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摘要: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获得发展,应该成为所有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本文试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作一些探讨,可以从研读文本、精心设计、品味语言、读写结合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也随之不断的发生改变。
因此,当今的课堂学生动手操作的多了,发挥交流的多了,表现展示的多了,课堂上时常是一幅忙碌热闹的景象。
可是在我们教学后却经常、也应当反思一个问题:在这40分钟里,学生究竟收获了多少?用另一句话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实效性究竟如何?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提出研究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
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
要构筑有效的语文课堂,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读文本,把握主题
深入研读文本,准确地解读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
崔峦指出对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
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很多时候,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的把握不是那么简单的。
有的课文主题思想明显,有的蕴含在字里行间,要认真钻研,多读些参考书,从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上,从作者的其它作品中,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握其人文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
”所以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是语文老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
二、明确目标,精心设计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
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
课堂可以是静悄悄的吗——“沉默是金”。
语文活动充满了探究。
新的阅读理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
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
”这样,思辨活动就成了最重要的一种语文课堂活动。
但是许多老师害怕课堂气氛太冷清,所以不由自主地将本来学生要“跳一跳”摘到的“果子”都放到了其伸手可及的地方,甚至于喂到“嘴边”,造成教育的惰性。
你一问,我一答,但可惜的是往往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束缚学生,甚至越俎代庖。
看上去,教学过程流畅,没有任何缝隙。
但是,这种“无缝对接式”的教学活动有多少黄金含量呢?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一上讲台就“忘”了学生,讲得口若悬河,眉飞色舞。
学生也听之动容,但过后也就忘了个干净。
因为学生大脑并没有开动,思维并没得到训练,成了课堂的应声虫、活道具。
表面看上去,上述课堂气氛热烈,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是很不充分的。
学生还来不及思考,教师便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学生,此时,教师不是在引导,而是在拽着学生往前跑。
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指挥棒亦步亦趋,长久以往,会使学生产生“我喜欢阅读,但阅读与我无关”的思想。
这种表面上看上去的“高效”无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利于其可持续性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低效”的教学活动。
三、推敲字词,品味语言
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学作品,语言规范,而且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记忆、吸收、积累。
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吸收规范的语言,要将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体现出来,使学生读懂词句,好的片段、课文要朗读、背诵。
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总之,要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
语文课要在“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
教学《翠鸟》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翠”这个字的: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我觉得这个“绣满”字写得特别美。
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
你能觉察到“绣满”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
请大家想一想,“绣满”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满、布满)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绣满。
(全部,参差不齐,五颜六色、色调鲜艳……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美丽的翠鸟图。
(课件播放图片)
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关键在于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发挥语言的魅力。
仅凭对“绣满”俩字的解读就引导学生品出了翠鸟的美。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有灵魂的。
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任何思想、情感都是通过语言才能
表达出来的。
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讲得非常清楚了。
他说:“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之处,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
”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就是要发挥语言的魅力。
四、读写结合,坚持练笔
阅读文本,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
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
大作文以外,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
我一直主张在每一篇课文讲读过程中,除了读书之外,要有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写练习,就是由读迁移到听、说和写,可以是内容的迁移,也可以是语言形式的迁移。
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
阅读一篇文章,如果在思想上有所悟,情感上有所动,心灵上有所净化,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一;如果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二;如果学到一点写作方法,懂得作文必须“情动而辞发”,这就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三。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远非上述的几点,它涉及到
各个方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多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多尝试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多研究教育教学对象的需求,学会调控应变,善于总结、反思并努力重新建构,就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就不会再是一句空话,我深信,只要我们坚定一个目标:让低效的课堂彻底远离我们,力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定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