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文体阅读(1)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叙事类文章阅读。
(30分)陌生人的红苹果一个微寒的夜晚,我搭上了从广州开往长沙的列车。
我躺在铺位上看杂志,忽然听到了一声温柔的(a)“小姑娘!”于是我侧过脸,看见对面铺位上一位陌生妇女扬着手里的一个红苹果,对我说:“喜欢吃这个吗?”我笑笑,摇摇头。
那妇女硬是把苹果塞到我枕边,我只好有礼貌地(b)。
夜深人静,我拿起那个红苹果仔细地看,那是一个很精致、很光滑的苹果,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她不认识我,凭什么送我苹果呢?我开始警惕起来,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吃了一口“陌生人”送的苹果,结果中毒了……我把苹果放下,准备天亮后物归原主。
第二天一觉醒来,发觉对面的铺位已经空了,苹果仍在我枕边,下面还压着一张纸条:“小姑娘,早上好!我知道你怀疑我的好意,不敢吃。
女孩子出门在外多长一个心眼是好的,不怪你。
苹果是我到广州开会时一位朋友送给我女儿的,可我女儿正在北京读大学。
昨天一见你,便觉得你很像我女儿,一样留着长头发,一样长着大眼睛,一样穿着牛仔裤,一样喜欢躺着看书,于是我猜你也和我女儿一样,喜欢吃苹果……”我很内疚,她能把我想象得如同她的女儿一样可爱,而我却没有把她想象得像母亲一样可信。
苹果送到嘴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苹果……1.根据文意,在文中a、b两处应填入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8分)2.文中画“——”的句子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理是______________。
(6分)3.文中的陌生妇女为什么要把红苹果送给“我”?(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在外面遇到有人给你吃的,你会怎么做?为什么?(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人类文章阅读。
(35分)齐白石临摹学生的画那年,齐白石在当时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当老师,指导学生们画画。
有一次,他的学生谢时尼在课堂上画了一幅《梅鸡图》。
图画上一枝梅花艳丽俊秀,梅花下的公鸡画得非常生动、别致,特别是公鸡那弯弯的尾巴显得十分活泼可爱。
齐白石瞧着这幅画,欣赏了很长时间,然后笑着对谢时尼说:“你画的这幅画太有味道了,能借我回去临摹一张吗?”谢时尼听了齐白石的话,起初还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
可是,他一看到老师那副认真恳切的神情,知道老师没有跟他开玩笑,就把《梅鸡图》交给了齐白石。
一周后,齐白石又来上课了。
他讲完课后便拿出自己临摹的画对谢时尼说:“你看我临摹得好不好?”谢时尼被老师的这种虚心认真的精神感动了。
多年以后,每当谢时尼想起这件事时,都会感到老师的这种虚心认真的学习精神值得他学习一辈子。
1.文中“临摹”一词中“临”的意思是()(9分)A.临近;临到B.靠近;对着C.来到;到达D.照着字画模仿2.“这幅画太有味道了”中“味道”的意思是()(9分) A.酸、甜、苦、辣等味B.香臭等气味C.趣味;情趣D.意味3.起初谢时尼以为齐白石在跟他开玩笑,原因是()(9分) A.他觉得齐白石是大画家,不可能临摹学生的画。
B.齐白石说话时的神情不够严肃。
C.齐白石经常跟学生开玩笑。
D.他觉得自己的画不够好。
4.在文中用“——”画出具体描写《梅鸡图》的语句。
(8分)三、写景类文章阅读。
(35分)海滨仲夏夜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加壮观。
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
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的天空,呈现出一片肃穆。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
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深,苍穹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城市各处的灯火也相继亮了起来。
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有删改)1.短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显得形象生动。
请你用“——”画出一处比喻句。
(5分)2.这三段文字描绘了三幅生动的画面,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幅画面的内容。
(15分)第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三段文字的写作顺序是()(5分)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4.作者抓住了哪几种景物来描写夏夜?(10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文体阅读(1)一、1.呼唤道谢2.小心谨慎、警惕3.因为“我”像她的女儿。
4.略。
二、1.D 2.C 3.A4.图画上一枝梅花艳丽俊秀,梅花下的公鸡画得非常生动、别致,特别是公鸡那弯弯的尾巴显得十分活泼可爱。
三、1.示例: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2.描绘出了晚霞壮观的景象。
描绘出了夜幕降临时的景象。
描绘出了夜深时城市的景象。
3.A4.霞光、大海、启明星、城市灯火等。
18 文体阅读(2)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四、寓言类文章阅读。
(40分)渔王的儿子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
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
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慵庸)。
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wēng wèng)。
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zhāo cháo)汐,(辨辩)鱼汛……凡是我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有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是的。
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失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1.用“——”在文中括号内画出正确的汉字或读音。
(8分)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6分)苦闷——()倾尽所有——()技艺——()3.给文中的“”里加上标点符号。
(5分)4.照样子,写词语。
(12分)诉说(两个字意思相近):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辛辛苦苦(AABB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5.渔王教儿子们捕鱼是如何仔细,如何有耐心的?请在文中用“——”画出来。
(4分)6.读完本文,你认为渔王的失误是什么?(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说明类文章阅读。
(27分)小蜜蜂我是一只小蜜蜂。
我们蜜蜂是过群体生活的。
在一个蜂群中有三种蜂:一只蜂王、少数雄蜂和几千到几万只工蜂。
我的母亲就是蜂王,它的身体最大,几乎丧失了飞行能力。
这没有关系,它有千千万万个孩子,我们可以供养它,也算尽了孝道吧!在我的家族中,只有蜂王可以产卵,它一昼夜能生下2万到15万个卵。
蜂王的寿命大约是3~5年,在我们家族中它可以算是长寿的了。
雄蜂和我们大不相同,它“人高马大”,身体粗壮,翅也长。
它的责任就是和蜂王交尾,交尾之后,它也就一命呜呼了。
要说家族中数量最多、责任最大的还是我们工蜂。
我们是蜂群的主要成员,工作也最繁重:采集花粉、花蜜,酿制我们的“口粮”,饲喂我们的母亲,修建我们的房子,保护我们的家园,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别看这样,我们的身体是非常弱小的,我们的寿命也只有6个月,就像天空的流星一样一闪即逝,仅有一点儿时间去闪耀自己的光辉。
(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6分)(1)一命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丧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分)3.在一个蜂群中有哪几种蜂?它们各自的分工是什么?(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你吃到香甜的蜂蜜时,你想对勤劳的蜜蜂说些什么呢?你又会想起哪两句赞美蜜蜂的诗句呢?(10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古诗阅读。
(33分)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解释下列重点字。
(8分)依:________________尽:________________穷:________________ 更: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诗人所______,短短十个字,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后两句是诗人所______,要想看到更远处,就得登上更高一层楼。
(4分)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常被人用来鼓励别人积极向上、不断努力。
请你写出两句劝告人们上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