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三)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
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人的经验不断改组、改造 和转化的过程。
8
二、论教育目的
“教育只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的发展以 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论 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不顾儿童特点, 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 育目的。其实在他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即 “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17
七、影响及评价
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教育家, 也是少有的一位毁誉参半的教育家。 他在儿童观、教育价值观、课程及教学方法论等 方面所提出的新观念、新思想对于传统幼儿教育的改 革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教育主张成为美国进步 主义教育运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也 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是他的教育理论中过分重视儿童的兴趣和自由, 有轻视系统理论知识传授的偏向,这些也是明显的缺 陷。
1、为学生设置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 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 为思维刺激物;
3、学生要占有资料,进行必要的观察,对付 这个问题; 4、学生一步步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 法;
5、学生通过应用检验他的想法是否有效。
14
四、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德育的实施上:
6
“传统教育”的弊病 学校同社会生活相隔离 课程同儿童需要和现实相脱节 教学是“静听”的和“注入” 的 教师是“监督者和独裁者”
7
一、论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即生长
这一论断要求在教育中要考虑儿童的本能或先天的 能力,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促进儿童的生长。
(二)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他强调应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教学应 从儿童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 的适应能力。
从哥伦比亚大学 1939年《经验和教育》出版,1942年出 1930年 退休,改任名誉 版论文集《人的问题》,1952年患肺炎 开始 教授 症卒
4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18世纪:独立战争 1861-1865年:南北战争 工业革命→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 ↙ ↘ 精神文化衰落 个人与社会矛盾激化 ↓ 杜威思想的产生 教育现状: 脱离儿童、脱离社会
1
杜威( John Dewey)
约翰· 杜威 1859-1952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 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 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
《我的教育信条》(1897) 《学校和社会》(1899) 《儿童与课程》(1902)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18
对中国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曾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 国教育界、思想界发生过重大影响。民国 时期一些重要人物如胡适、陶行知、郭秉 文、张伯苓、蒋梦麟等均曾在美国哥伦比 亚大学留学,曾是杜威的学生。 他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强调 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主张,对蔡元培、晏 阳初以至毛泽东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5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概念划分
杜威说:旧日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 书以及在其它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 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 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 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 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 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21
22
16
杜威对教育的贡献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改造了美国旧教育和建立了美国新教育, 其功绩是公认的。美国近代教育思想家,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尚找不 出一位比杜威对于美国及世界教育思想,更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杜威 从美国教育的极端形式主义与严格主义的影响下,在维蒙特州新英格 兰的城镇,具有民主气息的环境之中,孕育了他对当时教育实施的批 判能力;同时,在日后接受生物学与心理学的洗礼后,而对教育上的 种种弊端,发出了深沉的呼吁,创立了新的哲学思想,作为教育理论 正如汉德林在《杜威对于教育的挑战》中说, 的基础,演成了一九三○年代的所谓进步教育运动。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转折时期, 杜威的教育思想,从初等教育一阶段来论,不难发现到他的理论 之深具价值,这也就说明了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阶段之学校设施, 美国教育急需强烈激荡和震动的关头, 是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教育目的、方法、课程内容、道德教育之方法 杜威掀起的波澜是壮阔的,其意义是暴炸性的。 等等的变迁,都是有鉴于传统教育实施上的缺陷,经由杜威的实验主 义教育哲学之提倡与实行而成为事实;教育之成为社会基本效能的认 识,又重新为人所重视,使教育不再误蹈过去偏重形式的覆辙。从教 育上的教学实施之重视行的问题及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不仅充实了 教育的内容,而且也顾及到受教者的需求及其兴趣与能力,并从民主 社会生活的理想上,引导学生经验之成长,趋向于道德的需求,突破 了传统的教育型态,可以说这是杜威对美国教育最伟大的贡献。
(一)课程与教材
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应与社会生活和儿童的直接 经验相联系。他指出,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各种 不同形式的主动作业,如园艺、缝纫、木工、金工、烹 饪等各种活动。 至于怎样将儿童的直接经验组织成系统的教材, 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是非常困难的。
11
(二)从做中学
从批判传统教育的以“书本中心”出发,杜威提出 了“从做中学”,即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这是他 的教学方法论,也是他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从 这一原则出发,他要求以各种活动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 教材。 评价:杜威主张的“从做中学”,强调学生个人的 直接主观经验,重视知识的学以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自主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但如果把“做中学”绝 对化,必然会导致否定间接知识和系统知识的价值,这 显然是偏颇的。
1879年 大学毕业
任教于宾夕 法尼亚州中 嗜读黑格尔等人的哲学论著 学和柏灵顿 乡村学校
攻读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德国 的理性主义哲学;受教于讲 授德国哲学的莫里斯、发展 心里学创始者霍尔和实用主 义哲学家皮尔士。
3
1882- 约翰· 霍布 获哲学博士学位 1884年 金斯大学
时间
经历
备注
1884- 密执安大学和明 由课堂的理论讲授者,进而成为教育革 1894年 尼苏达大学任教 新的酝酿者 任芝加哥大学哲 1896年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发表《我 1894- 学、心理学和教 的教育信条》 1897 ,《学校和社会》 1904年 育学系主任 1899 ,《儿童和课程》 1902 1910年发表的《我们怎样思维》,1915 1904- 受聘为哥伦比亚 年著成《明日之学校》,1916年完成巨 1930年 大学教授 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12
(三)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训练儿童的严正 的、持久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学是达到 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
思维五步法:
疑难情境(暗示) 确定疑难究竟在何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假设) 推断每个步骤蕴涵的结果(推理) 进行实验,证实、驳斥或者改正这个假设(验证)
13
他提出了“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 学过程:
19
杜威思想在在实践中的运用
音乐教育的主体性特征使得杜威的教育思想更充分地 体现在音乐教育上,这是由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决定的。 音乐直接与人的心灵相通,其情感性特征与杜威主张个性自 由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音乐教育中主体的直接参与符合 杜威所提倡的“做中学”;音乐教育的愉悦性功能与杜威 对教育过程中要有乐趣的要求也是一致的等等。这些都表 明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开展音乐教育工作仍是具有 重大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因此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对 我国音乐教育的有着一定的启示 。
1、他主张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反对用抽象的 说教进行德育。
2、认为应结合智育进行德育,德育是各科教学共同的和首 要的目的。
3、他把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都视为德育的重要途径。
4、要求重视学生的情感反应,注重培养学生趋善避恶的内 在要求。
15
五、论儿童与教师
杜威提出学校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一切教育措 施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 他提出的这一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 则成为整个现代派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要求。 但另一方面,他也并未否定教师的作用。他认 为教师对儿童应当既不予以压抑,也不予以放任。他 强调,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 儿童和教师真正合作、相互作用的过程。
《明日之学校》(1915) 《经验与教育》(1938) 《人的问题》(1946)等 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是1916年的《民主主 义与教育》,这一著作与柏拉图的《理想 国》、卢梭的《爱弥尔》被认为是人类教育 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2
时间
经历
地点
美国佛蒙特 州,柏林顿 佛蒙特州立 大学
备注
农民家庭
1859年 出生 1875年 上大学
9
三、儿童观
1.语言和社会的本能
语言本能是在交流中表现出来的,是儿童社 Nhomakorabea表 现的一种罪简单的形式。
2.制作的本能——建造性的冲动
兴趣点由游戏和动作转为建造实物。
3.研究和探索的本能——探究性的冲动
儿童喜欢观察和探究。
4.艺术的本能——表现的冲动
两个特征 依赖性 可塑性
10
四、杜威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20
•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 是各种形式活动性作 业:木工、铁工、烹 调、缝纫以及各种服 务性活动,如经营管 理物品、修理门窗、 粉刷墙壁、安装水管 等,并且在学校设置 各种实验室、商店、 菜园、邮局、法庭, 同时充分利用化装、 表演等活动形式组成 儿童学习的情景与内 容。
杜威在芝加哥建立的实验 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