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第八章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第八章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逻辑规律的作用范围,并将其运
用于思维实践之中。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所谓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指形式逻辑 四条基本规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 和充足理由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思维规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第一节 同一律
一、什么是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思维

排中律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它是揭露“骑
墙居中”、“模棱两不可”逻辑错误的有力武器。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玩弄含糊其辞,用“模棱两
不可”来回避明确回答问题的手法,要运用排中
律旗帜鲜明地进行驳斥。
排中律是人们正确思维必须遵守的逻辑规 律,它对于保证人们思维的明确性具有极 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排中律只是正确思 维应遵守的规律,它并不否认客观事物本 身有可能存在两种以上的情况,也不否认 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过渡和中间状 态。如果我们将排中律的要求绝对化,就 有可能导致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 式。同时排中律也不排除人们对事物尚未 明确而采取的“二不择一”的态度。在人 们对事物尚未认识充分、准确之前,采取 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并不违反排中律 的要求。
二、矛盾律的要求
其一,在概念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 维过程中,不能同时用两个矛盾关系或反对 关系的概念指称同一个思维对象。
其二,在判断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 维过程中,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矛盾关系的判 断或两个反对关系的判断。
二、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产生的逻辑错误就是“自相矛盾”。
对象必须保持与其自身的同一。可将同一律表述
为:A是A
这里的A代表的是思维对象,可以是一个概
念,也可以是一个判断。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同
一思维过程中的每一概念和判断与自身是同一的,
即一个概念反映什么对象就是什么对象,一个判
断断定什么情况就是什么情况。
二、同一律的要求
其一,在概念方面,同一律要求概念必须保持 与自身的同一,不准随意变换,即不得在集合概念 和非集合概念之间进行变换,也不得在不同含义的 相同语词之间进行变换。
二、排中律的要求
其一,在概念方面,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关系的概念。
其二,在判断方面,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
三、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就会犯“模棱两不可”的错误,简称“两 不可”。
四、正确理解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
矛盾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排中律可以用公 式表示为“A或者非A”,即“A∨A”。 从排中律的内容可以看出,排中律与矛盾律作为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二者是有其不同适用范围 的。矛盾律适用于不可同真的两个命题,即适用 于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排中律 适用于两个不可同假的命题,即适用于具有矛盾 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命题。
认有鬼,也不能承认无鬼,对于这个问题要具体
分析,因人而异。对于第三种意见就要注意分析。
第三种意见,看起来貌似客观,还提出了所谓的
“具体分析”,其实质仍然是违反了排中律。因
为有鬼与无鬼是互相矛盾的命题,二者必居其一,
不可能有第三种选择。
三、排中律的作用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在一 定意义上,排中律比矛盾律更接近的真理。因为 矛盾律所遇到的命题,其中不一定有真命题,但 排中律遇到命题,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所以排 中律要求人们在含有真命题的两个命题中不能持 完全否定的态度,即“两不可”,必须承认其中 一个是真的,并进一步去探索这个真的命题。
内容,违反同一律要求就会犯“混淆概念” 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第二节 矛 盾 律
一、什么是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思维对象反映 两个不相容思想时,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不是非A”,即 “(A∧A)”。这里A和﹁A代表的是 互不相容的思想,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判 断。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 于同一思维对象,不允许出现两个不兼容的 思想,当出现两个不兼容思想时,不能同真, 必有一假。
二、违反排中律要求所产生的逻辑错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 既不承认这个,又不承认那个,就违反了排中律
的要求,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逻辑错误被 称之为“模棱两不可”。

比如,在一次关于有无鬼神问题的讨论中,
基本意见有两种;大多数人认为无鬼,少数人认
为有鬼。有人提出了第三种意见,认为既不能承
另外,排中律也不适合处理“复杂问语”的问题。 所谓“复杂问题”是指一种不正当的问语,它隐 含着对方没有承认或根本不能接受的假设。对复 杂问语回答,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其结果都得 承认这个错误的假设。比如,某法官问某被告人: “你去E地之前在做什么?”这就是一个复杂问 语,其假设是“该被告人曾去过E地”。无论被 告人回答“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其结果 都等于首先承认了去过E地。复杂问语有诱供之 嫌,所以在司法实践中最好不要使用复杂问语。
其二,在判断方面,同一律要求判断必须保持 与自身的同一,不准任意转换,即在运用判断进行 推理或证明时,不能用其他判断取代。
三、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在判断方面,同一律要求判断要有确定的 对象,违反同一律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 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在概念方面,同一律要求概念要有确定的
比如,在基督教神学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 理论上帝创世说。其基本内容是说,上一块泥土。世界就是上帝 用这个小鬼从海底拿来的这块泥土创造出来的。 从表现上看,这种理论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 果作一些深入的分析,就会看出这种理论含有明 显的逻辑矛盾:世界既然是上帝创造的,那么在 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世界是不存在的,海与泥土 也是不存在的;但是,上帝又是用海底的泥土创 造了世界,那就是说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世界 已经是存在的,上帝创造世界是荒诞无稽的。
三、矛盾律的作用
矛盾律保证思维无矛盾性即思维的前后一贯性, 从而是保证正确思维的必要前提。
矛盾律对思维无矛盾性的要求广泛地运用于一切 科学领域之中。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应包含逻辑矛 盾,遵守矛盾律是构造科学体系的起码要求。科 学也常常是在发现逻辑矛盾,逐步排除逻辑矛盾 的过程中发展的。
第三节 排中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