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

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

在教学中学会反思(教师培训讲座稿)江苏省溧阳市南门街小学王欣瑾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师素质是当今教师教育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诚然,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种形式和途径的教育。

教师素质的提高,就其途经和方式而言,大致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在影响。

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和提高。

目前许多地方采取的教师全员培训就是属于这种方式。

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

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

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影响,习惯于把所谓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过专题讲座和形式灌输给教师,误以为教师一旦熟记了这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教师的素质就会大提高。

实践证明,教师教育只重视外在影响,忽视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素质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已从原来注重对教师教学理论的和教学技能的训练转向注重对教师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以及教学能力的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总结他们教学的知识、技巧和经验来实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思性教学实践受到了高度重视,并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说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的基本流程怎样,教学反思的基本类型和方法有哪些,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思考。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众多的研究也表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促进其进行有效教学。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着眼于自己教学行为的改进,通过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看到其行为所依据理论的1、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

大量的教师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教师教育,如果忽视教师主体能动作用的自我教育,那么,任何教育的实效将会受到了影响,更难以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

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

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实践内体化为意识的过程。

教师的自我教育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将会促使教师自觉性的教学行为的提高,使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然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

这种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

但是在目前的教师教育中,反思性教学实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人曾对1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你认为职后培训的最好方法是什么”的抽样调查,结果只有24%的教师选择反思性教学实践法,有44%的教师选择专题讲座法,从中说明相当一部分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淡薄。

2、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

而反思性教学恰好被认为是现阶段人们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合理的教学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一教学现象,如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实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得以验证,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教师间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

3、有利于教师由传授型向学者型、研究型转化。

教师一直被当作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同律师、医生等一样的专业。

教师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与教师没有建立自己的专业标准,没有自主权有很大关系。

当代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就体现在他的教学研究和反思上。

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研究成果使用到教学中。

比如: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教授在作一个讲座,他问下面的学员:用一个软软的吸管能不能穿过一个石溜?下午有人说:“可以把软管里插入钢筋,再插进去就可以了。

”教授说:“嗯,可以!但是如果不能用钢筋呢?”于是第二个人说:“我把石溜烤烂,再把吸管插进去。

”教授说:“这个办法也很好,但是如果既不能用钢筋,又不能把石溜烤烂,你还有办法吗?”第三个人说:“我先把石溜砸碎,再把吸管插进去不就可以了?”教授说:“这个办法也比较好,但是如果既不能用钢筋,也不能把石溜烤烂,又不能把石溜砸碎,你们还有办法吗?”大家想一想还想得出其它办法来吗?大家想了一想都摇头说想不出办法来了。

那个教授说:“我是一个教授,我说我有办法,你们相信吗?相信的请举手。

”有70%的人举手,教授又说,我能用这根软管就这样插入石溜,相信的请举手,这一次只有30%的人举手。

于是,教授把手握着吸管的下端,只留下一个尖角在下面,非常轻松地就把吸管插入了石溜中。

反思这个故事,你们觉得大家犯了一个怎么样的错误呢?教授一句非常精辟的话概括了这个反思过程:“你们没有试过,怎么就知道那不行呢?”教授还说:“我在很多地方作讲座举到这个例子,可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能不能让他去试一试。

”这个事例其实正是告诉我们什么都必须亲自去试一试,不要等到别人把答案告诉我们。

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即教师除应具备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较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自己在教学中作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和反思有机地结合,让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行动。

4、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道德感。

道德感的重要方面就是责任感,而责任感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

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能帮助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视谨慎的方式行动,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变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教育行家,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

二、教学反思的基本流程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确定内容。

教学反思的起点是教学问题。

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反思的内容,发展教师的问题意识。

教师通过对实际教学的回忆,提出问题:我是如何收集关于自己教学情况的材料的;我对教与学的看法是什么;我是如何向学生传达教学目的的;我的课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和结构;我利用什么样的计划和决策;课堂内我进行何种教学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我是如何调整语言来适应教与学;我的学生对教学持有什么样的看法;我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与策略;我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交际方法;课堂内,学生获得真正的语言使用机会有多少;为什么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等等。

例如,在好多年前,在学生毕业复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做到圆锤的体积时,总是会把要乘的三分之一漏掉,再三强调也没有用,甚至于在毕业考试中,试卷上考了一个圆柱的体积,竟然有学生也乘上了三分之一。

同时发现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二分之一漏掉不乘的很少。

那么出现这种现象(也就是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于是出现了下一个步骤。

2、观察分析。

反思的内容一旦确定,就要进入观察分析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静的批判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

也即教师围绕要反思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观摩研讨、专访等形式广泛收集和分析有关的教学经验,以批判的目光反观自己的思想行动、态度和情感,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经验教训。

反思漏乘三分之一这种教学现象,有的教师用了“正常”两字来说明,而事实正常吗?我回顾了自己的教学过程,猛然间发现,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通过了自己的探索、剪拼、比较,得出了三角形面积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于是有个公式后面的二分之一;而圆锤的体积在推导过程中,虽然也运用了动手操作的方法,但是只是教师自己在一个圆锤的空容器教具中放满了水,倒入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表明是连续倒了三次正好把圆柱倒满,于是就得出了圆锤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学生当时观察得很仔细,也很感兴趣,但是,毕竟不是自己亲自动手去实践的,所以很容易遗忘,于是就会出现随便添或丢三分之一的现象了。

以上的观察分析,将会为下一阶段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与新策略奠定了基础。

3、重新概括。

通过对比分析,搞清问题存在的原因,批判性地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概念和方法,寻找新思想和新策略,构思新的教学方案。

于是,我在下一次教学圆锤的体积时,让学生自己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怎样求圆锤的体积,学生肯定会遇到困难,他们可能会看书,可能会相互讨论,可能会运用现代化工具,从网上寻求答案,那些都没问题,教师不必阻止,但愿教师可以说:我很欣赏你们不看书,不借助其它工具,通过自己相互间的研究、探索来发现其中的奥秘。

4、实际验证。

通过实际教学。

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假设和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的某些方面是否可以改变,并形成改变的策略,进而在教学实践中检测实施这些策略的效果。

从检测中发现新的问题,再进入新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再说以上的事例,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在自己的实践操作中有所得的话,如果我们的学生自己发现了圆锤和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的话,学生还能忘记那个必乘的三分之一吗?答案应该是“也有可能”,但是如果学生的有意注意比较强的话,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那次探索过程,会回忆起那个三分之一的由来,也就不会忘记这个该乘的三分之一了。

三、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内容1、对教材内容的反思。

教材编排的教学内容、过程以及由此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思想,对教学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

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对教材也应该有所反思。

比如在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的教学,教材基本上按照“概念----例子----辨误----练习”的模式,来安排语法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而“练习”的内容也不外乎是识别和改正错误。

这种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概念)开始,以获取知识(辨识)结束,反映了教材编写者以知识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框架的编排思想,而没有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有用的原则要求。

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了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重脱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实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