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颍上县江店孜镇培雷小学胡丽丽
一、教学目标:
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并知道他们的区别和联系。

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二、教学过程:
感受线是由无数的点组成的: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有一些排成一排的点,想象一下,如果像这样的点越来越多,不断的增加,会形成什么?(线)
在数学中,线都是由无数的点组成的,请看大屏幕:
(2)如果把上面的这些线,分成两类,你认为可以怎么分?(分成直直的线和弯曲的线)
(3)线有直直的线,也有弯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重点就是像这样一些直直的线。

(板书:直直的线、课题:线的认识)(4)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线是直直的?
指名说,后教师介绍
(课件介绍:斑马线、探照灯光线、铁路轨道等)
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出示金箍棒,在比较中认识线段、直线。

这是孙悟空的法宝金箍棒,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条直直的线(课件抽象出线)
孙悟空的金箍棒会变长、变短
现在孙悟空想让它变长,长、长、长、(课件演示两端不停地长)想象一下,金箍棒不停地长,向上穿过天花板,穿过房顶,穿过天空,穿过宇宙……向下穿过地板,地面,穿过地球……
比较一下,这两条金箍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一条短一些,一条很长很长
一条可以看到他的两头,一条在无限延长,看不到两头
……
怎样用两条不同的线来表示这两根金箍棒呢?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或者也可以拿出尺子画一画。

预设:一条短一些,一条很长很长,和黑板一样长,直到画不下,
第一根金箍棒可以看到两头,我们就用两个点表示金箍棒的两头。

我们把这两个点叫作“端点”(板书,并跟老师读一读)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种线,叫做线段(跟老师读一读:线段)。

(7)第2根金箍棒呢?想一想,要不要画上端点呢?
(两端无限延长、两端没有端点)
向这样两端没有端点,可以像两端无限延长的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

认识射线:
孙悟空的金箍棒除了会向两个方向不断变长,还会怎么变?(向一个方向延长)
这条线又该怎么画?在草稿本上画画?
师在黑板上画:和老师这样画的小朋友举手。

你为什么这么画?一头有端点,一头为什么没有端点?(因为他是从这一端向着另一端无限延长的,另一边看不到头)
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像一端无限延长的线,叫作“射线”。

谁来说说射线的特点?(一个端点,一端无限延长)
(三)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和射线
认识了这三种线,接下去老师要教大家怎么读这些线。

(1)为了表示方便,我们通常用大写字母来表示这些不同的线,
在线段两个端点上标上A、B ,
(读作线段AB或线段B A、)
(2)直线呢?怎么表示,它可没有端点?(在直线上任意的两点表示A、B)可以读作直线AB,或直线BA
另一种方法,可以在在直线旁边用一个字母表示L,读作直线L (3)谁来说说射线呢,该怎样表示?
射线呢?提醒你射线的读法和前面两种线的读法不一样,它只有一种读法,想一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思考:为什么读“射线AB”而不读成“射线BA(射线AB:端点是A,向B点无限延伸,射线BA:端点是B,向A点无限延伸)
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
认识了这三种线,想一想,这三种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它们有什么联系呢?(同桌互相讨论,完成表格)
(四)练习
看来大家都了解了这三种线各自的特点,下面看你会不会判断?1、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说明理由。

2、你能读出下面各条线吗?
(1)这里有4组不同的线,同桌之间任意找一组互相读一读
(2)指名读,第1组谁先来读?
(3)根据线的不同特点,找一找,哪一组的两条线通过延伸后会交叉
预设如:第1组,哪条线会延伸,延伸后,他们会交叉吗?
3、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

()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

()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

()
想一想,画一画:
(1)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几条射线?
(2)过两点又可以画几条直线呢?
动手画一画。

1、同桌互相交流
2、画一画(教师巡视)
3、展示汇报。

你有什么发现?
认为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无数条射线。

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4、在直线上加一点B,数一数在这条直线上有几条线段,
想一想: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射线呢?
小结: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5、哪条线路最近?
(1)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出示家到学校的线路图。

(2)你认为哪条路线最近,为什么?
(3)c线路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里,可以把它看做是一条什么线?(4)家和学校可以看做是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除了这5条连线外,我们可以画出无数条像这样的连线。

(5)小结:两点间无数条连线中,线段的距离最短。

(六)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七)智慧题:数一数:在△ABC中有几条线段
想一想,这三种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它们有什么联系呢?
想一想,这三种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它们有什么联系呢?
反思:
一、从课堂生活中寻找素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需要生活化,靠生活来理解数学。

学校和课堂是教学的第一生活资源库,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线的认识,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
比较难教,如果不让学生利用生活去理解,那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教师敏锐地抓住排队这一生活情境,感触线段、射线、直线是笔直的。

这种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始终渗透着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由线段延长后形成射线和直线的过程,初步感悟了线是由点组成的微分观念,以及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伸的无穷观念。

二、充分让学生自主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积极的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给予学生一个能够创造和发现数学问题的环境,没有一定的环境,任何空洞的语言都表现得那么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有了排队的这一形象的感观情境,学生思维的匣子就打开了,一个个“我发现了”应运而生,我发现了问题,我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发现是从学生的角度去发现的,当测量队伍的长度时,学生测量方法的多样化,令老师惊叹。

就是那一个近乎平常的解决测量排列队伍的长度——线段的长度——只要拿尺测量两端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就可以测量出队伍的长度。

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的一系列特征就形象化、具体化了。

如果把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来排队,一个非常贴切的假设。

这么多的小朋友往一端排列,不正像无限延长的射线吗?往两端排列,不正像无限延长的直线吗?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尊重学生的看法。

着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勇于挑战。

或许课堂上学生的有些问题是稚嫩的,这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学生,才有真实的问题,也有其价值的体现。

当学生探讨给线段取名称时,一学生说到“陈智豪简称陈,梁小欣简称梁,叫做线段陈梁。

”多么有趣的回答,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回答,而是肯定了学生数学问题的简单化意识。

有的学生的观点是鲜明而个性化的。

“老师,我反对!”这样近乎“叫嚣”的口气存在于课堂,是学生个性的体现,就是他的这样一个“叫嚣”——铁路线不可能是无限长的,马路也不可能,总有个尽头吧,我觉得他们说的像线段。

是的,一个这样深邃的问题,就被一个平常的学生发现了。

生活实际中直线确实是很少的,几乎是没有,这是数学家为了研究数学的需要,而想象的一种线。

这又上升到了一个数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如果没有理论意识的驾驭,生活中的深层数学问题是很难发现的。

学生的这种大胆质疑,老师是没有预设的,但创造了课堂的亮点。

三、对教材进行整合,注重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的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并具有开发性。

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

有动手操作的,有形象感观的,有空间想象的。

以往教师一般从直线入手进行教学,我打破常规教学方式,而从线段入手教学,使问题的产生很贴切自然。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借助认一认、画一画、量一量、数一数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实,什么是线段、射线和直线并不重要,本节课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氛围,体现了探索空间的开放性。

由课堂想到了课外,由人类生活的地球想到了浩瀚的宇宙,由现实的数学生活想到了数学理论。

一个精心的教学设计,会带给师生教与学的快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