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果实的结构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果实的结构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果实的结构》
一、设计思想
(一)科学教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的教学理念。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活动。

尽可能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

(二)做中学思想。

(三)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主张科学教学应以多样化活动为平台,开展探究性学习。

建构主义科学本质观下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目标指向的是以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与其说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与科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才是科学教学的基本价值所在。

建构主义科学本质观认为教学内容应减少单一性增加问题性,减少确定性增加情境性,以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应“把课程看作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 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学习者要不断就当前问题解决活动获取信息,同时,又要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对当前的问题做出分析和推论、综合和概括,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直到问题解决。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科学探究包括一系列的活动,如观察、发现、思考、猜想、假设、推断、调查、实验等,学习者通过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

通过问题解决能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相应的知识、概念,从而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果实的结构》是四年级科学课程第四册第三单元《植物的花和果实》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共有四课:花的结构、各种各样的花、果实的结构、果实的形成。

课文分析:果实是植物的重要器官,也是识别植物的重要依据。

因此,果实的结构也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解剖果实等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分类能力,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的教育。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果实的结构。

第二部分是一项给果实进行分类的活动。

第三部分是阅读内容。

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讲授第一部分研究果实的结构。

第二课时主要讲授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主要是给果实进行分类的活动。

这个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

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在理解教材内容、明确教学要求、了解学生实际之后,我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制定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知道果实的结构是由果皮和种子两个部分组成的;果实有肉果和干果两类。

难点是希望学生学会横切和纵切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剖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习兴趣,怎样做到乐知爱学。

在三年级至四年级前三个学期的科学课上学生学习过《种子的构造》、《叶的组成》、《茎的组成》、《花的结构》,学生对植物知识有一些认识,学生在一年多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技能水平,因此在此基础之上,只要经过老师适当的点拨,讲授正确方法,即可自己独立操作,做到训练科学性。

四年级的学生年龄较低,好奇心强,认知水平处于较低状态,主要对物体形象感兴趣,鉴于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课堂主要以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尽量做到人人动手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果实的结构上由果皮和种子两个部分组成的;
果实有肉果和干果两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剖能力,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分类能力。

3、情感目标:
增进学生研究植物果实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果实的结构上由果皮和种子两个部分组成的;果实有肉果和干果两类。

2学会横切和纵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剖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探究性教学模式:科学探究的程序表述为: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讲解策略:教师讲授横切和纵切。

提问策略: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指导学习策略:教师演示指导学生进行横切和纵切。

多媒体策略:实物投影展示、课件演示、录像、板书等。

七、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果实(苹果、辣椒、花生、豌豆、牵牛、蚕豆、丝瓜、柿子椒、黄瓜、番茄、小刀等)。

教师准备:各种果实(图片、实物、垫板、托盘、小刀等)放大镜、课件等。

八、教学效果预测:
1、学生效果评价:
学生知道果实的结构都是由(果皮)和(种子)两个部分构成的。

2、学会了横切和纵切的方法。

学生进行横切和纵切。

学生进行了观察、比较和解剖果实等一系列的动手、动脑活动。

3、教师效果评价:
教师讲授了横切和纵切的方法。

教师演示指导了学生进行横切和纵切。

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推理、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九、教学效果评价及反思:
1、教学效果评价。

根据课前制定的学生效果预测,我个人认为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较好。

这些主要表现在学生知道果实的结构都是由(果皮)和(种子)两个部分构成的;学会了横切和纵切的方法;学生进行横切和纵切;学生进行了观察、比较和解剖果实等一系列的动手、动脑活动。

教师按照教学设计基本完成了教学计划,效果较好。

课堂上教师讲授了横切和纵切的方法;教师演示指导了学生进行横切和纵切;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推理、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2、反思。

经过反思,我发现本课问题主要有: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各个班级学生课前准备材料情况见统计表;由于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教师在指导实验操作方法和纠正学生错误操作的时候,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课堂明显前松后紧,感觉时间不够,因此对于学生推理、归纳、总结、概括能力这方面的培养略显不足。

学生课前准备材料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在四年级三个班级中,四年级二班学生带齐学习材料人数最多,达到班级总人数百分之百;四年级一班学生带齐学习材料人数最少,只占班级总人数百分之二十六;四年级三班居中,学生带齐学习材料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百分之六十二。

从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在四年级三个班级中,四年级一班学生正确操作人数占带齐学习材料人数百分比最多,达到班级总人数百分之百;四年级三班学生正确操作人数占带齐学习材料人数最少,只占班级总人数百分之八十九;四年级二班居中,学生正确操作人数占带齐学习材料人数百分之九十。

从四年级三个班级有关科学课程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柱状统计图我们可以看出,在四年级三个班级中,四年级二班学生带齐学习材料人数最多,达到班级总人数百分之百;四年级一班学生带齐学习材料人数最少,只占班级总人数百分之二十六;四年级三班居中,学生带齐学习材料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百分之六十二。

四年级一班学生正确操作人数占带齐学习材料人数百分比最多,达到班级总人数百分之百;四年级三班学生正确操作人数占带齐学习材料人数最少,只占班级总人数百分之八十九;四年级二班居中,学生正确操作人数占带齐学习材料人数百分之九十。

原因分析:
经过回忆,我发现导致三个班级学生带齐学习材料人数悬殊的主要原因有:二班因为是我要用他们班做学校骨干汇报课,所以班主任刘老师在两天前就开始督促学生准备材料,因此学生材料准备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三班学生虽然班主任赵老师也在前一天进行了督促,但是由于老师下午去进修,在课间学生有的提前就把果实吃了,有的在清洗果实的路上,果实就被六年级的同学要走了……没有材料的原因有学生个人的原因,也有别人的原因。

结果分析:
通过学生带齐实验材料的课堂学习情况分析,只要学生能够做好课前准备,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够学会解剖方法,培养动手实验操作能力;认识果实的结构,形成初步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