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90年海洋灾害情况

1990年海洋灾害情况

199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1990-11-26一、1990年海洋灾害情况(一)风暴潮灾害(二)海浪灾害(三)海冰灾害(四)赤潮灾害(五)溢油灾害二、1990年海洋灾害特点三、1991年中国海洋灾害预测四、建议与对策一、1990年海洋灾害情况一九九○年我国福建、浙江南部地区连续遭到数次风暴潮灾害,损失惨重。

山东省胶东半岛沿海遭到突发性海浪的袭击;沿海共发生一些起赤潮灾害;渤、黄海连续发生两次船舶溢油事故。

(一)风暴潮灾害1.福建省连续遭受四次风暴潮灾,损失严重1990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内,福建省闽江口到厦门市一带沿海连续四次遭受风暴潮灾,起因都是因天文大潮时台风登陆这一地区所致。

6月24日05时(农历五月初二),第5号台风登陆福鼎县,后沿岸北上,影响我国浙江、上海、江苏等地。

6月份台风登陆福建为百年罕见,又与天文大潮相逢,沿海潮位普遍高涨,风暴潮增水从0.78米到 1.44米不等,闽江口两岸均出现1米以上的增水,受第5号台风风暴潮影响,从闽江口到连云港,沿岸有15个验潮站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其中龙湾、瑞安、敖江站出现历史极值高潮位。

据悉,福州地区水利工程损失约为1000多万元,毁坏船只500艘,沉没l艘。

宁德地区死亡5人。

福安县6000亩围垦田被淹,损失100多万元。

8月20日11时(农历七月初一),第12号台风三次登陆福建后又三次入海。

形成极为奇特的路径,台风在闽江口盘旋的5天内正值这一海域的天文大潮期,从8月19日到21日的三天里,闽江口附近各验潮站的当日高潮几乎都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受其影响各站增水都在1米以上,严重的增水 1.5米以上(见表一)。

由于潮峰、洪峰在闽江相遇顶托,造成闽江口附近洪水泛滥,淹没城镇、村庄,全省有福清、长乐、福安、福鼎、龙溪等五个县城和30多个乡镇受淹,福清县城关水淹近二层楼,时间近两天。

福州市仓山区低洼地区受淹严重。

据全省70多个地区(市)的统计,受灾人口414.45万人,死亡121人,受淹农田257.07万亩,倒塌房屋44510间,牲畜死亡5352头,冲坏桥梁447座,漂走船只157只,毁坏通讯线路杆2826根,直接经济损失16.262亿元。

9月4日20时(农历七月十六),第17号强热带风暴登陆福鼎县,该热带风暴从生成到登陆仅17个小时,蓝度之快使沿海防范措手不及,加之发生在大潮期,福鼎沿岸普遍超过警戒水位,由于暴雨和潮位上涨,店下、沙理等乡镇被淹,水深达 1.8~2.0米左右,店下乡有8000多人被洪水围困达两天之久。

据受灾严重的福鼎县统计,全县有10个乡镇,184个村的42万人受灾,受淹农田 6.5l万亩,死亡33人,重伤26人,倒塌房屋1210间,损失粮食 1.6万斤,死亡牲畜84头,冲跨桥梁,倒断电线杆,破坏水利设施等,直接经济损失4880万元。

继第17号强热带风暴登陆福鼎县三天后,笫18号台风于9月8日17时在晋江县登陆,此时沿海潮位由于受到第17号强热带风暴和天文大潮的共同影响普遍很高,在第18号台风的作用下,从福建省南部的东山到浙江省杭州湾,沿岸有15个验潮站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其中闽江口,梅花站最大增水 1.43米,最高潮位9.15米,超过当地警戒水位0.95米,浙江温州站最大增水 2.41米,最高潮位 6.33米,超过当地警戒水位0.83米,上述两站的最高潮位均达到本站历史第二大极值高潮位(见表二)。

福州市受第18号台风和风暴潮的共同影响,9月7日到9日,几乎所有工厂停产,30%的工厂被淹,市区内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平房、旧房在水中纷纷倒塌,学校、机关、商店、宾馆、民宅被水包围,造成停电、停水、停工、停课、交通中断,这是建国以来福州市少有的灾害现象。

与此同时连江县防洪大堤决口150米,受淹群众2万人,莆田县低洼的6个乡镇受淹,水深0.8~1.5米,有近10万人被水围困。

据9个地、市的54个县统计有619.43万人受灾,重灾62.3l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的有24.9万人,受淹农田301.98万亩,其中成灾173.58万亩,死亡110人,倒塌房屋45498间,冲坏桥梁526座,漂走1072只船,倒断电线杆6319根,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

1990年是福建省历史上罕见的多风暴潮灾年,仅登陆的5个台风中就有4个发生在天文大潮期,给福建省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国家海洋预报台于本年度加强了海洋灾害的预报,对上述的四次风暴潮灾均及时及早地发出了预报,同时为了加强当地政府对海洋灾害预报的重视,重大风暴潮灾预报除使用以往的电报、电话、电视预报外,还从中央机要局以明码传真的形式发往当地省、市政府办公厅,及时通报情况协助当地政府做好防潮抗灾的工作。

此项工作不但得到了当地人民政府和防汛部门的好评,同时也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表扬。

2.浙江省温州等地局部遭受潮灾第18号台风登陆福建省以后,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直接影响温州地区,由于台风强,范围大,又遇当地大潮期,温州外海潮位猛涨,潮水沿江上溯,上游洪水下泄不及造成温州地区洪水泛滥,平阳县街心水深3米,周围有几个乡镇,11.2万人遭洪水包围,农田被淹65万亩,交通全部中断。

永加县欧北镇沿江长达10多公里的堤塘全部被潮水吞没,平原变成一片汪洋,江堤有50多处被冲垮,全县1万多亩良田受淹。

乐清县有1600米堤塘被冲毁,全县 2.5万亩水稻受淹,瑞安市有 1.2万亩水稻被淹。

据温州潮位站记录,此次台风最大风暴潮增水 2.41米,1米以上增水持续十几个小时,温州站9月8日12时最高潮位 6.33米,超过当地危险水位0.33米,是温州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潮极值水位。

据温州市防汛指挥部统计,在第18号台风潮灾中受淹农田94.63万亩,受灾人口189.7万人,死亡22人,伤240人,粮食损失521.65万斤,大面积成熟的晚稻被水浸泡后失收,沉损各种船只7l艘,倒塌房屋6283间,损坏25310间,加之水利设施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 3.61亿元。

第5号台风于农历五月初二大潮期登陆福建后也给与其相邻的浙江省温州地区带来极为严重的风暴潮灾,温州站出现 1.41米的最大增水,1米以上增水达6~7个小时,最高潮位也超过了当地危险水位,在这次潮灾中,温州地区有13万人受灾,死亡7人,伤20人,倒塌房屋163间,损毁船只220只,由于电线杆倒断,温州市停水、停电20多个小时,全市被冲毁堤塘179处,瑞安市梅头镇耗资850万元建成的万亩围垦工程全部被淹,4000米堤坝基本冲平,受淹农田共32.36万亩,对虾塘被毁 1.26万亩,全市损失 1.42亿元。

(二)海浪灾害1.福建、浙江沿海台风巨浪破坏严重本年度我国沿海风浪灾较为严重,主要发生在福建和浙江沿岸。

尤其是福建省闽江口和浙江省南部温州一带沿岸,由于激高浪大,台风巨浪影响范围广,危害重。

据统计,台风浪与高潮结合,对海岸防护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破坏以及对岸边船舶的危害等,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

另据福建省水产厅统计,有 1.06万亩的养虾池被冲毁,12.75万亩的贝类养殖绝收,毁坏渔船2491艘,漂失网具 1.25万张,网箱3000多个,损坏避风港60多处,损失累计 3.61亿元。

2.山东省胶东半岛沿海遭到突发性海浪灾害山东半岛4月30日夜间因受入海气旋的影响,使位于渤海南部长岛县、荣成市、文登市等县市沿海遭到了罕见的暴风浪的袭击,5月1日凌晨风力逐渐加大,中午前后达到11级左右。

渤海中部波高4~5米,仅石岛海洋站在岸边就测得风速21米/秒,波高 3.3米,狂风巨浪使沿海港口被封锁,部分地区海水倒灌,这次过程死亡人数之多,经济损失之重,是历史上少有的。

据统计,荣成市死亡渔民22人,沉损船只135艘,破坏海带6万亩,失收3万亩,毁坏扇贝2万亩,绝收 1.6万亩,损坏网具58300张,冲毁码头363米,全市损失 2.84亿元。

长岛县有9000多亩养殖区遭到破坏,占养殖面积的45%,其中有2500亩海带,1500亩扇贝绝产。

还有3000亩养殖物资全部被毁,沉损渔船70多艘,其中有8艘被风浪冲上岸边,全部报废。

港口码头3处被毁,60多米防波堤冲塌。

直接经济损失约6000万元。

另外,乳山、文登、威海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3.恶性海难事故仍有发生据交通部门和保险公司统计,本年度在中国海沉损千吨级以上船舶了4艘,其中外轮15艘,死伤近千人,直接经济损失达上亿元。

这种海难事故大多是船舶在巨浪区航行中发生的。

例如:1990年1月18日因受冷空气影响,渤海、黄海和东海先后刮起7~8级大风,4~5米的巨浪,两天后在26°25′N,121°00′E 附近海面沉没一艘5000吨级的外轮,5天后,又一艘我国的5000吨级“华竹”号货轮沉没于巴士海峡附近,20名船员中有14人获救,6人死亡。

又如:11月11日上午,8000吨级的“建昌”号中国货轮在南海中部海域遭遇8级大风和7米狂浪而沉没。

上述海难经济损失都是惊人的。

我国冬季,因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经常在东海、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南海等海域维持一个4~5米的巨浪区,有时中心可形成6~9米的狂浪区,应引起交通航运、石油、渔业、海上施工及其它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另据上海海运局、浙江省交通厅和福建省交通厅海监室等单位反映,本年度灾害性巨浪明显比往年偏少,并且各部门因使用了正确的海洋预报做为调度的依据,航行的船只都配备了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因此全年海难及海损事故明显减少。

福建省本年度的海上事故经济损失比1989年度下降62.9%,沉船下降33%,死亡人数下降58.3%。

上海市海运局没有发生海损事故。

特别是接受国家海洋预报台提供专项预报服务的航运、渔业、海上石油勘探、拖航及近海港口建设等单位,均未出现恶性海难事故。

(三)海冰灾害1989年11月至1990年3月,渤海内辽东湾和黄海北部的冰情均为常年状况,渤海湾和莱州湾较常年状况偏轻。

渤海辽东湾和黄海北部于1989年11月中旬出现初生冰,渤海湾和莱州湾于1989年12月下旬出现初生冰,初冰期略有提前。

冰情最严重期出现在1990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在此期间,冰情发展迅速,使船舶航行受阻,石油平台受到威胁。

有的船只在流冰的作用下发生走锚现象,1月底有两艘日本5000吨级货轮在辽东湾受流冰障碍,随冰漂移。

辽东湾流冰范围在80海里左右,以灰白冰和白冰为主,间有莲叶冰和灰冰,一般冰厚20~30厘米,最大冰厚50厘米;渤海湾和莱州湾流冰范围分别为25和20海里左右,均以灰冰和尼罗冰为主,间有少量的灰白冰,一般冰厚为5~15厘米,最大30厘米;黄海北部流冰范围为25海里,以灰冰和莲叶冰为主,间有灰白冰,沿岸河口一带以白冰为主,一般冰厚为10~20厘米,最大冰厚40厘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