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1.2专题融会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课件.ppt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1.2专题融会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课件.ppt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打破时空,空前繁荣 (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继续繁荣,“商帮”出现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 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 大 (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 商
朝到宋元 大系统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
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辉煌与滞后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
明清
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 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
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隋、唐、 宋、元、 明、清
科举制 (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 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 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一、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时期
发展历程
农业起源
秦朝(创立)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
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西汉(发展)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 相权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
隋唐(完善) 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
具体执行国家政务;保证了皇权独尊
宋朝(加强)
二、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时期
发展历程
周代
;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
秦朝 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
官僚政治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 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 步骤二
专题融会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时期
发展历程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
先秦(萌芽) 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
宗,也是最高领袖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
春秋战 (2)生产技术:注重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
国 国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从秦汉 至宋元
(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
从先秦到秦 汉
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 态并存 (2)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
冶铁
发展与繁荣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从魏晋南北 (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
清朝
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加 强对全国的有效管辖
三、选官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影响深远的科举取士
时期
发展历程
世官制
夏、商、西周
(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 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军功爵制
战国、秦朝和 汉初
(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 实行二十等爵制 (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 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元朝(加强)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 为最高军事机构
明朝(强化)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 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强化)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 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三、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
时期 先秦时期
发展历程
兴起、发展和繁荣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 “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 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 产的大商人
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
“重农抑商”,步履维艰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 间、地点的限制 (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范围扩大,贸易繁荣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3)出现柜坊和飞钱
原始社 会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 (3)工具有石、木、骨器
(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夏商周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传统农业形成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明清
(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 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二、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期
发展历程
形成与发展
(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
一的社会需求
两汉
魏晋 南北
朝
察举制 (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 由中央掌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 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九品中正制 (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 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 选官的依据 (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 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 具
唐朝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
宋朝 权、行政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
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