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种岩性描述(130种)

各种岩性描述(130种)

路线小结模板:该路线共定天然露头点7个,人工露头点1个,残积点3个,残坡积点3个,转石点4个,其中定界线点3个,岩性控制点9个,共划分出地质界线6处。

该路线所见岩性主要为晚太古代的变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三合屯岩群批洲岩组的斜长角闪岩、含磁铁矿的角闪变粒岩等。

它们各岩性之间的接触关系为晚太古代的变二长花岗岩与三合屯岩群批洲岩组的斜长角闪岩为侵入接触关系,晚太古代的变二长花岗岩与第四系松散砂砾石堆积为不整合接触。

路线未见矿化和蚀变现象。

该路线共定天然露头点7个,残积点9个,均为岩性控制点9个。

该路线所见岩性主要为炒米店组的薄板状泥晶灰岩、粉沙质页岩、中薄层微晶灰岩、薄层泥晶灰岩夹粉砂质页岩等,炒米店组与第四系松散砂砾石堆积均为不整合接触。

路线未见矿化和蚀变现象。

野外岩性描述•沉积岩:母岩(岩浆岩、变质岩、早先形成的沉积岩)机械破碎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及压实胶结等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一)碎屑岩的物质成分•碎屑岩的物质成分主要由碎屑物质、化学物质和杂基三部分组成。

•1、碎屑物质(陆源碎屑)•它是母岩机械破碎产物,可分为矿物碎屑和岩石碎(1)矿物碎屑:又可分为轻矿物(密度<2.86)和重矿物(密度>2.86)。

•轻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和云母;重矿物主要为岩浆岩中的一些副矿物和铁镁矿物等,在碎屑岩中一般很少。

•石英:陆源碎屑岩中最常见。

在砂岩、粉砂岩中含量最高,平均达66.8%。

•因石英最稳定,故若砂岩中石英含量多,则说明砂岩的成分成熟度高。

•长石:在碎屑岩(砂岩、粉砂岩)中的含量仅次于石英,平均含量有11.5%。

长石主要来自于花岗岩、花岗片麻岩。

在碎屑岩中常见的是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

由于长石是不稳定矿物,故它们若在砂岩中大量出现,则多半是在干旱气候和快速堆积条件下形成,成分成熟低。

•云母:多是稳定的白云母,常集中在细砂、粉砂岩的层面上。

•重矿物:少见。

但可确定其源岩。

•(2)岩石碎屑(岩屑)•是母岩直接破碎的产物,故岩屑可用来推断母岩。

•岩屑反映气候干旱,母岩风化不彻底,搬运近,沉积快的特征。

•故碎屑岩中岩屑多说明岩石成分成熟度低。

岩屑多分布在>0.1mm粒级的砂岩和砾岩中。

•是从溶液中(沉积、成岩阶段)呈化学沉淀的物质。

这类物质在陆源碎屑岩中多以胶结物的形式存在。

但也可有少量不呈胶结物而孤立存在的矿物,称自生矿物;或以交代碎屑或其它物质的形式存在。

自生矿物共同特点是:成分一般较单一、结晶颗粒较小,清洁透明、晶形完好。

•作为胶结物的化学沉淀物常见的有硅质、碳酸盐质、铁质、磷酸盐类矿物等。

•硅质胶结物:硅质胶结物的SiO2可呈各种变体出现,从非晶质的蛋白石、纤维状玉髓、微晶质石英到自形的次生加大石英,其中石英最常见。

•基质或碎屑杂基:它们是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的细粒的机械混入物,它们不是化学成因的矿物,故叫杂基。

•它们对碎屑也起胶结作用,因而将化学胶结物和杂基称为填隙物质或广义的胶结物。

•杂基主要为①<0.005mm的粘土物质;②0.03-0.005mm的细碎屑物质,包括石英、长石、白云母等陆源碎屑;③<0.03mm的对碎屑颗粒起胶结作用的碳酸盐矿物。

•碎屑本身结构•(1)粒度:碎屑颗粒的大小称为粒度。

一般以长径或中径来度量。

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和目的不同,所采用的粒度划分标准也不同。

主要有三种标准:•A 十进位标准:•碎屑直径>1mm 砾•1—0.1mm 砂•0.1—0.01mm 粉砂•<0.01mm 泥•自然粒级标准:是根据颗粒大小及颗粒的水力学行为的内在联系,来确定粒级的界限。

•>2mm 砾•2—0.05mm 砂•0.05—0.005mm 粉砂<0.005mm 泥•φ值粒级标准:φ=-log2d•以φ值为标准的粒级在国内外已被广泛应用,它便于作粒度分析图件。

•(2)圆度•指碎屑颗粒的棱和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

一般分为四级: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

•(3)球度•指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

•圆度和球度有所不同,但一般对同一种矿物而言,随着搬运距离的加长,其圆度和球度增高,故它们是度量碎屑岩的结构成熟度的标准之一。

•填隙物的结构:包括杂基的结构和胶结物的结构•杂基的结构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粒度小于0.03mm,它们是机械沉积产物,对碎屑也起胶结作用。

•但这里指出的杂基粒度界限主要适用于砂岩;而对于更粗的碎屑岩,如在砾岩中,杂基也相对变粗,除泥以外可以包括粉砂甚至砂级颗粒。

•胶结物的结构胶结物是指颗粒和杂基以外的化学沉淀物,常常是结晶质和胶体物质,在碎屑岩中的含量少于50%,它对颗粒起胶结作用,使之变为坚硬的岩石。

•火山碎屑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泥质岩:高岭石粘土岩、泥岩、页岩•蒸发岩:石膏、石盐岩沉积岩: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大都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沉积岩是在地表的条件下,在各种地质营力(如流水、空气等)的作用下堆积而成,常常具有各种各样成层构造,层内构造以及层面构造。

尤其是层理构造,在岩浆岩中除少数情况(层状火山成岩)外,很少见到层理,故层理构造乃是沉积岩的基本构造特征,常见如水平层理、沙纹状层理,交错层理等,其它如各种层面构造(波痕、干裂、象形印模等)、缝合线构造、叠层构造、结核等都是沉积岩所特有的。

层理:岩石的成分、颜色、结构等在垂直于沉积层方向上的变化所形成的一种构造现象。

层与层的差异,是由不同时期沉积作用的环境及性质的变化而造成的,每一层为同时、同沉积条件下形成的,表现为层内的均一性;而层间由于条件变化,表现为差异性。

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的主要标志•成分:沉积物成分的变化是显示层理的重要标志,即使是成分比较均一的岩层,认真地观察也会发现细微的成分变化。

在成分较均一的巨厚岩层中,有时可能存在成分特殊的薄夹层,借助于这类夹层可以识别巨厚岩层的层理。

•结构:绝大多数碎屑沉积岩层都是由不同粒度、不同形状的颗粒分层堆积的,根据碎屑粒度和形状的变化可以识别出层理。

•颜色:在层理隐蔽、成分均一、颗粒较细的岩层中,如有颜色不同的夹层或条带,可以指示层理。

但要注意区分次生变化引起的色调变化。

•纹层:组成层理的最小的宏观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

•层系:是组成层理的基本单位,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层系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岩性(成分、结构)基本一致的相似层系或性质不同但成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叠覆组成,其间没有明显的间断。

•层:是组成沉积地层的基本单位,由成分基本一致的岩石组成。

一个层可以包括一个或若干个纹层、层系或层系组。

•水平层理:主要见于细粒岩石(泥岩、细粉砂岩、泥灰岩)中。

•平行层理:主要见于砂岩中。

•交错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韵律层理:•递变层理•块状层(均匀层理)•①水平层理•特点:纹层呈直线状互相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

其厚度一般为1~2mm。

“在原始沉积时,纹层是水平的”。

•纹理的显现可因粒度变化、不透明矿物分布、云母片和炭质碎片的顺层排列而显示出来。

•成因:在低能环境下,由悬浮物质沉积而成。

故水平层理多在细粒的粉砂和泥质沉积中出现。

•环境:在安静的水体中形成。

如深水——海(湖)深水地带;浅水——泻湖、沼泽等。

•平行层理:主要由平行而又几乎水平的纹层状砂和粉砂组成,一般特点是由颗粒大小不同的纹层叠覆,或是含有不同重矿物的纹层叠覆,或两者兼备。

•平行层理的外貌特征和水平层理相似,但沉积粗,发育在粒度较粗的细砂和中砂岩中,而且沿纹层面易于剥开,剥开面上可显示出剥离线理构造。

•成因:在急流、底床平坦时形成(不是静水)。

如河流、海滩等。

•波状层理: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但其总的方向平行于层面。

•成因:是在沉积物供给丰富,沉积速率大于侵蚀速率时,在波浪和水流作用下,砂波迁移并显著向上生长形成。

•主要是由沉积介质的波浪振荡运动造成,其次是单向水流的前进运动造成。

前者主要形成对称的波状层理,后者形成不对称波状层理,同时叠覆层的相位错开。

•环境:形成于水介质稍浅的环境,如海岸、湖滨、河漫滩,有时泻湖中也能见到。

•交错层理:由一系列斜交于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

各层系之间可以是彼此重叠、交错、切割的方式组合。

•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

•楔状交错层理: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但不互相平行,层系厚度变化明显呈楔形。

•槽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呈弧状,纹层各下倾方向收敛并与之斜交。

在横切面上,层系界面•递变层理:特征:由底向上至顶部颗粒逐渐由粗变细。

除了粒度变化外,没有任何内部纹层。

•层面构造:岩层表面呈现出的各种构造痕迹。

•沉积岩中常见的层面构造有波痕、冲刷痕迹、泥裂等。

泥裂:是未固结的沉积物露出水面,受到暴晒而干涸、收缩所产生的裂缝。

雨痕:当雨点落在湿润柔软的泥质或粉砂质沉积物表面时,冲打出的圆形凹坑及其凸起的边缘,称作雨痕。

雨痕被上覆沉积物填充掩埋并成岩后,岩层面上会留下凹坑,在上覆岩层底面形成突起印模。

底面构造:发育在岩层底面上的构造。

主要有:槽模、沟模等。

砂枕构造(sand pillow structure)又称砂球构造(sand ball structure)。

这种构造主要出现在砂、泥层互层并靠近砂岩底部的泥岩中,是被泥质包围紧密堆积的砂质椭球体或枕状体,大小从十几厘米到几米,孤立或成群作雁行排列。

球状体与枕体内部可以保存纹层形变的复杂小褶皱,似“复向斜”,并指向岩层顶面,砂球可用来确定地层的顶底。

1.岩屑杂砂岩:风化面呈黄绿色,新鲜面呈青灰色,细粒结构,中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石英,岩屑,含少量粘土矿物,岩石坚硬,断口粗糙,岩屑风化流失后留下细小的孔洞。

沿途至该点可见粉砂岩滚石,杂砂岩滚石,泥质粉砂岩滚石。

整合接触,产状不清。

山腰冲沟边。

(描述沟的宽度,流速,流向等)2.杂砂岩:黄褐色,细粒结构,中至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石英,杂基,杂基主要成分为白云母,及少量粘土矿物,岩石断口粗糙,裂隙面可见红褐色铁质浸染。

(风化面灰白色,黄褐色,新鲜面灰绿色,青灰色)杂砂岩:杂基含量>15%,分选不好,泥砂混杂的砂岩。

其进一步分类命名原则同净砂岩。

杂砂岩中一般含石英较少,有不同比例的长石和岩屑,常含少量云母。

富含杂基是杂砂岩的基本特征:杂砂岩常呈暗灰色、黑色,分选性、磨圆度均不好,多见于浊积岩和其它重力流沉积物中。

常见递变层理和底部印模构造。

典型的杂砂岩常堆积在急速沉降的地槽中,常见于浊积岩或复理式建造中。

3.泥质粉砂岩:风化面灰黄色,新鲜面青灰色,粉砂质结构,中至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石英,含少量粘土矿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