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高三(上)1月月考物理试题

2021届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高三(上)1月月考物理试题

2021届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高三(上)1月月考物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叙述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安培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定量得出了电能和热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B .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C .卡文迪许用扭称实验测出万有引力恒量,由此称他为第一个“测出地球质量”的人D .库仑发现了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安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 2.若在某行星和地球上相对于各自的水平地面附近相同的高度处、以相同的速率平抛一物体, 它们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之比为2,已知该行星质量约为地球的 7 倍,地球的半径为R 。

由此可知,该行星的半径约为( )A .12RB .72RC .2RD .2R 3.一带正电的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从A 点经B 、C 点运动到D 点,其v t 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点的电场强度一定小于B 点的电场强度B .粒子在A 点的电势能一定大于在B 点的电势能C .CD 间各点电场强度和电势都为零D .AB 两点间的电势差大于CB 两点间的电势差4.如图所示,虚线 a 、b 、c 是电场中的一簇等势线(相邻等势面之 间的电势差相等),实线为一 α粒子(重力不计)仅在电场力作用 下通过该区域时的运动轨迹,P 、Q 是这条轨迹上的两点,据此可知( )A.a、b、c 三个等势面中,a 的电势最高B.电子在P 点具有的电势能比在Q 点具有的电势能小C.β粒子在P 点的加速度比Q 点的加速度大D.带电质点一定是从P 点向Q 点运动5.如图所示,一物体m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作用下,由静止从底端沿光滑的斜面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时间t力F做功为60J,此后撤出力F,物体又经过时间t回到出发点,若以地面为零势能面,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体回到出发点的动能为60JB.恒力F=2mg sinθC.撤出力F时,物体的重力势能是45JD.动能与势能相等的时刻一定出现在撤去力F之后二、多选题6.如图甲所示,轻质弹簧竖直放置,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从轻弹簧上方且离地高度为h1的A点由静止释放,小物块下落过程中的动能E k随离地高度h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h2~h1段图线为直线。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A.当小物块离地高度为h2时,小物块的加速度为gB.当小物块离地高度为h3时,小物块的动能最大,此时弹簧恰好处于原长状态C.小物块从离地高度为h2处下落到离地高度为h3处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加了m g(h2-h3)D.小物块从离地高度为h1处下落到离地高度为h4处的过程中,其减少的重力势能恰好等于弹簧增加的弹性势能7.如图所示,空间分布着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E,现在电场区域内某点O处放置一负点电荷Q,并在以O点为球心的球面上选取a、b、c、d四点,其中ac连线为球的水平大圆直径,bd连线与电场方向平行.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d两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电势相等B.a、c两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电势相等C.若从a点抛出一带正电小球,小球可能沿a、c所在圆周作匀速圆周运动D.若从a点抛出一带负电小球,小球可能沿b、d所在圆周作匀速圆周运动8.如图所示,滑块2套在光滑的竖直杆上并通过细绳绕过光滑定滑轮连接物块1,物块1又与一轻质弹簧连接在一起,轻质弹簧另一端固定在地面上。

开始时用手托住滑块2,使绳子刚好伸直处于水平位置但无张力,此时弹簧的压缩量为d。

现将滑块2从A 处由静止释放,经过B处的速度最大,到达C处的速度为零,此时物块1还没有到达滑轮位置。

已知滑轮与杆的水平距离为3d,AC间距离为4d,不计滑轮质量、大小及摩擦。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滑块2下滑过程中,加速度一直减小B.滑块2经过B处时的加速度等于零C.物块1和滑块2的质量之比为3:2D.若滑块2质量增加一倍,其它条件不变,仍让滑块2由A处从静止滑到C处,滑块2到达C处时,物块1和滑块2的速度之比为4:59.一列周期为0.8 s的简谐波在均匀介质中沿x轴传播,该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A、B、C是介质中的三个质点,平衡位置分别位于2 m、3 m、6 m 处.此时B质点的速度方向为-y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10 m/sB.A质点比B质点晚振动0.1 sC.B质点此时的位移为1 cmD.由图示时刻经0.2 s,B质点的运动路程为2 cmE.该列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宽度为d=4 m的障碍物时不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三、实验题10.下图是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若木板水平放置,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木板上(尚未到达滑轮处),该小组同学利用匀减速直线运动规律测木板动摩擦因数。

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下所示,相邻计数点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

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①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②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_______m/s2,若用ag来计算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g取10 m/s2),则计算结果μ=_______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1.为测定待测电阻R x的阻值(阻值约为200Ω),实验室提供如下器材:A.电池组E:电动势3V,内阻不计;B.电流表A1:量程0~15mA,内阻约为100ΩC.电流表A2:量程0~300μA,内阻为1000ΩD.滑动变阻器R1:阻值范围0~20Ω,额定电流2AE.定值电阻R2:阻值为9000Ω,额定电流10mAF.定值电阻R3:阻值为200Ω,额定电流0.1AG.电键S、导线若干要求实验中尽可能准确地测量R x的阻值,请回答下面问题:(1)正确选取器材,在图方框中画出测量R x阻值的电路图,并在图中标明所选器材的符号__。

(2)调节滑动变阻器R1,两表的示数如上图所示,可读出电流表A1的示数是_______mA,电流表A2的示数是_________μA,测得待测电阻R x 的阻值是________。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3)采用此实验得出的测量值_______真实值。

(选填“>”、“<”、“=”)四、解答题12.如图所示,半径R=0.4 m的光滑圆弧轨道BC固定在竖直平面内,轨道的上端点B 和圆心O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30°,下端点C为轨道的最低点且与粗糙水平面相切,一根轻质弹簧的右端固定在竖直挡板上.质量m=0.1 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从空中A点以v0=2 m/s的速度被水平抛出,恰好从B点沿轨道切线方向进入轨道,经过C点后沿水平面向右运动至D点时,弹簧被压缩至最短,C、D两点间的水平距离L =1.2 m,小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g取10 m/s2.求:(1)小物块经过圆弧轨道上B点时速度v B的大小;(2)小物块经过圆弧轨道上C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3)弹簧的弹性势能的最大值E pm.13.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质量分别为0.5kg和1kg的A、B两个小物块,用一根细线相连,A、B之间有一被压缩的微型弹簧,A、B与弹簧组成的系统可视为质点。

某时刻,将A、B从P点由静止释放,运动至Q点时,细线突然断裂,压缩的微型弹簧使A、B瞬间分离,从分离时开始计时,A、B短时间内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取g=10m/s²。

求:(1)A、B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细绳未断裂前微型弹簧储存的弹性势能;(3)A、B再次相遇前的最远距离。

14.由两种不同透明介质制成的直角三棱镜甲和乙,并排放在一起刚好构成一截面为正n=,一细光束由AB边的中点O斜射入棱镜甲,已三角形的棱镜,甲的折射率为1 1.5i=,经折射后该光束刚好在棱镜乙的知入射光线在AB边的入射角的正弦值为sin0.75AC边发生全反射,最后从BC边射出,已知真空中的光速为8=,AB边的长c⨯310m/s l=,求该细光束在棱镜中的传播时间。

度为6cm参考答案1.C【详解】A .焦耳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定量得出了电能和热能之间的转换关系,故A 错误;B .伽利略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故B 错误;C .卡文迪许用扭称实验测出万有引力恒量,由此称他为第一个“测出地球质量”的人,故C 正确;D .库仑发现了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故D 错误。

故选C 。

2.C【详解】对于任一行星,设其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

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得212h gt =则水平射程0x v t v ==可得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227 4g x g x ==行地地行 根据2Mm Gmg R = 得 2GM g R =可得22 g M R g M R =⋅行行地地地行解得行星的半径2R R R R ===行 故选C 。

3.B【详解】 A .由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可看出,带正电的粒子的加速度在A 点时较大,有牛顿第二定律得知在A 点的电场力大,故A 点的电场强度一定大于B 点的电场强度,故A 错误; B .从A 到B ,速度增大,故电场力做正功,可知电势能减小,即粒子在A 点的电势能一定大于在B 点的电势能,故B 正确;C .CD 间各点电荷的加速度为零,故不受电场力,故电场强度为零,电场强度为零说明各点之间的电势差为零,但电势不一定为零,故C 错误。

D .A 、C 两点的速度相等,故粒子的动能相同,因此从A 到B 和从B 到C 电场力做功的绝对值相同,AB 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CB 两点间的电势差,故D 错误。

故选B 。

4.C【详解】A 、电荷所受电场力指向轨迹内侧,由于α粒子带正电,电场线垂直等势线指向左上方,沿电场线电势降低,故a 等势线的电势最低,c 等势线的电势最高,故选项A 错误;B 、由于a 等势线的电势最低,c 等势线的电势最高,而电子带负电,负电荷在电势高处的电势能小,所以电子在P 点具有的电势能比在Q 点具有的电势能大,故选项B 错误;C 、等势线密的地方电场线密场强大,故P 点位置电场强度大,β粒子在P 点位置受到的电场力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β粒子在P 点的加速度比Q 点的加速度大,故选项C 正确;D 、由图只能判断出粒子受力的方向,不能判断出粒子运动的方向,故选项D 错误. 5.B【详解】A .对于整个过程,由动能定理得:60J k F E W ==所以物体回到出发点的动能为60J ,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B .取沿斜面向上方向为正方向,撤去F 时物体速度大小为v ,回到出发点时速度大小为v ',撤去F 前,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撤去后做匀减速运动,两个过程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有22v v v t t -'=- 则得2v v '=根据动量定理得:匀加速运动过程,有sin Ft mg t mv θ-=匀减速运动过程,有sin mg t mv mv θ-=-'-解得43F mgsin θ=故B 错误,符合题意;C .由上知,物体回到出发点时的动能 2160J 2k E mv '='= 刚撤去F 时 '22111()15J 2224k k v E mv m E ==== 对于匀加速运动,由动能定理得 F k W mgh E -=则得60J-15J=45J F k mgh W E =-=即撤出力F 时,物体的重力势能是45J ,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D .由上看出,撤去F 前,由动量定理得sin t F mg t mv θ-=()解得1sin 3t v g t θ=t 时刻动能为()222211sin 218Kt t E mv mg t θ== 重力势能 ()2221sin sin θ26P v E mg t mg t θ=⋅= 可见,动能总小于重力势能,而撤去F 后,在下滑过程中,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到零,所以动能与重力势能会相等,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