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耕地质量分级规定的主要内容如下:1.耕地质量分级的范围;2。

2.农田质量分类的规范性参考文件;3.耕地质量分级原则;4.农田质量分级技术组织;(五)农业地质定级技术路线;6.农田质量分级的具体内容7.本标准规定了一般原则,准备工作和数据安排,田间补充调查,标准耕作制度和参考作物,包括分级单位的划分,农业土地质量的评估,建立标准的样地系统,汇编,验收,更新,归档和应用成果。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域内现有的农业用地和适合耕种的未利用土地。

它不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土地利用计划中指定的林地,牧场和其他农业用地。

22.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规范性参考文件,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标准2.1,中华人民共和国GB / T 2260行政区划代码,GB / T 19231-2003基本土地术语2.2,GB / T 2.3 21010-2007年土地利用状况分类,33,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原则,3.1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原则,3.1综合分析3.2,分层控制原则3.3,主导因素原则3.4,土地收入差异原则3.5,组合原则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3.6,跟踪检查原则33,农业土地质量分类原则,农业土地质量分类原则3.1,综合分析原则:农业土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结果分类应基于综合分析是引起等
级差异的各种相对稳定因素;3.2,分级控制原则:农田分类的目的是建立统一的国家等级序列。

实际上,农田分类是在国家,省和县各级进行的。

县级分类的结果应在县范围内具有可比性;省级协调和总结的结果应在省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国家一级的协调和总结结果应在国家范围内具有可比性;3.3,主导因素原理:农用地分类应基于相对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着眼于对土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起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

结果表明,主要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在分类结果中的作用;33.农业土地质量分类原则,农业土地质量分类原则3.4,土地收入差异原则:农业土地分类应反映自然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社会和经济水平差异对区域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级别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农用地分类应基于定量计算。

定性分析的结果可用于调整和确定农用土地分类结果,提高农用土地分类结果的准确性;3.6,跟踪检查的原则:在农用土地分类工作中,应对每一步结果进行测试,并进行专家咨询和论证,以确保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4.1。

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统一的农业用地分类标准参数体系,包括光温(气候)生产力潜力指数,标准耕作制度和国家成果汇总。

4.2。

省土地行政主管
部门负责确定产量比系数,指定农作物的最大产量,指定农作物的最大“产量成本”指标,并汇总全省成果。

在国家农用地分类技术指导机构的统一指导下,与周边省(市,区)进行指标区划和主导因素选择的协调。

4.3市,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基本数据,地图等数据的收集,现场补充调查,结果检查,汇总等;4.4。

具体事业t负责数据的计算和处理,地图编制,现场检查等。

55.农用地质量等级划分的技术路线,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的技术路线,标准耕作制度,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的计算及其成果验收划分指标区,确定分类因子,划分和分类单元66,农用土地质量分类的具体内容,农用土地质量分类的具体内容6.1,工作准备。

2.现场补充调查。

6.3。

内部处理。

6.4确认并整理结果。

66.农田质量分类的具体内容,6.1农田质量分类,6.1.1工作准备和数据安排,6.1.1任务说明的准备:a)分类范围和范围;b)工作程序和方法;c)技术数据和基本图;d)组织和领导;E)人员,时间安排,预算;F)预期结果。

6.1.2表格准备:共包括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表,样地产量输入调查数据表,耕地质量等级基本参数表等18个表格。

66.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具体内容,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具体内容
6.1,工作准备和数据安排6.1.3,数据收集:a),农业土地自然状况数据:包括水文,土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