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EMBA课程创新七大标杆模式

EMBA课程创新七大标杆模式

EMBA课程创新七大标杆模式经历“限读令”、“统考制”,以及产业与经济形势变迁的双重倒逼之后,中国绝大部分的商学院EMBA课程体系进行了一轮全新的改革。

出现了诸如紧贴形势型EMBA模式、大学融合型EMBA模式、强化实战型EMBA模式、“三合一”教学型EMBA模式、区域特点型EMBA模式、务实行业型EMBA模式、教育与服务型EMBA模式七个标杆模式。

下载论文网从2002年7月EMBA招生开始起,EMBA就一直受到社会的质疑,焦点是:第一,EMBA被斥为富人俱乐部,而不是真正的学习俱乐部;第二,EMBA被斥为利益俱乐部,而不是社会公平教育。

在EMBA“自然生长”多年之后,先是在2014年7月底,“限读令”出台,后在2016年4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规范意见”》出台,让各大商学院EMBA的招生遭遇到两次重大挑战。

尤其是后者的情况更为严重,极端现象是,有商学院EMBA因招生不足被迫压缩甚至停摆。

当然,对于具有品牌及口碑价值、具有高度与时俱进、具有贴近当今企业需求、具有规范治学和运营的商学院EMBA,在形势跌宕起伏中,反而能够继续呈现活力。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的存在?我们不得不反思两个本源问题:第一、教育的目的;第二、EMBA教育的目的。

先看第一个本源问题。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及哈佛大学的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年-1947年)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有过这样明确的阐述。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受某些利益驱动,国内商学院EMBA招生,基本上都青睐于富豪人群,随之而来的就是收费价格的水涨船高。

EMBA被极度市场化之后,尤其“学与教”成为一种金钱利益关系之后,EMBA的教育难免失去了本我。

再看商学院EMBA的目的。

EMBA最早诞生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管理学院,其初衷是为高级管理人员服务的。

英文全称为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直译就是高级管理人员MBA,或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通常也称为在职MBA。

因此,从这个概念来看,EMBA不是为了培育所谓的富豪俱乐部,而是为高级管理人群设立,帮助高级管理者进行在职培训和拓宽知识、视野。

因此,2014年7月和2016年4月相继出台的“限读令”、“规范意见”,可以说是对国内商学院EMBA出现的一些乱象、问题进行纠偏,让商学院EMBA回归正确的教育正道。

教育部颁布《规范意见》之后,就规定的“统考制”,曾有国内知名财经作家发表所谓的《EMBA死了?》,并且将商学院EMBA和马云主办的湖畔大学做比较,其观点犯了逻辑错误。

首先,在中国,EMBA属于国家的教育,不是私人教育,所以前提必须要公平,不能以个别人的身价、财富多少,去判断谁有资格学习、谁没有资格学习,要说标准,唯一的准入就是公平考试,以此判断谁有没有资格读EMBA。

这其实给商学院EMBA以及教授提供了“基础教学环境”。

很难想象,之前面对那些有钱,但缺乏大学教育背景和知识的学生时,EMBA教授如何备课和讲授研究生级别的课程。

另外,无论是国外的EMBA,还是国内的EMBA,很大的一部分教学模块是案例教学法,EMBA教授一般都会事先给学生开出阅读书单,但是由于EMBA特殊的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像本科阶段那样,仔细辅导学生去理解诸如财务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概念知识,更多要求的是学生的自习能力,但是如果学生根本不具备这样的学习能力,EMBA的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EMBA不会、也永远不会只是讲故事的课堂,它所传授的一定是专业级知识,让在双创者、从事企业管理的学生具备或者补充“对现在、将来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难题的手段”。

从这个意义上,EMBA的功能是:不生产企业家,但培育管理者能力。

因此,正统的EMBA 教育和湖畔大学的私人教育模式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EMBA死了?》文章出现之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霍佳震公开说过:“将各种不合规的,或者尚未达到EMBA招生水准的学生招进来,甚至个别院校的EMBA 项目,不以学习为主,而以交友为主,这并不是EMBA应该做的。

”当然,至于商学院EMBA内部组织的校友网络平台,海外游学模块、野外拉练活动等等,只是商学院EMBA教学中的“副产品”,或是“增值服务”,但不能“以次代主”。

“来交大读EMBA一定是来学习的,除了学习没有第二个主题。

”这是上海交通大?W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 (以下简称“交大EMBA”)主任任建标在2014年就交大EMBA课程创新时所谈的话。

这句话道出了商学院EMBA 办学,以及学院和学生关系的正确方向。

在正规的两年制的EMBA教学时间范围内,无论是商学院EMBA的教授(客座教授),以及正在、准备EMBA学习的管理者而言,真正的核心是EMBA课程的内容及其价值。

这是商学院EMBA教育的重中之重。

为此,我们今年走访和沟通了多家国内商学院EMBA,就EMBA课程及其特色创新这一命题,发现了多个特色版本,如紧贴形势的EMBA模式、大学融合型EMBA模式、强化实战型EMBA模式、“三合一”教学型EMBA模式、区域特色型EMBA模式、立足行业型EMBA模式、教育与服务型EMBA模式七个标杆模式。

这七个标杆模式值得分享和探讨。

紧贴形势的EMBA模式清华经管EMBA模式事实上,即使没有“限读令”、“统考制”,EMBA的生源也已经发生改变。

大量具有高度知识、前沿科技、互联网金融等背景的新的创业者、新的管理者,正在取代第一批企业家群体。

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对课程的需求变化已经在发生。

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以下简称“清华经管EMBA”)自2015年以来的生源来看,来自民营企业的生源成为其学生群体的主体,而他们对应用型、实践类课程显示出比以往更高的关注度。

此外,生源结构趋于年轻化,要求授课方式和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

由此,清华经管EMBA分析了两大问题:第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不断涌现的经济和社会热点,使得知识点的迭代加速,以基础知识和经典案例为主的传统课程已不能满足EMBA学生对于热点的追逐和新知识的渴望,这对于EMBA课程内容的更新频度、新课程的开发力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第二,新技术手段的兴起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及课堂讲授的教育形式。

在线教育平台的推广和微信公众号的普及在大幅度降低了高质量知识传递的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传递、知识分享、管理理念传播的指数级增长。

这不仅意味着传统上EMBA教育提供的部分知识可以通过新的技术平台实现空间和时间上的瞬间转移,也同时为面对面授课的教育模式带来革命式颠覆。

为了应对以上挑战,清华经管EMBA不仅持续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了解企业管理需求,合理借鉴世界一流学校办学经验,更结合了清华经管EMBA的办学特色,设计出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

清华经管EMBA推出了“天地人通”全新课程体系,这是一个基于学院与大学融合的平台,这也充分体现了清华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经管学院作为一所大学中的商学院的优势。

清华经管EMBA教育希望带给企业和企业领导者的境界是:知晓“天时”、把握“地利”、创造“人和”、“会通”八方。

2015年,清华经管EMBA推出全新选修课体系:互联网+;创新创业;转型升级;产融格局。

清华经管EMBA不断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整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海外研学”、“探索互动式教学”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的独特教学方式。

结合形势,清华经管EMBA的课程体系不断更新:在“天、地、人、通”课程体系基础上,紧扣时代热点推出“互联网+ ”、“创新创业”、“产业升级”、“产融格局”四大课程方向。

实施包括《大数据与全球互联时代的商业创新》、《国际国内形势与一带一路》、《新企业的孵化与创业投资》、《大数据与全球互联时代的商业创新》《商业模式与资本运作》、《创新与企业成长》、《公司理财》、《企业案例分析》等多门新课程。

与此同时,清华经管EMBA持续跟踪在授课程的教学评估,并与授课教师保持良好沟通,根据生源结构特点,结合当前热点,有针对性地更新和调整课程内容。

如,《金融市场与投资决策》、《企业传播》等课程,经过多轮与授课教师的沟通与课程调整后,学生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学,清华经管EMBA并没有依赖于这个“母品牌”,而是积极与时俱进,通过课程不断创新,满足企业界的管理知识的需求,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这更体现了“清华”的价值。

大学融合型EMBA模式交大EMBA模式和被“限读令”、“统考制”倒逼课程改变的部分商学院EMBA不同,作为老牌的商学院EMBA之一的交大EMBA,早在2014年7月就先知先觉对本学院EMBA进行了历史上第三次课程体系的创新。

就课程体系,在交大EMBA内部,有一个原则和一个使命。

原则是“坚持年年有变化,四年一更新”,使命是“对中国体制内商学院EMBA课程改革起到风向标作用”。

关于2014年至今的课程创新之前,交大EMBA管理层首先关注的是来自企业界的两个痛点:第一,当企业界创新、颠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之后,如何推动企业战略转型与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二,如何在剧烈的变化中做出正确决策,在全新的环境下培养前瞻性视野?为此,交大EMBA管理层提出的思路是,汲取专业而前沿的管理理念、理论、方法,成为优秀企业家的选择,推出更新瞻、更创新的课程体系。

事实上,2014年之前的10多年中,依靠以“三大整合(赢利模式、绩效提升、领导力反思等项目)”为代表的课程模块设置和“交大系”师资力量,交大EMBA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4000多名高级管理人才,目前还在持续中。

而始于2014年的课程创新,交大EMBA更是新增了“创新、金融、互联网”等三个“加”模块,并依托综合型大学的雄厚实力推出“交大探究”模块,将技术、工程、医学与管理学科进行融合创新,为EMBA学生打开深入了解交大其他学院和学科发展的窗口,整合菁英校友资源,实现工商结合和产业对接。

从课程来看,新课程体系增加8门课程,即《商业伦理》、《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与管理》、《心理行为与决策》、《互联网金融》、《金融衍生产品》、《技术驱?拥纳桃瞪?态创新》、《基于大数据的决策管理》。

时值今日,交大EMBA进行增设的这些课程,符合了当今中国企业发展的风向。

以创新、金融、互联网三大“风口”课程为例,创新课程包括品牌创新与管理、创新思维与实践、技术创新与管理、企业家精神、可持续发展、心理行为与决策六个从理论到实务的子科目;金融课程更涉及互联网金融、收购兼并、金融衍生产品三个实战子科目;在互联网课程中,如技术驱动的商业生态创新系列课程、基于移动互联的信息技术管理、基于大数据的决策管理等热点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