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主任的修炼

班主任的修炼


协助学生学会拥有善良的心灵 协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和美丑 协助学生学会拥有平和的心态 协助学生学会化解遇到的矛盾 协助学生学会面对成长的烦恼 协助学生学会感恩眼前的拥有 协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的处境 协助学生学会同情别人的不幸 协助学生学会分享美好的时光 协助学生学会协助他人的习惯
二、有智慧的班主任
(1)理解学生 ●学生是未完成的人
--准确理解学生发展的阶段性、未成熟性 --准确理解学生的“错误”:履历资源; 理解和发展的暂缓; --感悟学生的“童性、童心、童真” (感悟是需要时间的,持续地用错误去交换 准确,再持续地用错误去消费准确)
●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是丰富的人。心理学层面:认知、 情感、个性;社会学层面:个人知识、价 值观、人的社会地位与尊严。
对自 己要 充满 自信
三、有情意的班主任
(一)教育情的三个特征 1.动情 (1)情感的流动是教育活动的必需 ----认知与情感 ----知性与理性 (2)教育的根本力量在于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好的教师是具有感动力的 ----好的教育是具有感化力的
2.真情 (1)认知与理解
----自然事物(自然世界) ----社会事务(社会世界) ----人与文化(精神世界) (2)抽象与移情 --关联性(relations) --丰富性(richness) --回归性(recursion)
----教育机智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教师应该对学 生的经历保持一种开放的观点,努力避免用用一个固定的 标准和传统的、习惯化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或冲突。
----教育机智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一个具有教育机 智的教师总是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人 格、发展需要,时刻理解到学生的“未完成性”或“未成 熟性”。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育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教育机智并 不总是表现在激烈的、突发的教育情境之中,也表 现在对学生影响的潜移默化之中。教育机智是能够 打动心灵,感化情感。默默的关怀、悉心的关爱、 殷殷期望、耐心的等待就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表现。 ----教育机智表现为教师对情境的自信。具有教育 机智的教师善于在持续变化的教育情境和环境中学 会自信和信心,并在不同的情境中将这种自信和信 心传递给学生。 ----教育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具有教育机智的 教师,时刻注意的不但仅是知识的传递方式,更重 要的是,时刻判断怎样做在教育方式上才是准确的。 教师的临场发挥水平,就表现在使得每一个教育行 动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
3.理智。在教育活动中,情绪的躁动、难言的苦恼 是难免的,但需要教师用理智去克制,需要用理 性去引导。以理服人,才会用理性的光芒去照亮 黑暗的心灵。
4.明智。明智的人,善于明理,善于辨析,善于择 善而从。明智的人,善于识时务,把握大势所趋。 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明智的教师是改革的积极 参与者、主动调适者。
理的理论和技术,对校内外专业知识作持续 有效地获取、储存、应用和创新的过程,是 将教师个人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实行有效 整合、利用与创新的过程。
(2)教师的教育学理解 ----教师的教育学理解是一种发展性理解,是对学 生的发展前景、潜能和向上的积极态度的一种尊重 和信任。
----教师的教育学理解是一种分析性理解。分析性 理解不是武断地对学生的行为简单地下负面的判断, 而是理解到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学生逐渐地学会处 理自己的事情,克服自己的缺点的过程。
五、有底蕴的班主任
1.班主任的德性修养 (1)学会分享
(2)要善于与不同类型的人融洽相处.
(3) 永 葆 童 心
(4)宽以待人
(5) 养成 合作 的品 行。
3.热情 (1)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教师的“十六知晓” ——知晓学生的姓名含义 ——知晓学生的生活习惯 ——知晓学生的个性特点 ——知晓学生的行为方式 ——知晓学生的思维方法 ——知晓学生的爱好兴趣
——知晓学生的困难疑惑 ——知晓学生的情感渴盼 ——知晓学生的心路历程 ——知晓学生的知音伙伴 ——知晓学生的成长规律 ——知晓学生的家庭情况 ——知晓学生的上学路径 ——知晓学生的社区环境 ——知晓学生的家长思想 ——知晓学生的家长愿望
(1)有思想的班主任 (2)有智慧的班主任 (3)有情意的班主任 (4)有创意的班主任 (5)有底蕴的班主任 (6)有感召的班主任
一、有思想的班主任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不会照本宣科,不会按 部就班,不会人云亦云,不会仅仅成为“传声 筒”,不会仅仅教给学生“一碗水”,不会替教 参编写者教书而忘却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家。
客观知识为人理解与理解世界的概率,以及“假定性 的意义”。赖欣巴哈(Reichenbach,H.)说:“一切知 识都是概率性知识,只能以假定的意义被确认。”②
----------
① 赵汀阳.心事哲学.长话短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189。 ②赖欣巴哈著,伯尼译:《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195.
--哲学视野中的“知识”在进入教育活动 之前,是作为“公共知识(public knowledge)”并以符号的形式存有的。只 有具有了“个人知识(individual knowledge)”的意义,它才能真正由符号 知识转换成“教育中的知识”。
●教育的过程便是一个对“公共知识”实行转换、生成个人意义 的过程。丧失了个人意义或学生发展意义的任何知识教学,无论 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实行教学,在本质上都是“灌输”。 ●转换的根本前提是“知识与人的相遇”。
四、有创意的班主任
(一)班主任的研究
1.校本研究 ----经历教育科研的过程与方法; ----叙事研究; ----自我的教育生活史考察。 2.教师的写作 ----写作即观察; ----写作即表达; ----写作即教育生活体验的反思; ----写作即重写。
(二)班级的设计 1.团队形象与目标的设计 --让每个学生真正进入班集体; --让每个学生真正理解班级目标。 2.班级活动的设计 --常规教育活动设计:班会、家长会、日常教育活动 --特色活动设计:“三节”教育 3.班级形象设计 --班级标识 --班风 --班级空间布置 4.班级主工作规划的设计
(二)做个情感充沛丰富的教师 ●情景与情境的把握:寓理于情、寓情于 理。
●情绪与情感的调节:信息交流、情感沟 通、心灵碰撞。
●保持平和的心态。少些浮躁、多些宁静, 少些焦虑、多些温雅。
(三)班主任的情感管理
1.班主任自我情感管理 2.班级情感管理 (警惕希特勒主义:
不需要让青少年有判断力和批判力。给 他们摩托车、明星、刺激音乐和流行服饰 就够了。剥夺思考,根植于对命令的服从 心才是上策。----希特勒)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人对社会背景的依 存性;人对经验的依存性。
--学生是文化中的人。人的成长对文化的 依赖性。
●学生与知识的关系 --客观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什么
客观知识作为人类理解的成果”,告诉人们“关于世界的 知识(knowledge of the world)”,而不能使人获得 “进入世界的知识(knowledge of -and-in the world)” ①
班主任的修炼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 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 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孟子·尽心》
引言、感悟“教育人生”,提升班主任的品 位
1.“教育人生(Educational Life)”一词是我在 十年前创造的一个术语。
“教育人生”要求教育中的人和与教育相关的人, 特别是教师自己,不再把教育仅仅作为一个职业、 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看待,来处理,而是当作 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来体验,来充实,来 完善。
(一)班主任的智慧性格
1.睿智。睿智的人是有知识的人,是注重充实并更新 自我的知识结构的人。一个睿智的教师,时刻需要成 为一个具有良好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人,成为一个 有思想的人。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思维敏捷、观点 先进,是智慧型教师的智慧性格。
2.机智。之所以能够启迪智慧,引导心灵,是因为他 (她)机智灵活,足智多谋。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 教育关系和教育过程,机智的教师能够化解矛盾,协 调关系,得心应手。机智的教师富有幽默感,富有激 情。
2.“教育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 命的激情,需要生命的灵动。这是人的形 成的要求。用目标去激励学生,用活力去 感染学生,用激情去感动学生,用美德去 感化学生,用创新去吸引学生,用智慧去 启迪学生,用文化去丰富学生,用良知去 引导学生。
3.教师自身的修炼是一种最具活力的内生 源泉。修炼的根本目的在于修心、修情、 修性、修行。教师修炼在于: 确立教育理想,达致教育信念;
5.德智。宽厚仁爱,有理有节,人性丰满, 是教师的德智情怀。教师要有道德智慧, 处理人际关系游刃有余;面对学生充满爱 与关怀,面对知识,充盈渴望。一个德智 的人,慈祥、和蔼、平和;一个德智的人, 有爱心、良心、责任心。
(二)教师智慧的三个基础
(1)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使用知识管
----教师的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教育性理解。教育性 理解是教师基于对学生的学习经历的理解,对学生 的课程学习、学习过程、学习状态的理解,以及对 其长处和短处所作的评价。
(3)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首先表现为克制或耐心。面对复杂的、激烈 的、突发的教育冲突事件或场景,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 行动。首先静观其变,克制自己,耐心等待,倾听学生或 当事人的倾诉。真正了解真情后作出果断的有效决策和行 动。
陶冶教育情操,养成教育德性;
锤炼教育行动,提升教育水平;
精炼教育生活,感悟教育人生。
4.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20世纪70年 代以来的教师新理念 ●英国的斯坦浩斯的“教师即研究者”; ●美国的古德莱德的“教师即课程”; ●后现代教育派的“教师即创造者”; ●教育文化学派的“教师文化”论;
5.优秀班主任的形象
(2)组织文化与组织培育 ●组织即“团队” --团队的构成 --团队的沟通 --团队中的个体作用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的价值观 --组织文化根植于组织的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