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基本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自己生活的地球的情况。
(2)知道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3)知道银河系的大致结构,知道宇宙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以“宇宙的结构”为专题,以地球到宇宙为主线,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经历了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的过程。
(2)通过观察图表、图片,经历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过程。
(3)通过建立地月系模型,描绘太阳系和银河系及猜想宇宙的大致图景,体验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问题的探索与交流,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和集体协作意识。
(2)通过查阅资料、归纳交流、大胆猜想的过程,体验成功,激发探索宇宙的兴趣,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体验宇宙的奥秘是通过人类的长期观察和探索并逐步被人们所认知的。
(4)通过宇航员的视角来发现地球上我们的家园的景象,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阐明宇宙不同层次结构的特征及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
2.难点:本节内容难点是如何通过我们观察到的事实和证据来推断宇宙的结构,并建立物理模型。
【教学资源】
1.“神舟五号”发射图片、阿波罗登月录像等。
2.太阳系形成录像、八大行星录像等。
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图片等。
本设计包括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四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录像、观察和推理为基础,从遥望星空开始,通过各种人类观察到的现象,由近及远来逐步了解地球、太阳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从而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
通过对宇宙的结构的探索,使学生明白人类是如何知道宇宙结构的。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宇宙不同层次结构的特征及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
方法是:以录像、观察和推理为基础,根据我们已经熟知的地月系及太阳系的结构,结合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运用合理的想象对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结构进行猜想和验证,从而达到对宇宙结构的初步认知,并从中了解和学习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通过我们观察到的事实和证据来推断宇宙的结构,并建立物理模型。
方法是:先从我们最熟悉的地球开始,让学生通过所学的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在自己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展示地月系的结构,之后引入太阳系。
通过对这两个系统的学习,总结规律从而猜想并推断银河系、河外星系及整个宇宙的结构。
并采用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构建物理模型的形式,使学生亲身感觉获取知识的快乐。
本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物理模型猜想及构建的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实例使学生感悟获取知识的快感,认识知识的真实价值。
1.情景引入
图片展示
2003 年10月15日9时09分,“神舟”5号带上我们的航天员杨利伟遨游太空,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飞天梦想。
2.导入新课
观看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一张照片
提出问题:看到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感受?
在此渗透情感教育,让每个人都来关爱地球的环境,关爱中国的环境。
并引出课题,了解宇宙从我们最熟悉的地球开始。
提出问题:你在地球上怎样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学生展开讨论
总结:
1.船航行时一点点消失在海平面下
2.月食
3.太空中传来的地球照片
4.正午时北方太阳的位置比较低
以上这些现象都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提出问题:你家里的马桶抽水时,水是什么方向旋转的?
你知道南半球的马桶抽水时是什么样的吗?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
总结:上诉现象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地球这个球体在不停的自传,地球的自转出现了昼夜的更替,在夜晚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是月球——引出月球。
3.地月系模型展示
观看阿波罗登月录像
展示地月系: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用ppt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
4.太阳系展示
由于地球的绕日公转,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不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除了地球外,还有很多行星也在绕着太阳公转,他们共同构成了太阳系。
录像展示:太阳系的诞生
展示太阳系: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用ppt 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
5.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展示
太阳系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它与其他的恒星系共同构成了银河系,同学们猜想一下银河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回答自己的猜想。
展示银河系: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用ppt 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师简单介绍河外星系的情况。
6.宇宙的结构
给出基本框架图,使学生对宇宙的结构有个大致的轮廓
天文学家把所有的空间及其中的万物定义为宇宙。
我们所处的宇宙究竟是怎样一幅图景?——展示宇宙的结构: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用ppt 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
小结:略
【作业布置】
地球、太阳和宇宙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月球
其它行星
太阳系
其它恒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