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击机班级姓名老师日期前言(一)实习目的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地质学课堂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巩固、消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外工作方法,进行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观察地质现象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打下一下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1、矿物与岩石认识实习地区常见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少量火成岩。
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了解矿物的集合体。
2、地层熟悉实习地区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包括群与组,弄清岩层产状,地层之间接触关系。
3、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认识明显的水平构造,单斜构造。
认识明显的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特别是断层证据。
结合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理解构造运动概念。
4、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明显的风化现象,了解各种岩石风化程度;认识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及塑造的地貌类型单元;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认识斜坡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
认识冲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残积物、重力堆积物。
5、简单的工程问题建筑物区域、场地地质状况,斜坡地质状况,隧道工程地质状况等。
(三)实习时间及参加人员时间:2010年12月27日至29日参加人员:土木0901班全体学生及指导老师(四)实习线路12月27日:燕子矶——门坡——三台洞具体为:燕子矶点位27101 御碑亭,点位27102 酒樽石,点位27103 遇难同胞纪念碑点位27104 观澜亭门坡点位27201 门坡,点位27202 人工边坡三台洞点位27301 三台洞,点位27302 小店12月28日:老虎山——绣球公园——石头城具体为:老虎山点位28101 老虎山南坡绣球公园点位28201 小桃园明城墙,点位28202 明誓石,点位28203 马娘娘脚印石头城点位28301 清凉门,点位28302 鬼脸12月29日: 栖霞山点位29101 彩虹明镜,点位29102 鼓楼,点位29103 隋舍利塔点位29104 品外泉,点位29105 纱帽峰,点位29106 天开岩第一章:南京及周边地区地质概况引言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它全长约100余公里,标高一般为100~200米,少数山峰超过300~400米,如钟山、孔山、九华山、华仑山、栖霞山、宝华山等。
这里地层山露齐全,不仅对于下扬子,而且在华南均具代表性;构造变形程度中常,构造形象清楚、典型;火成岩类多而且出露广泛;有各种内生及外生矿床,加之这里地质研究程度高,交通方便,观察容易,其中许多地点已成为地质旅行和教学实习的良好场所,在国内享有盛誉。
(一)地层南京地区的地层单元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宁镇地层小区。
本区地层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发育良好,研究程度高。
其中,古生代和部分中、新生代地层,有达60年之久的研究历史,建有许多标准剖面,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划分和对比地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现自老而新分述这如下:1、震旦系(Z)分布于南京幕府山。
分上、下两统。
(1)下统高桥组(Z)命名地点在丹阳县高桥村,其岩石类型主要为含砂砾千枚岩。
千枚岩矿物成分绢云母占70~85%,其次为长石和石英集合体,镜下见清晰的皱纹状千枚状构造。
砾石成分有脉石英、火成岩砾和碎屑以及砂岩等。
砾径大小不一,大者可达50厘以上,小者不及2~3厘米,分选性差。
底部未出露,顶部剖面测制不全,厚度在于27.6米。
(2)上统分为两组:)。
根据岩石特征可细分为两个岩性段:下段称嘉陡山沱组(Z12山段,岩石由泥质岩变质的千枚岩组成,主要矿物为绢云母,次为石英及绿泥石,具千枚状构造。
局部地段见有灰岩透镜体。
上段为马迹山段,由内碎屑微晶灰岩、泥质内碎屑微晶灰岩、硅质白云质灰岩组成。
陡山沱组总厚度大于579米。
与下伏地层高桥组为整合接触。
)本组岩性主要为灰白、深灰色厚层微晶白云岩、白灯影组(Z22去石化微晶灰岩,上部为白云石化含核形石灰岩,顶部夹硅质页岩。
总厚度258米以上。
南京幕府山的灯影组与上述不同,主要岩性为藻白云岩、条纹状藻球粒(藻团块)白云岩,可见葡萄状结构。
2、寒武系()分三统。
中下统见于幕府山及名容县仑山。
上统露头良好,分布于仑山、江宁县汤山和幕府山等地。
(1)下统幕府山组(1)命名地点在南京幕府山,岩性可分为两部分,下部以灰黑色硅质页岩,含碳质硅质页岩为主,夹有石煤层,泥质晶屑白云岩,硅质结晶灰岩及磷质结核,黄铁矿结核。
上部以残余异化粒白云岩及微晶粉晶白云岩为主,夹薄层泥质微晶白云岩,粉砂质页岩,含砂燧石岩,含少量海绿石,并夹有砂状磷块岩及磷质白云岩。
(2)中统炮台山组(2)命名地点在南京幕府山,岩性分两部分,下部为灰色粉晶白云岩及灰白至灰褐色薄层石膏溶孔粉晶白云岩,角砾状泥质微晶白云岩,黄色薄层泥质微晶白云岩。
其中富产三叶虫。
上部分为浅灰色、浅红色、灰黑色中、薄层粉晶白云岩夹残余生物屑白云岩,含燧石结核。
(3)上统观音台组(3)分布于仑山、汤山及幕府山。
命名地点在句容仑山观音台,为灰白色厚层及巨厚层结晶白云岩及厚层白云质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局部富集成硅质层。
3、奥陶系(O)本系地层广泛发育于仑山、汤山和幕府山,分三统八组。
(1)下统分为四组,自上而下为仑山组、红花园组、大湾组、牯牛潭组。
仑山组(O1)命名地点在句容仑山。
1红花园组(O2)仑山出露较全,在汤山其顶部为断层切断。
1)浅灰色至灰色生物屑石灰岩。
大湾组(O31牯牛潭组(O4)灰及灰黄色中、厚层含泥质生物屑微晶灰岩及1微晶生物屑灰岩为主。
)灰及肉红色中厚层含泥质生(2)中统分两组:大田坝组(O12物屑微晶灰岩。
)(即宝塔组)命名地点在南京汤山。
汤山组(O22(3)上统分两组:汤头组(O1)命名地点在南京汤山。
3)黑色薄层硅质页岩,风化后呈棕灰及灰白色,向五峰组(O23上硅质成分逐渐增多,而成为燧石岩。
4、志留系(S)(1)下统高家边组(S1)(2)中上统坟头群(S2+3)5、泥盆系(D)(1)中下统茅山群(D1+2)命名地点在句容县茅山,为一套紫红色碎屑岩层,乃因氧化作用所致。
厚度达115米。
岩性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为灰白色薄层细粒石英砂岩,泥质胶结,厚22.2米。
中部为灰黄色薄层粉砂岩,富含云母,厚13米。
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硅质或铁质胶结。
局部具交错层,厚79.8米。
本组与下伏地层坟头群连续沉积。
(2)上统五通组(D3)岩性坚硬,常构成高山之顶,露头良好。
南京龙潭镇观山剖面厚度为166.6米。
根据岩性可分为三部分,下部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少量页岩,中部为石英砂岩夹少量页岩,上部则以粉砂岩页岩为主,夹薄层石英砂岩。
本组与下伏茅山群呈假整合接触。
6、石炭系(C)广泛分布于,露头良好,化石丰富。
分三统六组,下统是海陆交替相沉积,自下而上分为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和老虎洞组。
中统黄龙组和上统船山组均为浅海相灰岩沉积。
(1)下统地层在中国水泥厂矿山车间的孔山机修房南面和江宁陡山和陈家边一带出露最好,四组地层均可在同一地点见及。
)命名地点在南京龙潭镇。
金陵组(C11高骊山组(C2)命名地点在句容高骊山。
1)本区内各地和州组岩性均很相似。
和州组(C31)命名地点在江宁大连山老虎洞。
老虎洞组(C41(2)中统黄龙组(C2)原来的龙潭镇黄龙山剖面,近年来因大量采石已被破坏,江宁陡山、孔山、金丝岗、大连山-青龙山及句容赣船山等地黄龙组地层出露良好。
(3)上统船山组(C3)命名地点在句容赣船山。
为浅海相含核形石的厚层石灰岩,灰岩的颜色常有“黑白相间”现象。
7、二叠系(P)分布范围同石灰系,分二统四组。
(1)下统为浅海相的石灰岩和燧石岩栖霞组(P)命名地点在南京栖霞山,以浅海相含燧石结核的石灰岩为主。
可分为四个岩性段:臭灰岩段,下硅质岩段,栖霞灰岩段,上硅质岩段。
)以浅海相硅质页岩,燧石岩为主,夹少量泥岩,孤峰组(P21含磷质结核。
产菊石化石。
与下伏栖霞组呈整合接触。
(2)上统为滨海沼泽相含煤沉积和浅海相粘土岩和燧石岩沉积)由于岩性软弱,其出露部位常形成沟谷,大部分为第四(P12系所掩覆。
命名地点在南京龙潭镇。
8、三叠系(T)分为下青龙组、上青龙组和黄马青群。
前面两个组又常合并称为青龙群,命名地点在南京龙潭镇青龙山。
它们广泛分布于宁镇山脉中段和西段。
(1)下统下青龙组(T1)岩性可分为三部分:下部以黄绿色页岩、泥岩为主,夹薄层微晶石灰岩。
中部为薄层微晶石灰岩与黄绿色页岩、泥岩互层。
上部为灰色块状微晶灰岩,内碎屑微晶灰岩及含生物微晶灰岩。
(2)中统上青龙组(T2)岩性可分三部分:下部及中主要为薄层、中厚层微晶石灰岩含生物微晶灰岩和泥质微晶灰岩,夹内碎屑灰岩透镜体。
上部为白云化微晶灰岩、微晶白云岩及中、薄层微晶石灰岩。
(3)中上统黄马青群(T2+3)命名地点在南京钟山黄马村。
岩性主要为灰紫、暗紫色钙质粉砂岩夹泥质微晶灰岩透镜体。
9、侏罗系(J)分三统,中下统为象山群,命名地点在南京南象山及北象山。
是陆相河流和湖泊沉积,分布于南京南象山、北象山、钟山及江宁县张冲村石佛庵一带。
(1)中下统象山群(J1+2)(2)上统分为两组:云合山组(J1)本组仅见于本区周冲村3及南、北象山的北坡。
主要为一套暗紫及黄绿色含火山碎屑的沉积岩,是火山喷发间隙的产物。
10、白垩系(K)分二统四组。
下统在本区地表未出露。
仅据邻区江宁、溧水等地资料介绍。
上统为一套陆相红色岩系地层。
(1)下统分两组:娘娘山组(K1)由一套碱性喷出岩组成1)分布于邻区句容-溧水-高淳一带,岩性为砂岩、页葛村组(K21岩或含火山碎屑的沉积岩层。
(2)上统分两组:)常出露于山麓或低矮丘陵地带。
浦口组(K22赤山组(K)地表出露另星,多为第四系覆盖。
岩性主要为砖红色中厚层、厚层粉砂岩与薄层粉、细砂岩互层。
11、第三系(R)第三系分为下第三系[包括古新统(E1)、始新统(E2)、渐新统(E]及上第三系[包括中新统(N1)和上新统(N2)]。
3)12、第四系(Q)第四系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
分布广泛,常形成阶地。
是一套疏松的陆相碎屑沉积。
(1)下更新统雨花台组(Q1)分布于宁镇山脉西段长江两岸,常组成阶地。
在雨花台其岩性为含棕共同色粘土、砂及铁质的砾石层,砾石以石英、燧石为主,有少量火山岩、变质岩、赤铁矿、玛瑙等。
(2)中上更新统下蜀组(Q32 )分布广泛,常形成阶地。
下蜀镇出露的岩性为黄色带红的泥、细砂及粘土,其中常含灰质结核。
产腹足类化石。
(3)全新统(Q4)是近代沉积物。
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或山间冲沟、坳谷中。
其岩性和成因各地不同、因地而异。
(二)构造1、褶皱南京地区是由若干背、向斜组成的线状褶皱束。
在南京城东郊褶皱束最宽,由北侧的幕府山算起,经钟山到大连山,南北宽达25公里。
向东逐渐收缩,如从北面的龙潭算起向南到江宁县的汤山,褶皱束宽度变为15公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