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课前预习导学:
1、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解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重点难点:
(1)尿的形成过程。
(2)对资料的分析和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3、课前预习需解决的基本问题
(1)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2)排泄和排遗的概念
(3)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4)肾单位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位置关系
(5)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结构特点
(6)尿的形成主要经过哪两个过程?
(7)血液、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比较(P95资料分析)并思考其原因(8)尿的排出路线
(9)排尿的意义
二、课堂学习研讨:
[学习内容]:
三、课内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些物质的排出属于排泄()
A.排出粪便B.排尿C.皮肤表面分泌油脂D.分泌唾液
2.下列器官系统与排泄无关的是()
A.皮肤B.呼吸系统C.消化系统D.泌尿系统
3.肾单位包括()
A.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B.肾小囊和肾小管
C.肾小管盲端的膨大部分D.囊状上皮细胞
4.患尿毒症的病人要定期去医院做肾透析,目的是为了排出()A.二氧化碳B.水C.无机盐D.尿素
5.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人体内调节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有重要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B.肺、皮肤和肾脏都具有的功能是排出尿素等含氮废物
C.在肾脏结构中,肾小囊腔、肾小管内依次流动的液体是原尿、尿液
D.尿素在原尿中一般不被重吸收
6.若尿液中发现蛋白质和血细胞,则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A.收集管B.肾小球C.肾小管D.肾小囊
7.血液进入肾脏后形成尿的途径是()
A.血液→肾小囊→肾小球→肾小管→尿液
B.血液→肾小体→肾小囊→肾小管→尿液
C.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
D.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体→肾小球→尿液
8.健康人么哦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却只有1.5升。
对出现这种子暗想的原因和排尿意义的阐述中,不恰当的是()
A.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重吸收
B.被重吸收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
C.人体排出尿能起到排出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含量的作用
D.为维持体内水分的相对平衡,人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一天内形成的原尿量
9.血液流经某些器官时,血浆中的代谢废物减少了,这些器官是
()
A.胰脏和大肠B.肺和肾脏C.小肠和大肠D.肺和肝脏
10.动物代谢研究中,常用根皮苷使肾单位中的肾小管中毒,此时尿液会出现()
A.红细胞B.血小板C.蛋白质D.葡萄糖
11.血浆、原尿和尿液中都含有的物质是()
①蛋白质②葡萄糖③水④无机盐⑤尿素⑥尿酸
A.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12.研究被测试者的血液、肾小管以及输尿管中的液体,里面P和Q 两种物质的浓度如下表所示,请指出P、Q各是什么物质?
血浆肾小管输尿管
P 0.03%0.03%2%
Q 0.1%0.1%0%
A.P是葡萄糖,Q是蛋白质B.P是葡萄糖,Q是尿素
C.P是尿素,Q是蛋白质D.P是尿素,Q
是葡萄糖
二、非选择题
13.右图是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①是,②
是,③的液体是,正常情况下,
主要成分
为、和等物质,⑤的液体
是,图中具有重吸收作用,它能将全部的吸收回血液。
14.下列是人体内的三种液体成分血浆、原尿、尿液的比较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单位:g/ml)
(1)A液体是,主要功能是。
(2)A液体与B液体相比较,B的蛋白质含量为0,原因是。
(3)C液体与B液体相比较,C 的葡萄糖含量为0,使C的葡萄糖含量为0生理活动是。
(4)如果一个人C中有了蛋白质或血细胞,则发生病变的结构可能是。
(5)C液的尿素含量均高于A液和B液,原因是。
15.下表是人体肾单位相关某些物质的相对含量,样品A、B、C的来源见下表:
尿素0.03 0.03 1.80
无机盐0.72 0.72 1.10
葡萄糖0.10 0.10 0.00
蛋白质8.00 0.03 0.00
(1)据图指出A、B、C中分别是哪一种液体。
A是()B是()C是()
(2)为什么A处的蛋白质高于B处?()
(3)为什么C处的尿素浓度高于B处?()
(4)C和B相比,C中为什么没有了葡萄糖和蛋白质?()
(5)如果在C中出现红细胞,你认为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四、课后拓展延伸
思考题
1.肝细胞产生的尿素分子,将经过哪些结构才能随尿液排出体外?
2.水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而排尿时会失去大量的水,那么,为什么人体在缺水的情况下还要排出尿液?
资料分析
1、排泄
本章前言中讲到,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在人体生理学上,只把代谢终产物经过血液循环而最后由某些排泄器官往体外排出的过程称为排泄。
食物消化后的残渣,由于未进入血液,未参与人体细胞的代谢,不是代谢的终产物。
因此,食物残渣虽然与有些代谢产物(如随胆汁排入肠道的胆红素)一同由大肠排出体外,却不包括在排泄的涵义之内。
2、尿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包括以下三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和分泌、排泄作用。
肾小管的滤过作用肾小球的结构类似滤过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以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都可以通过滤过屏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表11),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都与血浆几乎相同。
表11 每100 mL血浆、原尿和终尿的主要成分
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某些溶质被管壁上皮细胞全部或部分地重吸收回血液。
例如,葡萄糖和氨基酸完全被重吸收;水和一些盐类中的钠、钾、钙、氯等成分绝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尿酸等则重吸收较少;肌酐完全不被重吸收。
上述被重吸收的物质大部分由近曲小管重吸收,而其他各段重吸收较少。
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除了有重吸收作用外,还有分泌和排泄作用。
这就是说,并非尿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肾小球滤出的,实际上有一部分物质是由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的。
分泌作用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所产生的物质(如H+、NH3等)分泌到小管液中。
排泄作用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需要消耗能量,而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主动转运到小管液中的过程。
例如,青霉素等药物,主要就是通过肾小管的排泄作用排出体外的。
综上所述,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由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最后成为终尿。
正常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 L,而实际每天排出的终尿量只有1.5 L左右,并且在成分上也有变化。
这些变化是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具有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所造成的。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A 4.D 5.B 6.B 7.C 8.D 9.B 10.D 11.A 12.D
二、非选择题
13.肾小球、肾小囊、原尿、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液、肾小管、葡萄糖
14.(1)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2)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滤过(或过滤)肾小球(3)肾小管的重吸收(4)肾小球(5)大部分水分经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使C液浓缩
15.(1)血液原尿尿(2)因为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3)因为原尿经过肾小管后大部分水被重吸收回血液(4)因为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和蛋白质都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5)肾小球
思考题
1.肝内毛细血管→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内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和肾小囊→收集管→输尿管→膀胱→尿道
2.尿素和无机盐等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所以,人体在缺水的情况下,也要排出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