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公开课

翻译公开课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 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字字落实”之

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 句首发语词、陪
衬语素、结构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等衬词、虚词删去。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红色字的翻译方法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 亦自知也。 魏王为公子盗走他的兵符,假传命令杀了 晋鄙而恼怒,公子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3.词类活用 [考点探究]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 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 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 词类活用。 高考涉及的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种: ①名词作状语。 ②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③动词活用为名词。 ④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⑤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实于原
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明白通顺,
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 语病。
文言文“六”字翻译法 :
留、删、换 调、补、贯
“字字落实”之 留 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器 物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 皆保留不动。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 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 颇蔺相如列传》)
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 府库。” 得分点:关键词语“事”“辟”“充”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
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 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得分点:关键词语“乡”的通假,“富”为使动 用法,“是”的翻译;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和判断句。
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 (“卒”通“猝”,卒然,突然) 襄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 子· 劝学》) (水,动词,游泳)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 (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啊。
(2)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3)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想要的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命题一般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此题的高考评分细则
①范氏富,盍已乎(2分) “盍”1分,何不,为什么不;“已”1分,停止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3分) “执”1分,捉住;省略句“执之”1分; “纺”1分,绑 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3分) “欲”1分,想要;宾语前置1分,请求什么;句意1分
高考文言文翻译
知识重温
(1)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 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达 )( 雅) 二是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 辅
“信”“达”“雅”三字原则
1 .信 : 忠于原文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 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语言通 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文 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
题例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
二标准六方法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补贯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 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2、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 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3、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 误译、漏译和曲译。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也”:表句中停顿的语气,无实义
“之”:插入主谓间,取消独立 性
\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 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盖”: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字字落实”之

主要是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 成活用后的词,古今同形异义词换成今义,通 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 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 译的重点所在。
[典型例题]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 之媵七十人。至晋,• 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07湖南
卷)
[参考答案]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从”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1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03全国卷)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廷”、“面”名词作状语
注: 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 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 改称董祁。 ③纺:系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范氏 富,
(留)(换)

(换)


范家 富贵,为什么不 停止这门婚事呢?
(换) (补)(换)
献子






之 槐
范献子把董叔抓来
在 庭院中 的 槐树上。
4.虚词用法
[考点探究] 高考翻译重点考查18 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 在翻译中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用法和意义。
[典型例题]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2005年高考福建卷)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 小用则亡。 [要点解说] 翻译此句,要弄清“王”(称王) “亡”(身亡)的词义,还要注意“则”字连用 时,往往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分句中, 表示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 [参考答案] 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再 见
找准文言文翻译的六个关键点
“文言文翻译”综合性强,难度大, 从高考评卷和平时测试的情况来看,考生 失分也比较多。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只注意翻译大意, 而忽略试题的关键点——高考评卷的得分 点,这些关键点是:
1.古今异义
[考点探究]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 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 面: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 化,名称说法改变。 [典型例题] 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 因歌曰“……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 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 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 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史记•滑稽列传》)
例: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2.一词多义 [考点探究]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 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典型例题]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04年天津卷) (曹)彰自代过邺,太子(曹丕)谓彰曰:“卿 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 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三国志· 魏书• 曹彰传》) [要点解说]“伐”字是翻译这段文字的重要得分点,而 “伐”又是个多义词,它的常用义项有:①砍伐②敲打 ③自我夸耀④功劳(《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我们再 根据句中的“新有功”、“不足”可知“宜勿自伐”是 曹丕劝曹彰,见了父亲不要自夸功劳,“伐”在这里应 该释为“自我夸耀”。 [参考答案]你刚立了战功,现在往西去拜见主上,不应 自我夸耀,要在交谈中时时表现出好像做得不够的样子。
找出关键词语,特 殊句式,准确翻译
关键词句不落实, 就会徒劳无功
要有踩点得 分的意识, 洞悉命题者 想考你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 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 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 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 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 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 一朝居也。” [注]①桀:夏桀,暴君。 ⑵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4 分) ②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 (4分)
“文从句顺”之

其,指侯嬴
1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之,指樊 哙

“文从句顺”之

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注意:我们是在“直译”--“留删换调补” 不能解决问题时,才用“意译”--“贯”。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 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留) (换、补) (删) (换)(换)(换)(换) (换)



之,

何请

(你)想要(的东西已) 得到 它了, 还 请求什么 呢? (补) (换)(补) (删)(换) (换) (换)(调、换) (换)
思考:命题者为什么要选这三句 作翻译题?有什么命题规律?
(1) 范氏富,盍已乎
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这门婚事(亲事)呢?
[要点解析]这段翻译侧重考查古今 异义和特殊句式,“妻子”古指“妻子、 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穷困”古 指“困境”,今指贫穷;“不足为也” 是个省略句,应为“(廉吏)不足为 也”。 [参考答案]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 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 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原文如果含有一些古词,翻译时应当注 意将其对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例 如:官场中的“下车”(一到任)、 “视事”(到职工作)、“乞骸骨” (告老还乡)、“除”(授予官职)等 等。
明确:评分标准往往体现在句子的几个关键得 分点上
总结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
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 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 词、常见虚词 省略句、被动句、 倒装句、判断句及 固定句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