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个人所得税法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及产生与发展;掌握个人所得税法的基本内容,熟练应用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理解个人所得税的征纳管理。
本章重点内容:纳税人身份判定、应税所得项目、税率、不同税目的费用扣除标准、应纳税额计算、减免税优惠、境外所得税额扣除、纳税办法。
本章难点问题:费用扣除中有关"次"的规定、应纳所得额确定、应纳税额计算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等。
第一节纳税义务人税法规定中国公民、个体工商业户以及在中国有所得的外籍人员(包括无国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
由于他们各自承担的纳税义务不同,又将其按照住所和居住时间两个标准,划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
一、居民纳税人1、居民纳税人的条件(只要具备其中1个条件即为居民纳税人)(1)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
这里“住所”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
“习惯性居住”是指个人因学习、工作、探亲等原因消除之后,没有理由在其他地方继续居留时,所要回到的地方,而不是指实际居住或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居住地。
(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居住时间满1年的个人。
这里“居住满1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即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国境内居住满365日的个人。
在计算居住天数时,对临时离境应视同在华居住,不扣减其在华居住的天数。
"临时离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一次不超过30日或者多次累计不超过90日的离境。
2、居民纳税人种类:(1)在中国境内定居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侨民;(2)从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员、华侨、港澳台同胞3、居民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居民纳税人负有无限纳税义务,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和境外任何地方的应税所得,在中国境内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非居民纳税人非居民纳税人是指不符合居民纳税人判定条件的纳税义务人,具体包括两类;1、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的外籍人员、华侨、港澳台同胞;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且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外籍人员、港澳台同胞。
非居民纳税人负有有限纳税义务,即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向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所得来源地的确定1、工资、薪金所得:任职受雇单位所在地2、生产经营所得: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地3、劳务报酬所得:实际提供劳务的地点4、不动产转让所得:不动产所在地;动产转让所得:实现转让的地点5、财产租赁所得:出租财产的使用地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支付方所在地7、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特许权的使用地第二节应税所得项目1、工资、薪金所得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参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对投资人或合伙人征税。
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有两种情形)4、劳务报酬所得(指个人独立从事各种非雇佣劳务取得的所得);注意与工资薪金所得区分开来5、稿酬所得(指个人作品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发表取得的所得);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除外);8、财产租赁所得;9、财产转让所得;10、偶然所得(个人得奖、中奖、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所得);11、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第三节、税率个人所得税依照所得项目的不同,分别确定了三种类别的所得税税率,它们是:一、七级超额累进税率:适用于工资、薪金所得,税率以月应纳税所得额不同确定为5%~45%。
(税率表略)二、五级超额累进税率:适用于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这两个应税项目,税率以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同确定为5%~35%(税率表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适用税率,按照承包、承租合同(协议)不同,又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承包、承租人对企业经营成果不拥有所有权,仅是按合同(协议)规定取得一定所得,其他收入上交的,其所得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征税;2、承包、承租人按合同(协议)的规定只向发包、出租方交纳一定费用后,企业经营成果归其所有的(即对经营成果拥有所有权),按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征税。
三、20%的比例税率:适用于以“次”计算应纳税额的其它八项所得项目。
但在具体运用时,有的项目有加征规定,有的项目有减征规定,因而还要加以区别:1、劳务报酬所得:适用20%比例税率,但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有加成征收,具体规定如下表:(举例)2、稿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但可按应纳税额减征30%,故实际征收率14%。
3、其它六项所得均按20%比例税率,它们是: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
第四节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个人所得税应税项目不同,取得某项所得所需费用也不同,因此需分项计算各项目应税所得额,以某项应税收入减去税法规定的该项费用减除标准后的余额为该项所得税的计税依据。
一、各项费用减除标准1、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或48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所说的“纳税年度收入总额”,是指纳税人按承包经营、承租经营合同规定分得的经营利润和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所说的“必要费用”是指按月减除2000元,全年可减除24000元。
(举例两种情形予以说明)⏹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级数每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1,全月应纳税额不超过1500元的,税率为3%,速算扣除数0;⏹2,全月应纳税额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
速算扣除数105元;⏹3,全月应纳税额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0%。
速算扣除数555元;⏹4,全月应纳税额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5%,速算扣除数1005元;⏹5,全月应纳税额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0%,速算扣除数2755元;⏹6,全月应纳税额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5%。
速算扣除数5505元;⏹7,全月应纳税额超过80000的部分,税率为45%。
速算扣除数13505元。
⏹注:本表所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的规定,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叁仟元伍佰元后(外籍人员按肆仟捌佰元)的余额或者减除附加减除费用后的余额。
4、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5、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所说"合理费用"是指卖出财产时按规定支付的有关费用。
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没有费用扣除问题。
二、附加减除费用的范围和标准附加减除费用只是针对应税项目中的工资、薪金所得作出的特殊规定,其目的是不因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加重外籍人员和境外工作的中国公民的税收负担。
1、适用附加减除费用的纳税人可归纳为以下三类:(1)在中国境内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工作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人员;(2)在中国境内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工作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华侨、港澳台同胞。
(3)在中国境外任职或受雇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中国公民;2、附加减除费用的标准上述适用范围内的人员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减除4800元。
三、每次收入的确定个人所得税中有七个应税所得项目的明确规定按次计算征税,即每次收入都可以减除定额或定率的费用的标准,以其余额计算应纳税额。
如何准确划分"次",对于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避免税收漏洞都十分重要。
为此,税法按不同应税项目作出如下具体规定:1、劳务报酬所得,根据不同劳务项目的特点,分别规定为:(1)只有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
(2)属于同一事项连续取得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不能以每天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2、稿酬所得,以每次出版、发表取得的收入为一次,具体可分为:(1)同一作品再版取得的所得,应视为另一次稿酬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2)同一作品先在报刊上连载,然后再出版,或者先出版,再在报刊上连载的,应视为两次稿酬所得征税,即连载作为一次,出版作为另一次;(3)同一作品在报刊上连载取得收入的,以连载完成后取得的所有收入合并为一次计征个人所得税;(4)同一作品在出版和发表时,以预付稿酬或分次支付稿酬等形式取得稿酬收入,应合并计算为一次;(5)同一作品出版、发表后,因添加印数而追加稿酬的,应与以前出版、发表时取得的稿酬合并计算为一次,计征个人所得税。
3、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某项使用权的一次转让所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如果该次转让取得的收入是分笔支付的,则应将各笔收入相加为一次的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4、财产租赁所得,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5、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以支付利息、红利时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6、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为一次。
7、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为一次。
四、应纳税所得额的其他规定1、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捐赠(即前面提过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2、个人的所得用于资助的,可以全额在下月(工资、薪金所得)或下次(按次计征的所得)或当年(按年计征的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时,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不足抵扣的,不得结转抵扣。
3、个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包括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
第五节应纳税额计算一、应纳税额计算的一般方法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针对不同的应税所得项目,其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分别为:1、工资、薪金所得(教材有误)应纳税额=(每月收入额-2000或4800元)×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额=(全年收入总额-成本费用及损失)×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有两种计算办法。
(1)查账征税:有关扣除项目及标准参见教材,特别注意:投资者的投资回报不得在税前扣除,但投资者的个人生计费可参照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确定”;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支出可以税前据实扣除。
(2)核定征收: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应纳所得额=收入总额×应税所得率=成本费用支出额÷(1-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3、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税额=(承包经营利润-上交费用-2000×该年度实际承包承租经营月份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4、劳务报酬所得(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20%(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1-20%)×20%(3)每次收入的应纳所得额超过20000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1-2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5、稿酬所得:(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800)×20%×(1-30%)(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1-20%)×20%×(1-30%)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注意财产租赁的收入额中还有法定税费和修缮费用准予从中扣除,教材案例有误)(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800)×20%(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1-20%)×20%7、财产转让所得(在纳税人不能准确提供房产原值和有关税费凭证时可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收入总额-财产原值-合理费用)×20%8、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20%二、应纳税额计算中的特殊问题1、对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居民纳税人)一次取得年奖金或年终加薪、劳动分红(以下简称奖金,不包括按月支付的奖金)的计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