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解读学习总结7月15日参加了宜宾市组织的研修学习,通过学习、交流,获得了一些教学经验,尤其是在古诗文鉴赏与解题方法方面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现就古诗歌解读与解题方法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古诗歌的解读主要从形象分析、表达赏析、内容把握、语言鉴赏四方面进行。
一、形象分析诗歌形象分析,主要是指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意象是诗词情感的载体,是指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对象。
(一)形象的分类:1、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为了便于抒发自己内心之情感,诗人词家常常将自己融入诗词中。
如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将自己年老体衰、壮志未酬却矢志爱国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2、诗词中描写的景与物,也就是诗词的意象。
在诗人词家心目中,世间万物——花草虫鱼、风雨霜雪、湖光山色、大漠孤城等等都可以入诗。
如杜甫的《春望》中,草、花、鸟等景物都是形象(即意象),都倾注并融入了诗人无限的思想感情。
3、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诗人词家自己的替身,他们婉约地将自己与诗词中的人物融为一体,表达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如柳宗元《江雪》中的“渔翁”。
(二)了解物象的特定含意:要真正理解诗词艺术形象,就必须了解古代诗词中的一些特定的意象,因为这些意象通常表达固定的思想感情。
例如,“折柳”是赠别的代称,“月亮”是思念故乡、盼望团圆的标志,杜鹃(子规)渲染的是哀怨悲凉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落叶的失意的代名词,“征蓬”“孤蓬”“归雁”是思念家乡的寄托物,松竹兰梅是高尚情操的象征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诗人的情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达风格不同,再加上意象自身的多义性,鉴赏诗词时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仔细分辨、掌握分寸。
如牡丹,一般都把它看做富贵的象征。
然而,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清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却与众不同。
原来,诗人写这首牡丹诗的时候正在浙江公干。
当时,他的故乡洛阳已经被金兵侵占,不能回去了,诗人只得独立风中看牡丹,是借看牡丹抒发战乱使自己游离他乡、思念故乡的深情。
二、表达赏析诗歌表达赏析,主要是对古诗词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技巧以及语音表达的赏析。
理解并掌握表达技巧:1、基本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2、表现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言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动静相依、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巧用典故、比兴等等;3、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复等等;4、语言风格主要有:朴实与华丽、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豪放与柔婉等。
三、内容把握这主要包括内容理解、情感体味、主旨领悟。
(一)内容理解:就是把握诗词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我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做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
要注意抓住古诗词的特点来进行内容理解,平时有意培养古诗词的语感,积累古诗词相关知识。
要注意诗词题材的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诗词,内容理解自然不同。
比如,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
(二)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态度、价值观等。
古诗词中常见的情感主要有:离情别绪(依依不舍、勉励),寄情山水、田园(悠闲、伤感、喜悦、赞美、向往、隐逸),忧国伤时(借古讽今、同情百姓、为国担忧),思乡怀人,建功报国。
要注意了解诗人词家的生平、思想、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如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王维的诗歌多是寄情山水之作;杜甫的诗作多是忧国伤时,同情百姓的疾苦;李清照后半生的词作婉约凄切;陆游的诗词多是抒发山河沦丧的痛苦和报国无门的孤寂;李煜的词风多是颓靡伤感等。
(三)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品的思想,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词、怀古诗词、咏物诗词中。
理趣诗词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抓住这些哲理句,就能准确的领悟主旨了;怀古诗词中,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只是感慨的触发点,怀古伤今、借故讽今才是他们的目的;咏物诗词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咏物是为了抒情、言志。
四、语言鉴赏诗歌语言鉴赏是诗词阅读的重要环节。
只有准确理解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
语言鉴赏一般侧重从炼字品析、语句理解两方面进行。
(一)炼字品析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
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遣词用字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达到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队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是炼字。
要抓住所炼之字(即“诗眼”),探求该词对突出主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要注意炼字品析的“析”,不能凭空分析,泛泛地说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二)语句理解指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诗词意境、名句所展现的画面等。
1、景物描写:即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它往往能给诗词增添无限的意趣。
大自然的花草风雨、鸟树虫鱼等都是诗人爱写的,诗人借助它们表现自己丰富的情感。
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景物所处的时空范畴。
2、意境欣赏:意境,是诗歌的灵魂。
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意境欣赏,包括描述意境、概括远近氛围、选择意境相近的诗句等。
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应力求进入意境。
这就需要借助想象和联想。
要根据作品中所表现的部分去想象、意会那些没有表现的景和情,体会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欣赏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氛围;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画面描绘:就是发挥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
这要求忠于原作,抓住主要景物,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
我将继续通过这个研修的大好平台,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争取更大的进步。
篇二:诗歌展示心得体会诗歌教学展示心得体会2015年3月18日,我校五年级的三位语文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游园不值》的古诗教学。
三位教师的课,如涓涓细流,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峰回路转,但是却洋溢着较浓的语文气息,师生在交往、对话中完成了对文本的审美过程,以下是我的一些听课感受:1.认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章的词句进行的:读诗句,咬文嚼字,弄(转载于:诗歌培训心得体会)清关键词语的意思,老老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没有任何花架子。
同时,教师让学生细细品读词句,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想象“园内情景”、想象诗人当时的心情,丰富的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想象“园内景象”为学生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体会到了诗中感情,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而想象则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水平。
3.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
教师先让学生根据注释自己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采用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把自己富有创见性的感受自由表达出来,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
此外,教师还采用师生互动的游戏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015年3月19日篇三:古诗吟诵学习心得体会古诗吟诵学习心得体会今天有幸参加了新教育古诗吟诵培训活动,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古诗词”这种文学体裁并不陌生,有四言的,五言的,七言的,而且押韵,朗读的时候要有感情要把握节奏,虽然这些我们都懂,但是怎么教小学生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天听了市金海岸小学牛见玉等几位老师的吟诵课,以及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老师的讲座,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诗歌教学可以这样教。
首先我对古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徐教授的专业讲解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
帮我们揭开了古诗吟诵的三个误区:两字一顿法、一句两顿法、随心所欲法。
我们在吟诵古诗的时候只要掌握好几个常识,也就会减少错误的发生。
古诗吟诵有哪几个常识呢?徐教授为我们仔细的分析了一下:平仄声调、平仄句式、平低仄高、平长仄短及四种平仄基本句式。
同时为我们展示了古诗吟诵艺术。
这对于我们古诗教学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指导!诵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第一基本功,是一种最简便,最实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初读时的范读、领读、自读、轮读,理解中的指名读、集体读、查读,巩固提高中的接力读、配乐读、表演读、比赛读等。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既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真正达到“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目的。
读古诗,如果片面理解为一味地让学生读,学生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地读,哪怕读上千遍,也只能使学生养成“唱仰天书”的坏习惯,而“其义”是不能“自见”的。
因此,诵读古诗时我们教师还要加强指导。
为了提高古诗词的诵读效益、巩固古诗词的诵读成果,我们还应把“读”与“画”、“演”、“写”、“编”有机结合起来。
“画”、“演”、“写”、“编”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读与这些活动相结合,不但有效提高了古诗诵读效益,有效巩固了古诗诵读成果,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了学生的心灵。
学习古诗文是孩子们一辈子的事,我们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古诗文教学活动,仅仅是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有关“诗歌吟诵艺术”,在没有听这个讲座之前,对于“吟诵”我只能解释为“与朗诵的意思一样,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但徐老师把吟、诵分开做了解释,“诵”是“节奏上比‘读’缓慢,”“吟”是“是一种没有谱、自我性很浓重的哼哼唱唱,具有音乐性”,而“吟诵”是“以唱的方式来读,运用的是乐调”,徐老师亲自给我们吟诵了张继《枫桥夜泊》,还让我们看了台湾一位老师吟诵的《敕勒歌》教学片段,用唱的方式来学诗歌,头一次听到让我们感到很是新鲜,如果也这样教学生们,他们肯定也会很感兴趣,加快背诵的速度但不能刻意地去模仿别人的唱腔,要唱出自然的韵味。
参加这次学习之前,“新手上路”的我上过几次古诗词鉴赏课,但每次都觉得无从下手。
记得第一次讲古诗词,一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学生头晕脑胀。
而第二次讲古诗词,尝试着让学生小组合作当小老师赏析诗词,气氛确实很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