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兵车行

兵车行

兵车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后人称他为“诗圣”,并不是单指他的诗写得好,而是指他的诗秉承了圣人之道。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仁”字,孟子又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主张。

孟子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把“民”放在首位,是一种民本主义的理想。

杜甫作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对于唐王朝发动的对外战争,没有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歌功颂德,而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为民请命”,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本主义思想。

:尊崇孔孟之道的诗人很多,为什么单单他被称为“诗圣”呢?:首先当然是因为他的影响最大,是诗坛的领袖人物;其次嘛,他的一生都坚守孔孟之道,虽九死而犹不悔。

不像其他诗人,一遇到挫折就消极避世,弃儒从道了。

李白就是个典型,大家看看李白的经历,就知道了。

李白被后人称作什么?“诗仙”,李白自称“谪仙人”。

:那是他的风格,豪放飘逸。

但这种风格的形成又与他的思想有关,李白的思想很杂,不像杜甫那么单纯。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痛苦的”,而“诗圣”杜甫无疑是一千多年前最伟大而痛苦的灵魂。

当个人的理想支离破碎,生活颠沛流离之时,诗人把忧虑的目光投注到民生的疾苦、社会的衰落、国家的动荡。

他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人民的苦难,因此,自唐以来,杜甫的诗被公认为“诗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兵车行》就是诗人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作品。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

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

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

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

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

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

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

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

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

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

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

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

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

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4、创作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三、把握诗歌内容.让我们首先通过诵读来领略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和抒发的感情吧(范读)同学们从我朗读的语速、语调中捕捉到诗人灌注诗中的感情基调了吗?(生:一种悲凉、绝望和无奈。

)师:好,诗人对百姓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那还有别的感情吗?(生:还有一种对统治者的愤怒、怨恨之情。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把握了全篇的感情基调,有怨恨也有愤怒,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怨愤之情。

那么,这种“怨愤”之情是怎样贯穿全诗的呢?请大家齐读第一段,看看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齐读第一节)师:大家读得很整齐,基本节奏都把握了。

那么这一节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一幅送别图)师:感觉怎么样呢?(生:悲惨凄凉)师:好,诗人一开篇首先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催人泪下的“惨别图”。

在这一个场面描写中,你认为哪些字需要重读呢?也就是哪些字表现力最强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剑各在腰,”这不是出征的威武之师,而是无可奈何的悲怨之行。

本马行人虽然众多,但叠用两个批声之词,“辚辚”、“萧萧”渲染出一种悲凉之意。

)(生:我认为“耶娘妻子走相送”的“走”字应该重读,“走”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可以很形象地展现出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会成永别的复杂心情。

)师:很好,体会细腻。

“走”字表现了爹娘妻儿奔走相送,依依不舍的情景,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朝廷征召的紧急。

生:我认为“尘埃不见咸阳桥”的“不见”应该重读,因为它写出了那种尘埃漫天,几乎遮蔽咸阳桥的情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当时被征发的人之多,还有送行的人之多。

)师:好,由“不见”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生:还有“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干”字,“干”是“冲”的意思,表现了百姓们哭声之大、之凄惨。

)师:由这个“干”字我们似乎能看到送别时那种呼天抢地、痛断肝肠的场景。

同学们的体会都很不错。

杜甫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那我们就来有感情地再读一遍,注意该重读的字一定要重读。

(学生齐读)。

师:比第一遍读得更好了。

诗人开篇就给我们生动地描述了一幅惨别图,把感情寓于记叙之中。

那么,这种场面描写在诗歌的结尾也有,请大家找找是哪几句。

(生:“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师:这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哪位同学能根据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大家要尽量地展开想象。

(生:地点在青海的古战场,天气阴沉,还下着蒙蒙的细雨,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白骨累累,还不时地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师:说得非常好,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恐怖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那我们一样为这幅图画取一个名字,什么图画呢?(生:白骨图。

)(生:冤鬼图。

)师:都不错。

不过既然是“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着重突出了哭声,我们不如改为“鬼哭图”。

诗歌从开头的“惨别图”到结尾的“鬼哭图”,我们听到了一个相同的声音:哭声!开头的人哭,响彻云霄,结尾的鬼哭,哀怨凄厉。

那么造成这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诗歌第二段找出三个字和一句话来进行概括。

(生:造成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点行频”,关键字”频”写出战争之多,朝廷频繁地征召百姓们去边疆打仗。

这和第一小节征兵图,惨别图形成吻合.“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频繁的战事发生在“边庭”,不是保卫疆土,而是为了“开边”,即用武力扩张疆土。

这种扩张的战争,虽然伤亡惨重——“流血成海水”,但君王开边之意犹“未已”,仗还继续打下去。

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

)师:正是统治者的穷兵黩武,不断征召百姓去边疆服役,导致百姓们家破人亡。

那么我们来一起朗读诗歌的主体部分,由老师领读第一句,男生读“或从十五北防河”到“武皇开边意未已”,女生读“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到“被驱不异犬与鸡”,再齐读“长者虽有问”到“生男埋没随百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