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主要概念:1、计算机网络: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固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2、www:伯纳斯李在1989检提出的技术构想。
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主要功能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3、物联网:1999年提出,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也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4、P2P技术:也称对等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每一个节点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信息通信等三面功能。
其中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
5、云计算:将庞大的计算粗粒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
利用此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
6、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社交平台以及内容生产与交换的平台。
主要两个特征: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
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接人们彼此关系的纽带。
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从无数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
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7、公民新闻: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新闻信息和评论的发布、传播以及其他相关活动。
从总体来看,人们对公民新闻的两点共识是,一是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二是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
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包括新闻采集、发布、整合、传播以及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
8、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浦尔教授提出。
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构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模糊、功能交叉与产品的融合。
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9、流媒体技术:流式传输,将声音、影像或动画经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进行接续、不间断的传送,用户不必等到整合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是只需经过几秒或者十几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
用户在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还会通过服务器继续下载。
流式传输技术两种:一是顺序流式传输,另一种是实时流式传输。
顺序流式传输是顺序下载,在下载的同时可以观看。
在实时流式传输中,音视频信息可以被实时听到和看到。
10、应用(APP):最早是苹果公司推出的一种提供内容和服务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移动平台采用。
一个应用就是一个软件。
有些主要功能室提供新闻或信息,有些是游戏、服务等。
在中国通常称“客户端”。
1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可视化的一种方式。
包括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表等。
12、网络新闻的结构化整合:围绕某个主题收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梳理,最终运用一定的形式将这些信息进行逻辑的呈现,从而实现对主题更为深入的揭示。
也就是说通过内容的结构关系来更全面、深刻地揭示新闻的意义。
13、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针对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14、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是网络新闻整合的重要方式,也是与其媒体新闻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
15、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16、网络营销: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17、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化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
18、虚拟社区:莱茵戈德:因网络中相当多人展开长时期的讨论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聚合,他们之间具有充分的人情,并在电脑空间里形成了人际关系网络。
19、数字鸿沟:在信息时代,因地域、收入、教育水准和种族等原因而形成的在数字化技术掌握和运用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不平等现象。
20、议程融合: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1999年提出。
他们认为媒体设置的议程具有一种聚集社会群体的功能,这是源于人们都有一种对于群体归属感的需要。
把人们利用媒体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1,加入社群;2、掌握的信息量决定他们媒介使用行为;3、产生定向需要;5、即议程设置第一个层次,指媒体已成影响某些传播对象的显著性,从而影响人们的关注对象及人们对事物重要程度的判断;6、即议程设置第二个层次,指媒体已成影响人们对某一传播对象的某种属性判断。
指出人们是通过参与议程设置加入群体的,面对大众媒体的议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根据自己对社群的归属感的需要来进行积极的选择。
另一方面反映了媒介在进行社会整合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议程融合的另一个贡献是并不把大众媒体看作议程设置的唯一主体,而是把人际传播等其他媒体也列入主体中。
互联网发展走向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网络平台信息消费模式呈现出去中心化和分裂的特征。
各种新技术的发展帮助越来越多的人构建出自己的个人门户,个人所欲要的各种信息、服务都可以集中嵌入到这种个人门户当中。
2.0着重在用户群解构和重构。
经过现实社会过滤和筛选后,由真实的个人和真实的社会关系组成的信息网络自动承担了网络信息的选择、过滤、传播和互动服务,使得信息与用户之间的相互匹配过程更自然、更精确、更智能、更高效。
个人门户一旦形成,人们对门户网站、运营商平台的直接访问会逐渐减少,也意味着未来的传媒格局中,绝对的权力中心可能减少,对现有的大众传播模式形成挑战。
专业媒体要在这样的时代立足,就需要充分认识人际关系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并适应以关系网络为基础的新的传播模式。
个人门户时代的到来不意味着大众门户或专业媒体价值的丧失,但过分个性化的服务会削弱大众媒体进行社会整合的功能。
大众化门户在未来也将以某些形式继续存在,它们的重要价值之一便是传递社会的公共信息与公共价值,成为个体间连接的纽带与整合社会的重要力量。
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在未来,平民的参与将与专业媒体平分秋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媒体。
公民新闻对专业媒体报道的冲击:首先,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使之触及以往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社会各个角落其次,公民新闻的碎片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与平衡。
媒体只是一个拟态社会,而用户提供的碎片化信息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情况。
当它们与专业媒体所提供的图景组合在一起时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象会比仅仅由专业媒体所描绘的景象更丰富、立体、真实再次,用户的全程、多点直播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中的卷入程度,将每个接触到信息的人拉入到新闻里,令其感同身受,提高公民的参与程度。
在这方面,公民新闻的能量要比专业媒体更强大。
最后,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的把关人地位。
公民新闻虽然对专业媒体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但不会完全取代专业媒体。
农民新闻实践将推动专业媒体的角色向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专业媒体作为一种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坐标。
专业媒体新闻报道成为人们判断公民新闻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客观型、全面性等参照坐标。
第二个方向: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与协调者。
专业媒体需要对公民新闻的价值进行挖掘,将公民新闻的能量导入到自己的系统中,实现其与自身能量的结合。
三、作为媒介融合中枢的互联网媒介融合体现在几个层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平台融合、市场融合以及机构融合。
(一)、技术融合:指各种媒体在信息的采集、制作与发布等各个环节上的技术越来越趋同,进而实现统一。
是媒介融合的基础,也是推动力量。
而技术融合的前提是各种媒体所共同面对的数字化技术变革。
(二)业务融合:业务融合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融合性新闻的发展,二是媒体间合作,互动的加强;三是融合性产品的出现融合性新闻指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结合,在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ipad等多种媒体平台上,形成多形式、多落点、多角度的新闻报道体系的一种业务模式。
在融合性新闻发展同时,各种媒体在信息生产以及经营等方面业务出现更多交叉、互动,跨媒体的合作报道、合作栏目、合作经营等将逐渐推动各媒体自身业务变革,最终基于跨媒体整合形成新的信息生产流程与分工模式同时,新媒介产品不断出现。
新一代数字报纸、多媒体互动杂志、IPTV (网络电视)等都是融合性新媒体产品,从深层促进媒体融合。
(三)、平台融合:指各种媒体发行平台的逐渐融合。
媒介融合带来平台先合后分的局面,即各种媒介产品汇流到网络(或未来更好的平台)中进行传输,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
(四)、市场融合市场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体的受众市场逐渐汇聚成一个大的市场,原有的媒体市场界限可能不再那么分明。
这意味着,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各种产品汇入同一市场,由受众根据自己需求进行选择与组合。
(五)、机构融合机构融合是媒介融合的最高层次,是支持媒介融合的体制性条件。
既意味着某一个传媒集团的内部机构的重组,也意味着各个传媒集团之间的合作甚至融合。
同时,传媒业之外的其他机构,如电信业等机构,也将以某种方式向传媒业渗透,并与传媒机构进行紧密结合。
应用模式的特色:1、应用简化了获取的信息的路径2、应用强化了专业化服务3、应用以开放的方式促进了长尾需求的满足4、应用有助于固定受众的习惯4、应用推动了数字媒体的收费模式网络营销及特点:1、网络营销可以借助多元复合的渠道与手段2、网络营销倚重人际传播与口碑营销3、网络营销能更好地实现4C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1、更多借助网民的力量2、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个性化到达和个性化满足3、是企业与用户间零距离接触4、是企业与用户的对话5、依赖企业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网络广告特点:1、覆盖范围广泛2、信息容量大3、多媒体综合利用4、兼具实时性与持久性5、定向性强6、可统计性7、个性化8、可以直接与购买行为挂钩网络广告基本形式1、旗帜广告2、图标3、弹出式广告4、富媒体广告5、专栏赞助6、文字连接7、电子邮件广告8、搜索引擎广告(关键词排名(包括竞价排名和固定排名)、关键词赞助商广告、搜索引擎优化)9、RSS分类广告(简单信息聚合分类广告)10、视频广告11、微博广告12、网上购物13、隐形广告网络广告传播与受众心理1、感知:指通过各种刺激,让人们知道一个网络广告的存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