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内容结构总论(包括主体论和行为论) 约20%物权约14%债权约26%人身权、知识产权、继承权约26%民事责任约14%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论述题1小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案例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解决的问题考什么?-------- 重点怎么记?---------理解怎么答?---------技巧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民法概述一、民法的概念和特征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特征:1.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与一定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
2.民法调整的是地位平等的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3.民法是调整民事主体间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民法的渊源概念:民法的渊源,即民法的法律渊源(简称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具体形式。
民法的渊源: (选择)①宪法、②民事法律、③国务院制定发布的民事法规、④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的民事规范、⑤地方性法规、⑥自治法规和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法规中的民事规范、⑦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文件、⑧国家认可的习惯(在我国只有经过国家认可的习惯,才能作为民法的渊源)三、我国民事立法的现状(选)我国没有民法典,民法,在我国指的是《民法通则》四、民法的解释方法狭义解释方法:文义解释:也称语法解释,文法解释,文理解释,是指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来说明法律规定的含义体系解释:即按照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从部分与系统的关系上对于法律所作的解释。
目的解释:从立法的目的和立法精神上对于法律的解释历史解释:从法律制定的历史背景上对法律所的解释合宪解释:指当法律规范产生多个可能解释时,法官依职权应选择最符合宪法原则、并使该规范得以维持的解释。
比较法解释:引用外国立法例及判例学说作为一项解释因素,用以阐释本国法律意义内容的一种法律解释方法五、民法的适用此处所谓民法的适用,仅指民法的适用范围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一、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一)概念:指平等的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以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二)特点:1.从主体方面来看,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的主体在法律地位上具有平等性2.从内容方面来看,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主要包括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关系3.从利益实现方面来看,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主要体现等价有偿的基本要求二、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一)概念:是指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以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二)特点:1.从内容方面来看,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主要是指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2.从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的相互联系来看,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是密切相关的选平等原则自愿原则等价有偿原则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例:甲知其新房屋南面邻地将建一高层楼房,佯装不知,将房屋售与乙。
半年后,南面高楼建成,乙的房屋受不到阳光照射。
此例中,甲违反了民法的哪一项原则?A.平等原则B.自愿原则C.公平原则D.诚实信用原则D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简答)(一)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二)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2.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3.民事法律关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和财产性例: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A.甲向税务机关纳税B.政府向某灾区拨款C.乙向某学校捐款D.违章司机被交警罚款C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人身关系:民事主体之间因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一)调整对象财产关系:民事主体之间因财产的归属和流转而形成的具有直接物质利益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
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的区别:1.两类关系中的权利性质不同。
2.对这两类关系的保护方法不同。
(二)义务主体的范围(选)1.绝对法律关系:权利人权利的行使和实现不需要义务人的协助,义务人负消极的不作为的义务,一切不特定的人均为义务人的民事法律关系(物权关系、人身关系、继承关系、知识产权关系)2.相对法律关系:权利人实现其权利必须有具体的义务人协助,义务人一般是实施某种积极地行为,并且义务人只是特定的一人或者数人。
(三)权利的实现方式1.物权关系: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物,而不需要义务人实某种积极行为予以配合的民事法律关系2.债权关系:是指权利人的权利必须由义务人的一定行为相配合,才能行使和实现的民事法律关系例:下列选项中,属于绝对法律关系的是()A.甲继承乙的遗产而形成的法律关系B.甲因保管乙丢失的牛而形成的法律关系C.甲因名誉收到侵害而与乙形成的侵权损害赔偿之债的法律关系D.甲因占有其所有的房屋而与其他人形成的法律关系AD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概念:也称为民事权利义务的主体或简称为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人(二)构成条件:1.客观存在2.为法律所承认(三)种类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私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法人;其他组织,如国有银行、保险公司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合伙企业;国家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即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物(物权)行为(债权)智力成果(知识产权)人身利益(人身权)权利(抵押权和质权)第三节民事权利一、民事权利的概念(一)民事权利,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
(二)可能性包括以下三种1.权利人直接享有某种利益,或者实施一定的行为的可能性2.权利人请求义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3.在权利受到侵犯时,请求有关国家机关予以保护的可能性二、民事权利的类型(一)财产权和人身权(二)根据权利的作用——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选)1.支配权:直接支配特定物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如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和继承权。
1.请求权: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债权是最典型的请求权2.抗辩权:对抗请求权或否认对方权利的权利,如合同履行中的不安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等3.形成权:当事人一方可以以自己的行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如撤销权、抵消权、介入权、选择权、追认权、解除权(三)根据权利人可以对抗义务人的范围——绝对权和相对权(★★★选)1.绝对权: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行为即可实现的权利,如所有权、人格权2.相对权:义务人为特定人,权利人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行为才能实现的权利(四)以权利的相互关系为标准——主权利和从权利1.主权利:在相互关联着的两个民事权利中可以独立存在的权利2.从权利:以主权利的存在为前提的权利3.主权利无效,从权利无效;从权利无效,不影响主权利的效力(五)原权利和救济权1.原权利:民事法律所规定的当事人所享有的客观权利,它为当事人划定了自由行动的范围和为某种行为、不为某种行为的资格2.救济权:民事法律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原权利,在当事人的原权利受损的情况下,赋予原权利人救济受损权利的权利;救济权可以分为救济性形成权、救济性请求权、救济性抗辩权(六)权利成立要件是否全部实现—既得权和期待权1.既得权:成立要件已全部实现的权利,一般的权利都是既得权2.期待权:成立要件尚未全部实现,将来有可能实现的权利;如继承权和附延缓条件的法律行为中债权人享有的债权。
三、民事权利的保护1.民事权利的自我保护:指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又称私力救济,如正当防卫。
2.民事权利的国家保护:是指权利受到侵害时,经由特定的程序获得国家机关的救济,又称公力救济,如起诉。
第四节民事法律事实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一)概念:民事法律事实,是法律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
(二)客观事实与法律实施的区别:客观事实是指基于客观情况产生的事实,如属于自然现象的日出日落、刮风下雨,属于人的活动的散步、读报、起床,睡觉、属于人的无意识的打鼾、打喷嚏、梦游、呓语,以及爱情、友谊都不能成为法律事实。
只有法律规定的客观事实才能成为法律事实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选择)(一)事件和行为1.事件:是指与主体的意志无关,能产生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客观情况,其发生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人的出生、死亡,物的灭失。
某种客观情况的持续如权利人的下落不明、精神失常,对物的持续占有,权利的不行使(如在法定时效期间内不积极行使请求权)、不当得利等,都属于事件2.行为:是指受主体意志支配、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活动例:甲因过失导致乙死亡,则乙的死亡对甲和乙而言分别是()A.事件、事件B.事件、行为C.行为、行为D.行为、事件D①事实行为不以内心的意思为必要,因此区别于法律行为②自然事实与事实行为之间的区别自然事实的发生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如人死亡的自然事实,是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不一定具有发生、变更或消灭正常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但客观上能够引起某种后果的行为的,这表明事实行为本身具有人的意思因素,只不过这种意思不表示出来罢了。
例:属于事实行为的有()A.结婚登记B.无因管理C.侵权行为D.表见代理BC第三章公民(自然人)第一节公民概述一、公民的概念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注:公民无年龄要求二、公民与自然人的区别(一)自然人的概念泛指在我国领域内一切具有自然生命形式的人,包括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人以及无国籍人(二)范围:自然人﹥公民案例:读小学的赵勇在市教委组织的儿童绘画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赵勇的父亲赵量给杂志社寄去了三幅作品,之后一直没有回音。
第二年6月,赵量在该杂志社的期刊上发现有赵勇的两幅作品但没有给赵勇署名,便立即找到杂志社,质问为何不通知他作品已被选用,而且既不支付稿酬也不署名。
然而该杂志社称,赵勇年仅8岁,还是未成年人,还不能享有著作权,因此没必要署名;[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赵勇是否有署名的权利和获得报酬的权利?第二节民事权利能力一、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理解:简答—概念和特征)(一)概念:是民事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二)法律特征:1.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资格,而不是实际权利;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一种可能性,还没有为民事主体带来实际利益,但是它是获得民事权利的前提2.民事权利能力包括民事主体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3.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和范围由法律加以规定,与民事主体的个人意志没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