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里形成的独特的能够为全体班级成员认可和公共遵守的价值观、思想作风、行为准则和共有集体舆论、学习风气的总和,是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也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
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创新意识等人文思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展开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理解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一、班级文化的教育影响
班级文化是“潜在的教育”“隐形的教育”, 具有间接而内隐的教育影响,具有如下特点:
1.渗透性
班级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不同于灌输,它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景中,在影响方式上就具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良好的班风、丰富的文化生活、优美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像海绵吸水一样,浸润其中,它的感染力像潜流持久地影响着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促动学生素质发展。
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个原来首先品质较差的学生,调入一个生气勃勃、奋发向上的班级生,班主任并没有对他采取特殊的教育措施,他的散漫言行却能逐步有所收敛,逐步改正,并能够跟上集体的步伐。
这其实就是班级文化导向性在起作用。
这说明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规范着班级学生的观点和行为。
3.凝聚性
良好的班级文化像一块“磁铁”,学生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得到鞭策和鼓舞,强化集体道德认同感,增大集体组织强度。
3.激励性
班级文化倡导准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人格品质,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无疑会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发奋学习,热爱生活,珍惜光阴。
由此能够看出,我们在实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增强班级文化建设,是优化班集体的有效途径。
身负建设班集体重任的班主任应该认真对待班级文化,增强班级文化建设,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总体目标出发,利用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使我们的班级工作有所创新,迈向新的台阶。
二、我的班级文化创建之路
从接手新班开始,在对班级情况和学生特点做了详细地调查和分析后,我就确立把创建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作为班级管理的切入点和中心工作:1.确定班名、口号
班名和班级口号要能体现一种希望、一种积极向上、一种刻苦求知的精神状态,能使班级成员受到激励并砺志成材。
我结合班级特点,将所带班级命名为“非一班”,以此激励学生端正求知态度,避免在学习中不求甚解。
我班的口号“十一十一,永争第一”。
用以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2.美化教室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
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能够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
所以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
我班改革过去教室内张贴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班规班训的传统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己的手工图画,
3.确立班级目标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指引、也是奋斗的不竭动力。
作为一个由学生共同体组成的班级,也应该有其奋斗目标。
在上学期获得“优秀班集体”的基础上,我们班又确立了“静专思主、再夺优秀”为本学年的班级目标。
让“奋勇争先”成为班级的核心文化,在学习和纪律上形成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良好竞争氛围,使班级的精神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4.制定班规班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根据校纪校规,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由班干部牵头,经过全体同学的讨论之后制定和实施了学习、纪律、卫生、班风四大标准,并依照标准量化每位学生的日常表现,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并且,我们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不但注意了制度本身的科学完善,还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制度,赋予班级制度以文化色彩。
如:在我们的班级制度条文中,重点突出了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