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电子钟逻辑电路设计

数字电子钟逻辑电路设计

数字电子钟逻辑电路设计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2级通信31班 xxx 201211xxxx
指导教师 xxxx 教师
摘要本文提供了数字电子钟逻辑电路的设计思路,主要应用74LS160芯片的清零、、置数和进位端的进位输出等作用来实现数字钟的设置和运行。

原理是用十进制和的加法计数器实现时钟的计时功能等。

关键词74LS160芯片;二十四进制;六十进制;
1. 设计任务及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1 实验设计的任务:
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一台能显示时、分、秒的数字电子钟。

1.2 主要技术指标:
时间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显示时,分,秒;有校时功能,可以分别对时、分、秒进行单独校时,使其校正到标准时间;计时过程具有报时功能,当时间到达整点时进行蜂鸣报时(我们使用的是流水灯).
1.3 实验要求:
1.由555定时器产生1Hz的标准秒信号。

2.秒、分为00~59 六十进制计数器。

3.时为00~23 二十四进制计数器。

4.可以手动校正:能分别进行秒、分、时的校正。

只要将开关置于手动位置,可分别对秒、分、时进行手动脉冲输入调整或连续脉冲输入的校正。

2.工作原理和基本组成
数字电子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石英晶体振荡器和分频器组成的秒脉冲发生器;校时电路;六十进制秒、分计数器及二十四进制计时计数器,以及秒、分、时的译
码显示部分等。

“秒计数器”采用2片74LS160十进制芯片、1片74LS04非门芯片和1片74LS00与非门芯片组成60进制计数器,每累计60秒,发出一个“秒脉冲”信号。

“分计时器”与秒计时器相同,用2片74LS160十进制芯片、1片74LS04非门芯片和1片74LS00与非门芯片组成60进制计数器,每累计60分,发出一个“时脉冲”信号。

从分计数器输出的该信号将被送到“时计数器”。

“时计数器”采用24进制计时器,也是由2片74LS160和1片74LS00芯片以及1片74LS04芯片采用清零法连接而成。

译码显示电路部分将“时”、“分”、“秒”、计数器的输出状态送到七段显示译码器译码,通过七段LED译码管显示出来的。

图2 74LS160管脚功能
图3 74LS160引脚图
3, 电路总体说明
图4 总电路图
时间计数单位有时计数,分计数和秒计数等几个部分。

时计数单位一般为24进制计数器计数,其输出为两位8421BCD码形式;分计数和秒计数单位为60进制计数器,其输出也为8421BCD码。

3.1 秒位的设置
秒个位计数单位为10进制计数器,无需进制转换,只需将co进位输出与下一片74LS160的CP1通过非门相连接。

CP0(上跳动沿有效)与1HZ秒输入信号相连,使能端都接高电平。

秒十位计数单元为6进制计数器,需要进制转换。

将十进制计数器转换为6进制器的电路连接,其中Q1和Q3接到与非门的输入端,输出端接第二片芯片的置数端(LD低电平有效)。

同时将置数端的信号接到第三片芯片的CP上。

3.2 分位的设置
与秒位相同都为六十进制的计数器,所以连接方式与秒位设置的相同。

3.3 时位设置
时个位计数单元电路结构仍与秒或分个位计数单元相同,但是要求整个时计数单元应为24进制计数器。

即时个位计数单元的Q3端与时计数器的十位端的Q2接到与非门的输入端,与非门的输出端接到时计数器的十位端的清零端。

,便接成了一个二十四进制的计数器。

3.4 整点报时电路设置
分的个位为9时,分的十位为5时,秒的十位为5时,时钟进行整点报时,流水灯亮。

流水灯亮10秒。

在面包板上连接电路,并调试电路。

(注意:一部分一部分的测试电路,看是否实现功能),功能都实现后进行整体电路的测试。

该电路的总体实现的功能是计数,报时和校正。

通过上面的实验基本上实现了这些功能。

4. 小结
本次实验,通过对数字电子钟的逻辑电路的设计,理解了74LS160、74LS00、
74LS04和74LS20芯片的功能,和这些芯片的作用,也学会了用两个芯片实现进制间的转换。

在最初做实验时,由于没有检查面包板的质量,忽略了面包板的问题导致了实验初期的失败,但在最后发现了问题,更换了新的面包板后使我们组的实验进行了起来。

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好多连线的问题,在布置地线和5V电压线时,不慎把两线接到了一起,导致电路没办法运行,而且电线发烫,经过认真的检查,最后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最后使数字钟电路得以实现。

老师的耐心讲解,使我对不清晰的的知识点及时得到补充,使得实验进行的更加顺利。

这次的数电课设使我学到了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通过这次的课设,了解了与伙伴合作也是实验进展顺利的关键,为以后的实验打下坚固的基础。

对老师的指导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
[2] 孙怀安,杨广平.基于虚拟现实语言的机器人三维仿真系统软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