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人生哲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什么是大学生人生哲学呢?它的论文要怎么写?大学生人生哲学思想发端于每个人的生存和生活当中展开的困境,通过对自然的生与死和社会的命与礼、还有自我的情与欲的人生困境观察、体验和分析,以自然为基础提出超脱的方法,来追求精神上的超脱。
这种思想对改变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困惑有着积极的意义,使他们能够更容易摆脱人生困境。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大学生人生哲学论文范例欣赏。
第1篇:庄子人生哲学融入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一、概念解读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等,其表现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对人们的生活起指引作用。
生命教育,就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1.生命教育意识上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弱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体现。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著作《历史研究》中曾这样写道:“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
”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价值。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加之教育体制的“泛功利化”,传统文化正在不断被消解,表现在生命教育理念上,即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1)多元文化的冲击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增大了人们适应社会的难度。
我们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在不断引进来。
面对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当代大学生,很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所误导,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外国媒体和舆论大肆渲染的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至上,正不断消解着我国一贯主张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腐蚀着青年一代。
传统文化被弱化,生命意识在淡化。
(2)教育体制的“泛功利化”工业革命在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看到了科技理性的无穷威力。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我国一度非常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对科技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个标杆指引着中国前进,引领着这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
在学校教育中,为了与国际化接轨,理工科优于文科,甚至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一度与语文相媲美。
尤其在进入大学后,随着学科的专业化和系统化,部分学生为了日后更好地就业,专攻专业技术知识,而对国学的研究则几乎处于搁置状态。
对科技理性的过分推崇导致人文教育的缺失,人们的精神日益空虚,整个社会和人的发展都被“单向度化”。
2.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中传统文化的缺失生命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杰·唐纳·华特士在美国加州创办的第一所生命教育学校——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
旨在关注青少年反吸毒、预防艾滋病、自杀等暴力行为。
目前西方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已相当成熟,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尚不健全,生命教育课通常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心理辅导课的形式开展,生命教育内容过分注重说理教育和表达政治教化功能,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陶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庄子人生哲学融入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其中以儒、道、释三家思想最为突出。
庄子,作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研究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1.进一步丰富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生命教育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晚。
最初对生命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西方哲学中的生命教育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开始着眼于对来自中国本土文化的中国传统生命教育思想的研究。
研究庄子人生哲学中的生命智慧,有利于进一步丰富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增强我国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庄子》全书十万余言,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蕴含着较为系统完整的生命观。
将庄子人生哲学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四、庄子人生哲学融入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可行性本文拟从庄子人生哲学的生命观、处世观和人生观三个角度来谈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伟大生命智慧。
1.庄子的人生观:重生、顺生《庄子·知北游》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深知人生短暂,教导人们要珍惜生命,体现了庄子重生的思想。
《庄子·大宗师》曰:“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意思就是说生命的出生和死亡都是由命决定的,就像白天与黑夜的往复变化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体现了庄子顺生的思想。
人生路上难免荆棘丛生,磕磕绊绊,庄子淡然对待生死的态度,对于当代大学生勇于直面生死与挫折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生老病死乃自然常态,挫折亦不可避免,唯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跨过人生的每一个坎,迎来春天。
2.庄子的处世观:游世名利观:庄子深谙生命之短暂,所以他以清静无为的游世态度,劝导人们“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
”(《庄子·秋水篇》)。
意即人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自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
众所周知,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人们很容易为名利所扰而丧失本真,对于即将走进社会的大学生亦如此,庄子人生哲学所倡导的名利观对当今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义利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人生在世,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初心是什么,切忌执着于现实的功利,为名利所累。
如若一味地争名夺利,必会违背自然的道德,走向事物的反面。
智慧观:在对待知识方面,庄子强调要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认为人只有自己储存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去指导帮助别人。
这一思想在《庄子·逍遥游》中也有体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就是说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当今社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在校大学生表现出一种焦虑、急躁的状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殊不知“梅花香自苦寒来”,纵使外部环境如何恶劣,只有内心保持一颗虚豁空达的本心,不断充实提高自身才是硬道理。
人际观:近年来高校频发的大学生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去对待生命。
当今大学生处在一个复杂的人际交往圈,他们不仅要处理好与家长、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还要学会处理好社会人际关系。
《庄子·山木》篇有一句经典名言广为传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庄子·大宗师》也提倡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的莫逆之交。
原文这样讲:“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当代大学生在遇到人际交往困扰时,一定要产生积极的心理干预,寻求同学、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切莫走极端,让青春之花就此枯萎。
3.庄子的养身观:体悟生命之道《庄子·刻意》载:“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认为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是天地的本质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则是告诫人要知足。
而螳臂当车的典故则是劝诫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前一定要正确审视自己的能力,只有在知我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自我特长。
当代大学生在追求自我全面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先正确审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定位,这样才能在突出自我特长的同时获得其他方面的良好发展。
庄子人生哲学中所倡导的重生、顺生,体悟生命之道以及游世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养成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五、结语庄子人生哲学博大精深,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并与当今生命科学与死亡学等学科的发展相契合,必将成为中国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和精神财富。
作者:马杨林第2篇:论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西方传统哲学家常把人看成理性的动物,而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意志是一种求生存的欲望冲动,意志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
无法满足的欲求是痛苦的,所以世界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生活是一件悲惨的事情,我将用一生来思考它”。
叔本华是一位用悲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的哲学家。
1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思想背景19世纪的欧洲是理性主义的王国,而主张非理性主义的叔本华哲学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排斥与质疑。
但这仿佛在叔本华的意料之中。
他说:“人生过得很快而了解得慢,因此,我不会活着看到我的声誉。
我们常听说‘学术共和国’,但还不曾听说过‘天才共和国’”。
我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叔本华原本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但是1805年其父亲去世,叔本华与母亲的关系也一直不睦,之后与黑格尔同台竞技的时候受到了无比冷漠的待遇。
所有这些悲痛的经历更促使叔本华进行更深入的哲学反思和探究。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总体的思路就是人受意志奴役,人的欲望无穷无尽,永远没有知足的时候,而人的一生无论欲求什么,到头来都是虚空。
人不停的重复和上演着上一代人的悲剧,人生就是无限的悲剧循环,所以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一场苦难。
根据叔本华的痛苦人生观,痛苦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无论任何阶级,无论任何种族。
人的命运就是困乏、痛苦、哀怨、折磨和死亡。
2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人的一生是欲望的一生。
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而意志又是与理性不符的。
人的一生有无穷无尽的欲望,欲望没有终点,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不满足的一生,而实现欲望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无尽的坎坷与磨难而这些荆棘又给人的心灵带来创伤。
快乐只不过是一时的假象,而痛苦才是对人一生的诠释。
而叔本华又进一步提出,人之所以有无穷无尽的欲求,是因为人类有无尽的需要,所以人的一生也是欠缺的一生,所以说人生是痛苦的。
有人对叔本华的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人的欲求是可以得到满足的。
叔本华说:“人因为他易于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
”即使欲望可以得到满足,那人生也是痛苦的,就像现在蔓延的虚无主义一样,充斥着无聊和空虚,这是一种更加深刻的痛苦。
虽然叔本华本人并没有直接指我的哲学就是悲观主义哲学,但是就像尼采说的那样,叔本华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痛苦和悲伤。
叔本华说人出生的时候就在哭泣,这就好像在宣布人的一生都是痛苦的。
人生而有罪,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没有生活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