的文学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主题艺术特点思想深化过程文学意义正文;“作为一个非常有地位的人,巴老每一步都站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思想解放运动本身也不是知识分子发动的,也不是五四文学的传统,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国策,是党在反思“文革”教训以后重新带入的一条党的路线,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就自觉地选择了这条开明的路线,他们支持这样的路线,自觉地参与战斗,参与这样一个把中国推向进步文明的未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想录》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在今天在未来任何一个时代,在我们重新研究思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永远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的书,所以巴老永远不会过时。
”------【1】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随想录》塑造了忏悔的“我”《随想录》每一篇都以真话感动着读者,以对十年“文革”的强烈控诉震撼人们的心灵,又以虔诚而深刻的自我解剖与忏悔深深地感染着读者的思绪,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
一.《随想录》的思想主题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是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2】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195 复旦大学出版社。
先谈谈给予我触动最深的《怀念萧珊》【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301。
这篇悼文,既保持着作家以真情动人的惯有风格,又充满了血与泪的痛楚,从而为作品增添了一种悲壮、激愤的色彩。
对萧珊逝世,巴金痛苦已极,悲愤不已,近乎狂怒地质问苍天:“为什么不让我先死:”“她究竟犯了什么罪?”作家甚至迁怒地责备起自己:“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更不该生儿育女。
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
作家的种种悔恨与自责,是满腔激愤的流泻,是压抑已久的爱和恨的迸发,对毁灭文化,毁灭“美”的“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含血带泪的控诉,提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应该永远记取的告诫。
尽管作家回忆叙述的言辞是那样的平易、舒缓,然而“辞愈缓而情愈切”,通过这些质朴无华的词句,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家对亡妻的无限深情。
再谈谈《小狗包弟》【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308。
文章开头写作者如何得到包弟,且并和包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为了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作者出卖了包弟,把它送上了解剖台。
巴金对自己这种自私的行为感到愧疚,但巴金并没有把这件事遗忘在记忆的角落,而是大胆地剖析自己,对自己进行了良心的谴责。
巴金的这种心路历程向人们表达,其实是希望在“说谎成风”的时代,要有勇气剖析自己,大胆说真话。
文章批判现实的基调一开始便确定了下来。
艺术家无法保护自己钟爱的小狗,巴金也同样无法保护自己的包弟。
这只在他家呆了七年的小狗已成为他们家庭的重要成员,是全家人精神上的一份小小寄托。
但在充满斗争哲学的年代来临之时,可爱的小狗终于失去了存在的位置。
人性大沦丧,兽性大泛滥,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毁灭之列,何况一只宠物!通过小狗包弟遭遇的叙述,作者批判了整个荒谬的年代。
《随想录》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这样强烈的批判意识,或通过怀念故人的遭遇,或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或通过记写触景生情而想起的一桩旧物。
《小狗包弟》则以一只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命运,从一个侧面完成了批判的主题。
二.《随想录》的艺术特点及思想深入过程《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
巴金的反省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忧虑。
这一反省在《随想录》中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最初是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巴金这样责问自己:“我常常这样想: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四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吃’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
不然,怎么随便一纸‘勒令’就能使人家破人亡呢?”接着,他又说起了令他一生都为之困扰的一件事,这就是他小时候在父亲的衙门里看到犯人挨了打还要向知县老爷谢恩的情景,这个儿时印象最早曾出现在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中,此时它再次浮现出来,成为贯穿《随想录》全书的总体意象。
在以下篇章里,巴金不断反省自己的“文革”经历与奴隶意识的联系,他发现在“文革”初期他也曾像奴隶似的心甘情愿地低头认罪,主动改造思想,而在《十年一梦》中,他痛苦地喊出了这样的自谴:“奴隶,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同这个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隶!……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
这个发现使我十分难过!我的心在挣扎,我感觉到奴隶哲学像铁链似地紧紧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
”【5】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195 复旦大学出版社巴金以巨大的勇气来重新认识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在《怀念非英兄》中又有了一次这样的自我发现:“只有在反胡风和反右运动中,我写过这类不负责任的表态文章,说是划清界限,难道不就是‘下井投石’?”接下来的《怀念胡风》中,他详细剖析了自己在反胡风运动中为了明哲保身而不惜任意上纲写表态文章时的痛苦心情,此时的仟悔之情给他造成的内心伤痛已经无以排解,而使他感到恶心、耻辱。
很显然,巴金在这里所仟悔的,已不仅是奴隶意识,而是挖掘到一个更深的思想层次上了:即在无约束的权威秩序统治下,他是为了保全自己而被迫牺牲正义和朋友,这就在事实上为无约束的权威秩序作了帮凶,而在这行为的背后,他原是明白是非的,所以他的良心也要为此而受到煎熬,结果就在愈加绝望的生存环境和身心交困的巨大痛苦中,他最终一点点地丧失了清醒的意志,放弃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的自觉和能力,也根本违背了自己曾经奉为生命的自由精神和人文理想;这也正是他何以会在文革中变成精神奴隶的心理基础。
【6】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195 复旦大学出版社三.《随想录》的文学意义(一)《随想录》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巴金以割裂伤口的勇气揭示出这一切潜隐在个人和民族灾难之下的深在内容,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神的批判。
而《随想录》真正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便是它由作为知识分子的仟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这部“遗嘱”一般沉重深刻的“忏悔录”,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知,也以个人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精神传统,这就是自觉继承“五四”新文化传统,自觉地成为现实社会的清醒的批判者,用现代文化来战胜社会上各种丑恶、落后和黑暗的事物。
(三)《随想录》的文学史意义不只是停留于一般讲真话的意义上,更重要的是作家自己以崭新的当代意识重新审视那一段苦难的岁月,向读者展现一个极其丰富的“自我”形象,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真正深入认识自己的作家。
以作家身居庙堂之高位及在文学界的崇高威望,还能如此无情鞭笞自己灵魂,深刻忏悔说假话之卑劣的,当时乃至今日之境,依然无人能出其右。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巴金还提出建立“现代文学馆”、“文革博物馆”等设想,使《随想录》的境界大为提升,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7】《巴金谢幕,大师远行》南方周末记者朱强(四)巴金《随想录》对于当代文学史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建立个人话语。
新时期之初,我们的文学虽然被从文化专制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是其言说方式还是以时代代言人的身份言说,在文艺理论上,人们提倡的是融入社会群体的所谓“大我”,对于代表个人的“小我”怀有戒心和警惕,甚至排斥,个人话语依然受到一定的压抑。
此时,巴金率先在散文恢复五四文学精神,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表达个人的心声。
且不说他所表现的真实的自我,就他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忏悔和道歉都是代表个人在说话,他在《怀念萧珊》中向在文革中去世的爱妻的倾诉衷肠,在《小狗包弟》中为没有保护好一只狗的自责,都是发自个人心灵深处的声音。
或许是巴金的表率作用,许多作家也都开始转变创作中的言说方式,开始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评判事物,抒发自己个人的情感。
于是,个人话语在新时期的创作日渐蔚然成风。
巴金走了,这是他最后留给我们的著作,这部书里,老人用一世纪的人生经验,以说真话、说心里话的真诚态度,审视历史,剖析自身,以最直白的语言,把他一生追求完美,追寻进步的理想,还有他和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的人生际遇,最真实地呈现给我们,他痛苦的回忆,深刻的反思,不仅揭露极左思想给那个时代带来的荒谬的罪恶,也勇敢地反思着自己曾经的人格扭曲。
这是文革以来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总结个人得失的一篇日记式的巨著。
要知道,在一个非理性至上的年代之后开始写这样的书,现在也是需要勇气的,更何况回忆这种痛苦的经历本来就是种折磨。
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唯有包含了反思与责任意识,才能真正撞击读者的心灵,激起读者的共鸣。
才能用文学之光照亮人类思想的前行之路,反思与责任也是未来作家们必须牢记的准则。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
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所以说,巴金的《随想录》是中国当代启蒙思想史的一座历程碑式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