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麻醉方式对腹部手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

不同麻醉方式对腹部手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

不同麻醉方式对腹部手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麻醉方式对腹部手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78例开腹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与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各39例。

比较两组低体温发生率及寒战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刻(T5)的体温均较入室时(T0)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后30 min(T2)、麻醉后60 min(T3)、麻醉后90 min(T4)时刻的体温显著低于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寒战的时间显著低于观察组,寒战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无论是全身麻醉(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均会导致患者的核心体温下降,但全麻的体温下降更快,幅度更大。

关键词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腹部手术;核心体温;低体温
腹部手术患者中约60%的患者会出现低体温,而导致低体温的主要原因是麻醉抑制了人体自身正常的温度调节功能[1]。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麻醉药物和保温条件均会对患者的核心体温造成影响,本文旨在探究不同的麻醉方式是否会对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产生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2月于本院进行开腹手术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

患者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
2.1±10.5)岁,男45例,女33例,麻醉评分(ASA)均为Ⅰ~Ⅲ级,手术时间105~220 min,平均时间(165±37)min。

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发热或体温过低现象,且均在知情和自愿的条件下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主动排除体质量指数>30 kg/m2,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合并呼吸系统及其他代谢疾病的患者。

1. 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术前8 h禁饮禁食,入室后开放上肘静脉通路并快速补液,常规监测患者心率(HR)、血压(BP),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

观察组患者给予腰硬联合麻醉,采用18G穿刺针经L2~3间隙穿刺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用25G腰穿针经18G硬膜外针刺入蛛网膜下腔,确认有脑脊液回流后注入等比重0.5%布比卡因3 ml,硬膜外置管3~4 cm,术中合理把握注药速度,并根据手术时长适当分次追加0.75%罗哌卡因8~10 ml,阻滞平面控制在T4~S2水平[2]。

对照组给予全麻,采用丙泊酚
2.5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 诱导,常规气管插管后0.8~
3.0 vol%七氟醚吸入,顺式阿曲库铵3 μg/(kg·min),瑞芬太尼0.1~0.3 μg/(kg·min)泵入维持麻醉,维持SpO2>99%,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30~40 mm Hg(1 mm Hg=0.133 kPa)[3]。

手术室温度均控制在24℃,腹腔冲洗液均为常温冲洗液,核心体温监测选取食管温度,当患者核心体温≤35℃时,采取统一的升温处理。

1.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在T0、麻醉后10 min(T1)、T2、T3、T4和T5的核心体温,完全清醒后首次出现寒战的时间、最高级别和发生率等。

1. 4 疗效评价标准[4] 寒战评价标准依据Guffin等提出的5级,其中0级为没有寒战;1级为外周血管收缩或立毛肌收缩;2级为一组肌肉轻微活动;3级为超过一组肌肉的中等强度活动;4级为持续全身肌肉强烈活动。

1级及以上视为患者出现寒战。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体温变化对比两组患者在T5时刻的体温均较T0时刻显著下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T3、T4时刻的体温显著低于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术后寒战对比对照组术后出现寒战的时间显著低于观察组,寒战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低体温虽然不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在中度体温下降过程中也能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但是如果低体温的持续时间过长就可能导致患者的凝血机制障碍,抗感染力下降和伤口延迟愈合等并发症,所以在腹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控制和降低低体温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全身麻醉较腰硬联合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体温下降的影响更大,其在麻醉开始的10 min体温低于T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原因应该与七氟醚+芬太尼类全麻时对患者外周血管的扩张和中枢系统的抑制密切相关,全麻不仅会导致患者全身代谢率的下降,同时还会引起外周调节反应水平的下降,这也是对照组患者术后寒战发生率较高的原因。

在相同的麻醉条件下,对照组发生寒战率为33%,显著高于观察组的1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果处理不及时,其寒战持续时间可能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心肌耗氧,同时还可能导致其全身耗氧量的增加,危及心肺储备减少的患者[5]。

对照组麻醉过程中患者的核心最低温度为(35.1±0.6)℃,显著高于观察组,且术后寒战首次出现时间为(31.8±17.9)min,明显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这就为患者的术后自然复温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也减少了术后寒战的发生率。

当然对于导致腹部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手术室的环境温度,麻醉药物选择,输注常温液体的“冷稀释”作用和手术持续时间等,作者希望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病例资料和深入的探究。

综上所述,全麻的体温下降更快,幅度更大,在实际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应严格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并及时做好保温措施。

参考文献
[1] 朱帅,闵昱源,郑少华,等.术前联合术中保暖避免全麻手术低温发生.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3):195-196.
[2] 张秀益. 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下肢及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医药,2015(13):269.
[3] 余红,张定秀.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核心体温的影响.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2):2644-2645.
[4] 沈宪芬.腹部手术患者术中体温变化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1):226-227.
[5] 武中泰,毕丽丽,沈建华,等.硬膜外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观察.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14,23(4):18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