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学复习题型:选择、判断、填空、简答、案例分析、论述第一章文化遗产学概说1文化遗产学是一门研究文化遗产的界定、分类、价值评估与传承和保护方法的学问(定义)2文化遗产学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3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流传或保存至今的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精华。
(定义)4作为文化遗产应具备的三要素(1)作为文化遗产,必须具有一定的【时限】上的要求。
作为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必须具有【50年】以上的历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必须具有【100年】以上的历史(2)其次,作为文化遗产,它必须是流传或保存至今的传统文化事项。
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以【固态】的形式保存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3)作为文化遗产,它一定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传统文化的【精华】。
5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颁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以保护人类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为宗旨的【《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并于同日颁布了【《各国保护文化及自然遗产建议案》】。
6 197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向全世界公布了第一批【《世界自然及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于【1985】年加入了公约,成为缔约国之一。
7世界遗产名录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1992年增加)四类。
8【2001年】又公布了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章文化遗产的分类1所谓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2博物馆等单位中收藏的【出土文物,传世文物以及私人收藏】的文物。
3文物保护单位包括:①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②古遗址;③古墓葬;④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⑤石窟寺;⑥石刻及其他。
第三章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影响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1文化遗产的价值有:历史价值(证史和正史作用)、艺术价值(艺术产生于信仰、艺术产生于生活)、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2所谓“先进文化”,并非特指那些与现代科技并蒂而生的新兴文化,而是指那些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确实发挥过积极作用,代表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3正像动植物学家一直强调保护物种多样性一样,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也应该时时刻刻注意到保护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第四章大型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1大型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文物古迹”,或【“不可移动文物”】,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主要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
2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3欧洲三大流派:西方文物建筑保护作为一门专业科学,始于19世纪中叶,并在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法国派】和【英国派】,20世纪前半叶,形成了【意大利派】。
4大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大题,视频日本唐朝寺庙)(1)全面保护的原则。
所谓全面保护,是指保护文物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情感等各方面的价值。
也就是说,既要重视文物建筑作为历史见证物的方面,也要重视它作为艺术作品的方面。
(2)最低干预原则。
对文物建筑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应该是最必要的。
也就是说,只有在非做不可的时候才允许做。
一时找不出理想的方案时,可以采取各种临时措施。
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建筑原存部分,尽量避免增添和拆除。
(3)可逆性原则。
一切措施都应该是可逆的,这是为了不致妨碍以后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或用更好的方案代替,同时也为了保证日后有可能对文物建筑的所有历史论据作进一步的研究。
(4)可认别性(可读性)原则。
任何措施都必须完全尊重文物的美学、历史和形体的真实性。
因此,凡不属于文物古迹本身遗存部分的加固措施或修复补缺的部分,均应和原迹有所区别。
(5)与环境统一的原则。
保护文物建筑,要同时保护它一定范围的历史环境,不要使它脱离历史形成的环境孤立出来。
(6)缜密的原则。
在采取任何措施前都必须对文物建筑及其环境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处置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方法和材料都必须有充分的文献依据。
5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6对大型物质类文化遗产所实施的“线”的保护,就是指对一个城市【历史街区】所进行的整体保护。
7历史古迹不仅包括单体建筑,同时也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有独特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见证过重要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8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渐渐意识到梁思成先生的整体保护原则重要性,于是便出现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提法9对历史文化名城所进行的整体保护,是指除建筑物、建筑群落之外的历史街区、道路、街景、老树、小桥、庭院、池塘、河流、驳岸等构成【环境风貌之各种要素】的全面保护。
第五章小型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1小型物质类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科学价值】的、体量较小、可以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出土文物”、“传世文物”或是历史比较悠久的“工艺美术品”2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文物收藏与展示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
清同治七年(1868年),法国传教士韩伯禄在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附近创办了【自然历史博物院】。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座博物馆。
3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国实业家张謇又在南通创办了著名的【“南通博物院”】。
“文物”一词也被介绍到了我国。
4文物的原有状态能够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到器物本身所秉持的制作工艺与技巧,所以只要这些文物没有遭受到大的损毁,我们就没有必要进行彻底“修复”。
5大部分文物都会因自然的侵袭和人为损坏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有些文物所含信息都已经很难辨读,需经特别修复方能面世。
这时,我们所遵循的修复原则不可能是保持现状,而是【恢复原状】6文物保护修复中以使用原材料为主、选用文物保护材料应坚持与文物强度、颜色协调。
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1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方式传承至今的、具有较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的知识类、技艺类与技能类传统文化事项。
2 2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启动的【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大特征:(1)从传承主体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杰出的传承人】为依托,没有杰出传承人不能认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从传承时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悠久的历史】,时间不足百年者不能认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3)从传承形态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活态的原汁原味的传承】为基本特征。
非活态的、原汁原味的传承项目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4)从品质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没有重要价值的就不能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5)非物质文化遗产选的项目必须是当地的【地域标志性文化】,必须具有普世价值。
(全世界认可)4第一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的国家是我们的邻国日本。
在【1950】年颁布的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中,日本首先启用了“【无形文化财】”5 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中,无形文化财又被分为【无形文化财与民俗无形文化财】。
6人们在指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常常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叫做“【人间国宝】”7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分【个人传承、团体传承及社会传承】三种模式。
8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指定也被分为【个别认定、团体认定和综合认定】三种方式。
9非遗传承人【必须愿意将自己的技艺、技能传诸后人】。
10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1进入20世纪后,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近世歌谣证集处】。
12 1920年,顾颉刚、刘半农、周作人、容肇祖等人在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13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克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1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1)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传统工艺技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4)传统生产知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5)传统生活知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6)传统仪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7)传统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8)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5还可以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简洁地分为四大类:(1)民间文学+表演艺术=表演艺术(2)传统工艺技术+生产知识+生活知识=传统工艺技术(3)传统仪式+传统节日=传统仪式(4)文化空间16非遗保护原则:(大题)(1)以人为本原则。
只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会消失;只要激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就会不断进取,产品也会越发精益求精(2)整体保护原则。
我们所倡导的“整体保护”原则,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我们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及其生存空间实施全方位保护。
(自然环境、人文环境)(3)活态保护原则。
反复强调一定要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将那些古老的技术与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4)民间事民间办原则。
非遗产的传承主体不是政府、商界、学界以及各类新闻媒体,而是那些深深根植于民间社会的传承人。
无视了这一点,并以自己的强势地位取代民间文化传承人,非遗就很可能会因为外行的介入而变色、走味。
(5)原真性保护原则。
根据文化生态,可分为【原生文化】与【次生文化】两类。
非遗保护的不是已经失去原生状态或当代艺术家创作出来的“次生文化”,而是那些未经任何干预、改造过的原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佼佼者。
(6)独特性保护原则。
由于每个民族历史传统不同、生存空间不同,他们为适应上述环境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别,从而形成文化的多样性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7)就地保护原则。
近年来,广为传播的生态博物馆理论所强调的也是就地保护原则。
它告诉我们,将文物搬进博物馆进行标本式的展示固然可以沿用,但对传统民俗采取就地保护的方法亦值得借鉴。
(8)濒危遗产优先保护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过程中必须分清轻重缓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将那些已经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项目及时而有效地抢救下来,为今后人类新文化的创造保留下更多的资料。
17非遗传承主体认定中存在的问题(1)以保护主体取代传承主体(2)传承人年龄偏低问题(3)传承人断档问题严重18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那些【直接】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并【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后人的某些自然人或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