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开发区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纲要

江苏省开发区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纲要

江苏省开发区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纲要---------------------------------------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江苏省辖区内各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回顾性评价)编制工作,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的回顾性评价以及新批准且部分区域已经开发的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回顾性评价工作可参照实施。

开发区回顾性评价的工作范围原则上为原环评批复针对的区域,如果实际开发区域已经超过批复范围,则为实际开发范围。

1.2.目的意义通过回顾性评价,了解开发区总体规划、环评报告与环评批复要求的执行情况,掌握开发区的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排查开发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经济建设与项目引进所带来的矛盾,明确缓解及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按照“环保优先”、“不欠旧帐、多还老帐”的原则,通过调整、改进、完善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使开发区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双赢”的目标。

1.3.指导思想和评价原则坚持区域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方针,体现持续改进的理念,促进区域的经济、环境、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使开发区持久地保持良好的生态和投资环境。

坚持“有利于产业升级、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污染集中控制、有利于生态产业链的延伸和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

坚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各类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促进生态型开发区的建设。

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和“不欠旧帐、多还老帐”的原则,对照中央和地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提升要求,通过回顾性评价,推动开发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通过回顾性评价,对照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和批复要点,排查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区域环境制约因素,明确解决方案,从环境保护角度,优化开发区布局,督促开发区配套环保基础设施的实施,指导入区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

1.4.规范性引用文件HJ/T 2.3-19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 2.3-19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3-19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 2.4-199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 19-199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30-200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131-2003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开发区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要点2.1开发区区域总体规划与环评批复执行情况评价2.1.1开发区区域总体规划、环评批复及执行情况逐项阐述开发区区域总体规划要点、区域环评结论和批复要点。

针对原规划要点、环评结论和批复内容,逐项评述开发区区域开发强度、功能布局、土地利用、产业定位及环评结论与环保批复的执行情况等,突出分析区域开发环评阶段所做计划与实际开发之间的差异,明确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在规划、环评及批复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2.1.2开发区区域污染源评价建立入区企业数据库,按已建、在建和拟建三种类别详细调查开发区内的污染源及分布情况;对污染源污染治理设施及达标状况、污染物排放方式和去向进行回顾性评价;结合开发区的产业结构,排查重点污染源和重点特征污染物;对照区域环评提出的总量控制方案,进行开发区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回顾性评价。

2.1.3开发区域环保基础设施评价对照区域环评及批复要求,评述开发区的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和生态建设状况,说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地点、规模、服务范围等,特别列出污水接管率、集中供热率及固废集中处理处置、空间防护隔离带、绿化隔离带等的落实状况。

评述开发区环境管理、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机构和机制的建设状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并优化开发区的污染防治对策与生态建设措施。

2.1.4开发区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评价对照开发区产业定位和环境准入门槛,分析入区企业的相符性,并通过有代表性的典型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及区域内各类污染物的循环综合利用等情况分析评述开发区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水平,提出改进建议2.2开发区区域环境质量回顾性评价在开发区区域污染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现状监测与资料收集等手段,对开发区及其周边相关区域进行环境质量回顾性评价。

监测数据以现状监测为主,监测点位应尽可能包含原区域环评时的测点。

通过历史和现状监测资料的汇总分析,评价开发区开发以来区域环境现状质量、环境功能的变化情况及趋势。

2.3开发区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对照国家与地方环境保护的要求,从区域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角度,提出开发区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制约因素(含趋势分析)。

内容包括执行当前的国家法律法规、开发区域总体规划、开发强度、产业布局及功能定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补充对策措施和调整建议。

2.4开发区回顾性评价结论与建议给出回顾性评价结论,针对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

3.开发区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路线4.开发区回顾性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章节设置4.1.总论4.1.1.任务由来4.1.2.编制依据4.1.3.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4.1.4.评价工作要点(参考各环评技术导则之相关要求)评价工作重点、评价范围、评价因子、评价标准、评价技术路线、环境功能区划等。

4.2.开发区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及生态环境概况4.2.1.区域自然概况区域以及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概况,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情况。

4.2.2.区域社会概况区域以及周围地区的社会环境概况,包括所在地及周围社会经济及发展状况。

4.2.3.区域生态概况区域以及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概况,包括土壤、地下水、植被及陆域生态、水生生态的概况。

4.2.4.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介绍上层及相关规划,说明变化情况。

4.2.5.区内外环境保护敏感目标列表汇总开发区所在区域内外的环境保护敏感目标,说明与区域环评时的变化情况。

4.3.开发区区域总体规划和环评批复执行情况的回顾性评价重点阐述开发区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开发规模、用地规划布局、产业定位、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质量要求等。

结合开发过程的分析,阐述总规或相关规划的调整变更内容。

4.4.开发区污染源回顾性评价4.4.1.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实际开发区域)对开发范围内的工业、生活污染源进行调查。

按已建(验收)、在建和拟建三种类别列出工业污染源排放清单,说明各污染源污染治理设施及其达标状况、污染物排放方式和去向。

结合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与布局,重点排查特征污染物,通过污染源评价(污染源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按评价导则的技术要求执行),排查重点污染源和污染物。

图示主要污染源的分布,建立开发区污染源数据库。

4.4.2.总量控制分析统计开发区的总量控制指标值并对照区域环评提出的总量控制方案,分析总量达标的现状。

4.5.开发区域环保基础设施的回顾性评价对照区域环评要求,评述开发区的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和生态建设状况,图表结合表述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地点、规模、服务范围等。

重点为污水处理厂达标率及污水接管率、热电厂达标率及集中供热率、固废集中存储处置、空间防护隔离带的状况。

评估开发区环境管理、环境风险防范、应急机构和机制的建设状况及其运行的有效性。

阐述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情况。

在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优化开发区的污染防治对策与生态建设措施。

4.6.开发区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评价4.6.1.对照开发区产业定位和环境准入门槛,分析入区企业的产业政策相符性。

4.6.2.分析典型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必要时提出改进建议。

4.6.3.分析开发区企业间存在的产业链关系,为废物资源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提供依据。

4.6.4对照国家生态工业园建设的要求,探讨构建生态型开发区的途经。

4.7.开发区域环境质量回顾性评价4.7.1.历史监测资料的收集充分利用区域环评确定的环境监测计划获取的历史资料(建区以来的资料),收集入区项目环评的监测数据。

4.7.2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按有关评价的技术导则要求,进行各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现状监测布点和监测项目要充分考虑选用当时开发区区域环评时的点位和项目;并结合开发区规划执行状况和污染源评价结果增加必要的点位和项目(主要为特征因子指标)。

现状评价的环境要素应包括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底泥、生态及噪声等。

4.7.3环境质量回顾性评价根据区域环境现状质量的总体水平和变化趋势,以及区域环评中提出的保护目标的环境功能可达程度和存在的差异分析,结合原环评结论,分析区域开发及项目引进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4.8.开发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从区域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角度,强调开发区存在环境问题与制约因素的分析(含发展趋势分析)。

包括以下方面:当前的国家法律法规开发区域总体规划及行政区划开发强度开发区域的产业布局及功能定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质量变化污染控制措施生态建设环境管理要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公众关注问题等方面存在问题。

4.9.存在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案及规划调整建议针对存在问题,从规划调整、生态建设、污染控制、环境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且从投资、工艺、装备及效果等角度,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在时间、空间上定位。

从开发区现状、开发强度、缓解污染的控制措施、建设的指导政策等角度,分析开发区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明确开发区在未来开发过程中的调整建议,以指导开发区健康发展。

4.10开发区管理体系的建设、优化与更新4.10.1环境管理体系分析开发区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运行及效果。

包括:开发区污染源管理与控制、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监控计划及跟踪监测计划、总量控制方案及管理等;4.10.2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在开发区环境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的回顾性分析基础上,评述相应的风险防范的工程措施及存在问题,提出完善要求。

4.10.3入区项目指导政策根据回顾性评价结果,结合国家最新的产业政策、开发区未来发展与产业布局、引进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等要求制定项目的引进方针,明确环境准入条件。

为环境管理部门审批提供科学依据,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4.10.4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定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政策,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生态工业园区的达标建设。

4.11.公众参与按环发[2006]28号文要求,实施公众参与调查。

侧重于关注遗留问题,提出公众关心问题的解决方案。

4.12.回顾性评价的结论与建议结合区域环境保护工作要点,提出明确的结论及支持结论的依据。

评价结论包括规划执行情况、环境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区域开发建设的合理性及环境可行性、存在的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

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提出开发区规划的调整建议。

5.提交成果开发区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最终提交的成果为《开发区回顾性环境影响报告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