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生活的范文
在普洱茶中享受慢生活
普洱茶的慢,另外一个方面指的是它所蕴含的生活态度。
现代社会,是一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社会,人们强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
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
对速度的过分追求,让许多人感到焦虑、心神不宁与惶恐不安,而转瞬即逝、过目就忘的快餐文化,又在某
种程度上加重了人们的这种感受。
在速度的驱使下,人们将现代生
活演绎成了狂热的快板,摇滚的节奏。
于是在浮光掠影与目不暇接
之中,一天天过去了,一年年过去了,行色匆匆的人们很难静下来
体会一下“缓慢”所能带来的快乐与安详。
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当然,工作重要,但闲暇也不能丢。
就是因为现在
的节奏太快,我们都有点感觉累了,所以才要学着放慢脚步呀,让
自己不至于太辛苦。
这样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支点。
慢
是快的基础。
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快,是为了生活中更好地慢,我们的忙碌,同样也是为了更好的休闲。
然而很多人却常常迷失生活
的目的,一味的快,一味的忙碌,仿佛不这样,就不足以珍惜生命,珍惜时间。
于是他们压缩了睡眠,挤掉了休闲,牺牲了美食,让自
己成了一架上紧发条之后难以停留下来的机器。
其实人生就是该快则快,该慢就慢下来。
追求快和忙碌,其实都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而只是我们赢得从容生活的一种手段。
明白
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学会忙里偷闲,比如把心中的事放下来,
约三五好友,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将一块老茶放进茶壶,任普洱茶
独特的醇香一点点弥漫于整个房间。
那么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忙得昏
天黑地,我们也可以在普洱茶的浸泡下,让紧张的灵魂松弛下来,
从而寻找回许多久违的幸福。
与其他茶的品饮方式不一样,普洱茶的品饮也同样讲究缓慢。
先是普洱茶的泡法,相比其他茶来说,也要显得细致一些。
心急是泡
不出好普洱茶的,因此普洱茶的冲泡过程,正可让人从中体会到什
么是生活的从容、优雅与安宁。
至于端起杯子来品尝普洱茶,也不
是急匆匆一口喝干,而是要静下心来,仔细体味普洱茶的味道。
只
有这样,才可能借助那一杯小小的茶,感受到山野的、大地的气息,重温一段缓慢而又温暖的时光,并于冲泡和品饮普洱茶那散淡的过
程中,重新获得一种远离俗世的愉悦心情。
是时候停下脚步,慢慢地享受生活了。
享受亲情、爱情、友情的美好,享受树木、花朵、云霞、溪流、瀑布以及大自然的形形色色,享受艺术、旅行、读书等精神上的补给。
将身心融入大自然中,是
实现慢生活的一个途径。
因此,充满了“缓慢”特征的普洱茶代表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捷克人有句谚语,悠闲是人在凝视上帝的窗口。
林语堂也曾在《人生的盛宴》中说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
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
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
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而普洱茶的缓慢,天生的就是为休闲准备的饮品。
因此可以这样说,普洱茶要慢慢地喝,人生要一点点地过。
先生的茶馆是一个放慢节奏、轻松神经的好地方,在这里有一种恬淡、
舒缓而又惬意的生活状态,并以一种新鲜、启发、知性与浪漫的姿
态为基调,用一种接近慢板的节奏,展示出现代人在物质生活的表
层下,对精神世界的探求。
呈现在茶客眼前的是一种在古典音乐中
缓慢行走般的诗意生活。
茶道人生
看吧!眼前呈现的这个杯子是否让你眼前一亮,洁白的杯身呈圆
柱形,高约9.5厘米,瓶口直径为8厘米。
杯身的侧面有一个仿佛
一弯新月的杯把。
杯身上描绘了这样一种景象:深秋后的林子里一片萧条凄凉,树上叶子落光了,赤裸裸,光秃秃的树枝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秋天的苍凉。
一个少女紧闭双眼,双手紧握站在林间。
格外显眼的绿发没有
遮住她满脸的愁云。
她在默默祈祷,暗暗企盼,她企盼着阳春三月
取代悲寂萧条。
她企盼把温暖带给人们,把生机洒遍人间,她正象
征着一种对光明温暖与生命的渴望与向往,也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崇
高的精神。
身边的小猫也闭着双眼,似乎与少年共分担这份孤寂。
旁边的长椅子落着几片枯叶。
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边上花瓶里娇艳
可人的花朵,它们是一片死寂中为秋天气息奄奄力挽狂澜。
沸腾的开水奔涌进茶杯里,千枯的茶叶好像久旱逢甘露,立刻熔光焕发,活力四射地涌起,使人也为之振奋。
双手触到杯壁,伴着
茶杯底部音乐的响起,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端起来茶杯,用鼻子
仔细去闻,一股淡淡的酸扑鼻而来,酸中夹杂着几丝甜味,一种沁
人心脾的甘甜。
揭开瓶盖,水气袅袅,轻轻地喝了一口,口中顿生
酸意,酸中略呈苦,仔细品味,清新的甜气萦绕口中,久久不愿散去,耐人寻味,令人回味无穷。
仔细品味着口中酸甜苦味具佳的茶,我恍然大悟:平心而论,人生中难勉遇到辛酸与挫折,但受到这一点打击与坎坷又算得了什么。
只有真能把辛酸与困苦忍耐着咽到肚中,才能体味到人生真正乐趣
与甜头之所在。
一口茶进肚,苦尽甘来,意犹未尽呀!树,也不再是
那美丽的画圈。
而是生活,的确,生活就是一杯茶水;清香里有一丝
苦味。
既然人的一生是漫长的,那就一定有挫折,只有克服它们,
才能生活在甜美中,感受到透人的清香……
禅茶即心茶非是以茶清心,而是以心清茶
茶乃禅者之必需,在古时,僧人们坐禅时,通常会放一壶茶在身边,以对治昏沉。
到今天,“禅茶”已经成了可以与“道”相契合
的一种境界,成了高品位的文化人一种高雅气质的体现。
而现在的
僧人也还保留着喝茶的习惯。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茶才配得上这
“禅茶”之名呢?有人说是龙井,有人云是毛尖,有的猜是碧螺春,
有的则断言是铁观音……
其实,禅者无分别,其所饮之茶,我称之为清净无染之“心茶”!真正的禅者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禅的境界中,都在品味心中之清茗,
黄檗希运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
一片地。
”禅者只观自心,不问外境,古德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不破一法,而又不为境所缚。
禅者饮茶亦复如是,其意不在茶,而在乎自性清净之心也!世间之茶,可以色、味分别其优劣,
“禅茶”看的却是禅者的境界。
高者如赵州老僧,可以以茶为剑,
斩断学人之妄想。
《五灯会元》卷四记载:师(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
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
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
师
曰∶“吃茶去。
”赵州禅师语带禅机,“到此间”即可以指所住之
寺院,也可指修行之境界,僧答“曾到”,如果是说曾来过此寺院,那根本未入禅门,也只能到门外喝口清茶了,如果是自认已到了禅
者的境界,则“吃茶去”则是让其安心修道,照顾自己的“心茶”,院主以分别心,不明赵州之意,则“赵州茶”即是“德山棒”,痛
打院主之妄想心,如目连之开山救母,赵州古德可谓是敲碎凡尘救
心出,可惜院主根机未熟,不会师意。
赵州以茶度人,可谓禅茶之
最高境界也!
后来之禅师,虽少有赵州之境界,但亦重心不重茶,此心无所住,无来亦无去,随处都是“和、敬、清、寂”,非是以茶清心,而是
以心清茶。
二者冥契,顿入禅境。
而凡俗之人,但求茶之外相,观
其色、嗅其香、品其味,一念心起,早堕凡尘,去禅远矣!
禅者之茶,但可用心品,不可以相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