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研究生考试自然辩证法大纲1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性质范围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和对于自然认识和改造的哲学。
也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活动的一般性质、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F.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开创的研究领域。
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自然观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
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自然科学观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
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
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
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总体看法是通过科学、技术和工程的中介来得以实现。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工程是改造世界的具体活动。
这就意味着人们是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行为中介来揭示自然界的整体性质和一般规律,来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研究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三重关系:人将自然界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并构建出相应的自然图景的关系方面;人通过自然学科的具体研究行为与自然界发生的认识自然的关系;通过技术手段和工程活动以自然界发生的改造自然的关系。
基于人与自然的三重关系可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分为三个方面:整体自然界、整体自然科学和整体技术工程活动。
或者可以说,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总体性关系(包括对自然模式的构建关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关系和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为研究对象。
2自然辩证法的来源2自然观2.1唯物主义自然观2.1.1发展历程。
古代素朴自然观。
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活动于古希腊伊奥尼亚的米利都城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
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
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一种虚拟物质),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
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是物质性的本原“浓聚”或“稀散”的结果。
这种哲学是简单的、素朴的,其自然观就是素朴自然观。
在希腊人看来,人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最高目的和理想不是行动,不是去控制自然,而是静观,即作为自然的一员,深入到自然中去,领悟自然的奥秘和创造生机。
这种有机论的自然观贯穿于希腊哲学发展的全过程,并通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深刻地影响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自然哲学。
近代机械论的自然观。
大约在16世纪到17世纪,一种与希腊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并迅速取代前者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新的自然观建立于一个奇特的隐喻——“机器”的隐喻之上:自然界是一架机器,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的方向运转的机器。
在这个隐喻中,自然界的秩序、规律、目的也被认为是源于某种精神性的东西;所不同的是,希腊哲学家认为精神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新时代的哲学家则认为,精神是自然之外的“超越者”,即“上帝”。
上帝设计出一套原理,把它放进自然界并操纵自然界运动,而自然界本身完全是被动的、受控的,它仅仅是一架“机器”。
这种新的自然观被称作机械论的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1.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
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
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哲学渊源黑格尔哲学,辩证唯物主义2.1.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自然界演化的一般规律。
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说,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2研究方法;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这不仅是马克思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恩格斯揭示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3核心;整个自然界是统一的,其中各个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是普遍联系的。
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对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动的。
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处于永恒的变化和转变过程之中。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2系统自然观2.2.1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结构——系统内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方式和组织方式(空间,时间;平衡,非平衡)2)功能——系统在内外作用力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能力3)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对结构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功能也影响结构2.2.2系统自然观的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和无序,进化和退化的辩证统一。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2.2.3自然界存在方式和演化在天体演化问题上,恩格斯指出了“原始星云”这一概念的科学涵义和它的局限性:“它只是我们迄今所能追溯的最早的物质形式”,同时指出,“物质在原始星云之前已经经过了其它形式的无限序列”。
在地球的演化问题上,恩格斯提出:地球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分子间以排斥为主转化为以吸引为主的物质聚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热能的大量释放,物质不断冷却,经过三个主要阶段--气体阶段、液体阶段、固体阶段的演化,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地球。
“全部地质学是一个被否定了的否定的系列是旧岩层不断毁坏和新岩层不断形成的系列”。
由于多种内力和外力的交互作用,“在几万万年间,新的地层不断地形成,而大部分又重新毁坏,又变成构成新地层的材料,……但是结果是十分积极的: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化学元素混合而成的,机研粉末状的土壤,这就使得极其丰富的和各式各样的植物可能生长起来”。
“关于生命的起源,自然科学到目前为止所能肯定的只是: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
”恩格斯十分详细地分析了达尔文对生物进化论的贡献之后指出:“最近,特别是由于海克尔,自然选择的观念扩大了,物种变异被看作适应和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适应被认为是过程中引起变异的方面,遗传被认为是过程中保存物种的方面”。
最后,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恩格斯指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2.3生态自然观2.3.1理论来源2.3.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1生态危机的概念;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a)人口激增 b)自然资源消耗、短缺;3环境污染。
2.3.3基本思想基本思想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3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3.1科学本质性质与科学的价值3.1.1本质1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2不仅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特殊认识活动3是社会建制3.1.2特征解释性精确性检验性可错可变性系统性3.1.3科学价值与科学精神a)价值内在价值:满足人对真理的追求,对世界的认识智力上的满足外在价值:与社会相互租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意义b)精神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和科技成果中通过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表现出的科学独有的精神气质。
包含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有调理的怀疑精神创新精神3.2科学认识的形成与科学理论的形成3.2.1科学问题的提出1科学从问题开始2科学问题特征:a)是历史时代产物b)与主体欲求及智能状态想联系c)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结构的3科学问题来源:a)实践矛盾b)科学理论自身矛盾c)科学理论间矛盾d)经验事实的积累e)社会需求3.2.2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设的方法论1科学观察:自然状态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感知活动2科学实验:人根据一定的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科学仪器或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控或模拟研究对象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过程(科学实验优点:简化纯化研究对象,强化研究对象,在西安加速延缓或模拟研究对象,经济可靠和变革自然的方法)3科学假设:有争议,困难的科学理论a)类比和模型形成科学假说溯因推理形成科学假说b)形成假说原则解释性对应性可检验性3.2.3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形态1科学抽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过程a)科学概念符号b)及思想模型从事科学研究而建立的对原型高度抽象化了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对研究对象极度纯化简化,催使人们发挥想象力2逻辑方法a)归纳:从个别或特殊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方法b)演绎:从一般到个别c)类比:根据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3非逻辑思维方法:直觉、灵感、想象4数学方法a)特点:对研究对象量化处理b)数学模型:针对参照某种对象系统的主要特征或数量关系相互转换采用形式化语言概括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c)模型建立步骤:资料数据抓住本质特征简化处理数学抽象求解检验5科学理论创立a)理论动态结构:基本理论假设,推理诠释或模型,对应原则b)建立理论方法:公理化方法,逻辑历史统一3.2.3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1逻辑评价a)相容性评价:与公认的理论比较评价是否违背公理b)逻辑型简单评价c)自洽性2理论检验:理论确证理论否证判决性检验3科学评价检验复杂性a)观察者本身易缪性b)科学理论复杂性c)理论是发展的经验检验很难贯彻始终d)检验者的社会环境个人因素e)各个科学分支评价标准不统一3.2.4科学理论的发展观a)积累式发展:不断积累渐近直线发展过程,通过经验事实材料的积累通过归纳法建立起来b)否定式发展:通过否定发展4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4.1技术的本质与结构4.1.1技术的本质a)人对自然能动关系,从属劳动过程,是按照人的目的使自然界人工化的活动过程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c)技术特征人类社会需要与社会运动规律认识的结合;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的统一;运用技术改变自然同时改变人类在身4.1.2技术构成a)构成要素:材料能源信息b)要素分类:经验形态、实体形态、知识形态技术要素c)技术结构:经验型、实体型、知识型技术结构d)技术演化: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矛盾;技术结构与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矛盾;社会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推动技术演化4.1.3技术体系及其特征a)含义:某一时期社会生产基础的技术总和及其结构称为这一时期技术体系b)特征:层次性、网络性、动态性、优化性4.2技术认识与技术方法4.2.1现代技术特点4.2.2技术预测和评估a)技术预测含义:人用已有的理论方法技和术手段根据技术过去和现状对未来一定时期结束的发展趋势的预测b)技术评估含义:利用各种科学方法,预先从各个方面系统性地分析技术对人类社会自然界等的利弊影响并进行综合评价的活动c)技术评估特点:内容系统,评价主体跨学科,评估对象广泛评估方案可操作,评估过程动态持续4.2.3技术方案构思设计科学原理推演、经验提升法、智力激励法、移植综合法、检验表法4.3技术价值技术社会观4.3.1技术价值概念特征主要内容a)含义:指实现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b)属性:客观、实践、历史、相对性c)内容: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包含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4.3.2 技术发展中伦理伦理问题:目的性问题、对待基数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技术追求的高伦理问题、高技术与传统那个技术冲突问题4.3.3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4.4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化4.4.1技术创新概念特点a)是技术社会学和技术经济学概念b)技术创新特征:创造性、效益型、风险性、过程性、周期性、群集性、高投入性4.4.2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动力来源:主体对外部环境积极的反应,和自身价值自觉4.4.3高技术及其产业化高技术特点:知识密集科学化的技术;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有高度战略价值的技术;具有国际化特认证的技术5科学技术与社会5.1科学技术与社会建制a)科学技术体制化含义:科学技术活动确立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b)科学技术体制构成:科技活动的经济支持制度;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科技活动的法律调整;科技知识传播与增加体制5.2科学技术与社会运行科技活动的法律调整a)运行特点: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b)不平衡性;区域运行不平衡;过程(时间)运行不平衡;学科发展不平衡;技术发展不平衡c)社会运行保障:社会环境系统;国家战略和科技政策;科学奖励制度;技术专利制度5.3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a)科技社会规范: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社会规范;b)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新阶段:现代科技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兴起;新社会思潮的出现;走向知识社会;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5.4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书里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