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羲之生平简历

王羲之生平简历

王羲之生平简历
“唐诗,晋字,汉文章。

”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
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末年(约公元307年)出生于琅琊(今山东临沂)。

东晋太和年间(约公元365年)卒于会稽(今绍兴)。


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
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

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
一时。

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

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
衷于佛、道、音乐书画。

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
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
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最初的汉字,是图象性很强的大篆(甲骨、金文、籀文)和小篆。

后来逐步被简化、抽象,成为隶书。

隶书体的出现标志着汉字正式
由具象的“图画”,转变成抽象的符号。

到秦汉时期,隶书达到发
展的高峰,成为一种官方的书体。

此后隶书写法的程式化日益严重,过分的波折,“蚕头燕尾”,不仅千篇一律,而且浪费时间。

到魏
晋时期,战乱频仍,军令纷飞,隶书已经不合时宜了。

于是流行于
民间、在隶书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了写法的楷书体,就逐渐为统治阶
级所认可,开始出现于正式场合。

而作为楷书附属书体的行书,也
随之开始萌芽。

另一种书体--草书,则起源很早。

从大小篆开始,就有所谓的“篆草”。

隶书出现以后,出现了对应的草写法--“章草”。

书法
史上第一位“草圣”--汉代的张芝,就是以章草出名。

到了魏晋时代,章草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索(靖)、卫(凯、瓘、恒)、皇(象)、陆(机)等一批章草名家。

尽管魏晋时期各种书体均已齐备,但是各种书体又都还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楷书经过钟繇的变革,虽然大致成型,但是从《宣示表》等楷书作品中,可以看出钟书结体扁方,捺脚波磔,尚保留有浓重
的隶书笔意。

章草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在隶书即将让位于楷书的情
况下,也要求章草向对应于楷书写法的“今草”发展。

行书,则刚
刚萌芽,写法远未成熟,地位也不足以和篆隶楷草并列。

王羲之大约六七岁开始学书,在表姑卫夫人的指导下学习钟繇的楷书。

后来博涉群家,于楷书之外,广泛临习索、卫章草,上追张芝,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从唐人摹写他的《姨母帖》,大致可以看
出他早期书法用笔凝重,结体扁方,继承了魏晋以前那种朴质的美感。

由于老庄玄风的影响,加上晋代仕族优裕的生活条件,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已经逐步从古朴转向妩媚。

“古质而今妍”,王羲之也
越来越不满意于当时书法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在他中晚年
的时候,开始尝试变革书风。

王羲之首先从变革真(楷)书入手。

为了摆脱魏晋以来真书的“古质”,在结字、点划、书态等各方面加以变革,使楷书结体趋
向匀称俊俏,点划细微之处蕴蓄变化,挺拔多姿。

开创今草,则是
删除了章草中带有隶书笔意的波磔,加强了用笔的使转,使得转折
处笔势连绵,流畅而富有韵致。

而笔法的流畅化又使得他的行书比
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

因为行书与楷书相比,比较随意,不要求笔
画平正严谨,而是强调变化,要求字里行间变化多姿。

这个特点,
决定了前人谨严滞重的笔法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行书。

而王羲之,
则用他婉转灵动的笔法,写出了俊逸、妍美而又雄健的行书,从此
确立了行书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王羲之书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

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


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

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
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

王羲之也不例外。

并且他把
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

他运
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
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

由于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于是能自然流露于笔端。

《兰亭序》写在江南三月
天朗气清之际,点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

《乐毅论》讲名将乐毅受谗遭忌之事,间接反映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孙过庭
说其点画“怫郁”。

《丧乱帖》,则又“号慕摧绝”,几至不能落笔……。

中国书法发展至此,终于真正成为一门“达其性情,形其
哀乐”的艺术。

王羲之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尤其是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他所开创的流美俊逸的书风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

唐宋元明诸家,
很少听说没有临习过王羲之的。

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北派强雄粗犷
的风格重新为人们所重视,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