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冲刺丨古代诗歌鉴赏新题和专练

高考冲刺丨古代诗歌鉴赏新题和专练

D.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 D2. ①具有乐观旷达、不以挫折为念的宽阔胸怀。

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

②具有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

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

③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

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解析】【1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D项,“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理解错误,“旷然”一词表明了主旨,“水鸟得鱼”自得其乐,“岭云含雨”去而空回;“长自足”“只空还”,表现作者虽遭贬谪,却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情怀。

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然后依据注释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再依据诗句的内容概括其特点。

从诗中注释来看,“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揭示诗人被贬的身份。

结合诗句内容,“首联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诗人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

“旷然”一词也表现作者虽遭贬谪,却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情怀及宽阔胸襟和雍容气度。

“水鸟得鱼”自得其乐,“岭云含雨”去而空回;“长自足”“只空还”不仅写景,而是表达人知足常乐、来去无心、不追求功名利禄、追求内在的精神品格。

“万柄莲香一枕山”,选取“莲”这一意象,用象征手法塑造了诗人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九日①水阁【宋】韩琦②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用”照应“九日”。

B.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老。

E.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答案】【解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A项,“七绝”应为“七律”;D项,“从心底里服老”错,“漫有高吟力尚狂”展现的是一种豪情。

明愁来无端,无可奈何。

B.第一首诗第三句承上启下,楼上之人突然明白:原来柳絮“不是天生稳重花”,前此种种缭乱情绪都是徒然。

C.第二首诗与第一首诗形成对比。

前两句大笔渲染,实景虚写,活现出“絮雪纷纷”的轻薄浮浪之态。

D.第一首诗第一句的“不定家”,第二首诗第一句的“不自持”,均采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柳絮的特点。

E.第一首诗中“空缭乱”、不“稳重”都是柳絮的客观特点,直接地写出了柳絮无结果、不可靠的本质。

6.第二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7.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5.BD 解析A项,“明写柳絮暗写东风”错,应为“明写东风暗写柳絮”,诗中人物对漂泊不定的“柳絮”的态度是恼怒。

C项,“形成对比”错误,应为“第二首诗紧承第一首而来”。

E项,应为“都是诗人的感悟,间接地写出了柳絮无结果、不可靠的特点”。

6. ①第二首第三、四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

②柳絮穿过花枝,巧妙地借来了色香,引来无数蜂儿排队追逐。

③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

这两句语言活泼有致,富有意趣。

【解析】这首诗描写了柳絮轻薄、飘忽不定的特点。

“有时穿入花枝过”C.颔联描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诗人想象征人在离别亲人后沿着秋山远行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眼前的别离勾起了诗人对自身的感叹,抒发了心中的无奈和感慨。

2.有人将此诗视为效仿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遗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1.C[解析]“颔联描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说法错误,“尊酒阑珊将远别”是眼前实景。

2.①本诗前四句写征人草草着上戎装,出征远行,征马萧萧而立,送行的人们呜咽着,用史实的笔调记载了民间疾苦,表达了作者对遭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2分)②后四句诗人联想到战乱使自己兄弟分离、天各-方的现状,寄寓了诗人强烈的身世飘零之感。

(2分)③全诗可以说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照,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结在一起,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2分)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有瞩韩偓晚凉闲步向江亭,默默看书旋旋行。

风转滞帆狂得势,潮来渚水寂无声。

谁将覆辙询长策,愿把棼丝属老成。

安石本怀经济意,何妨一起为苍生。

[注]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晚凉中诗人在江边散步、看书,交待了诗题“有瞩”的具体情境。

B.颔联描绘风劲帆动、潮来水寂的景象,象征小人得势、英雄落寞的时代。

C.“棼丝”,原指乱丝,这里喻指纷乱之事,暗含了诗人对晚唐时局的担优。

D.本诗写景与抒怀有机结合,状物绘景,气势壮阔,借典抒怀,蕴涵深厚。

4.本诗后四句与《永遇乐(千古江山)》末尾三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皆以前人自况自勉,思想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3.B4.【要点】同:都以历史名人自况自勉,表达了烈士暮年的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懣。

异:韩偓以名相谢安自况自勉,期待为民出仕。

辛弃疾以名洊廉颇自况自勉,渴望为国出征。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故都【唐】韩偓①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③。

掩鼻计④成终不觉,冯驩⑤无路斅鸣鸡。

【注】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

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

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

②池籞(y ù):指宫中池塘周围的竹篱笆之类。

③地下强魂:指昭宗时宰相崔胤。

他为铲除宦官势力,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覆亡,自己也遭杀戮。

噬脐:以人不能咬到自己的肚脐比喻追悔不及。

④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

⑤冯驩: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

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以“草萋萋”总写诗人所见长安城的荒凉破败,取景浑融概括。

第二句既侧面写出了都城景物变异之大,也烘托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B.颔联以“塞雁”“宫鸦”等意象集中描绘宫苑废芜,塞外飞来的大雁已侵入池籞,园中的乌鸦傍着女墙哑哑啼呜,诗人的笔触细致传神。

C.颈联正面抒情。

“烈士”此处是作者自称,“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悲愤难抑的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

借得茅斋岳麓西,拟将身世老锄犁。

清晨向市烟含郭,寒夜归村月照溪。

炉为窗明僧偶坐,松因雪折鸟惊啼。

灵椿①朝菌由来事,却笑庄生始欲齐②。

【注】①灵椿:上古大椿,《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②齐:同等看待。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紧承题目“小隐”二字,写诗人借山村的茅屋居住,打算归隐田园终老山野。

B.颔联写诗人在山村的隐居生活,“烟含郭”“月照溪”凝练地描绘出山村优美的环境。

C.颈联写僧人来访,宾主雪夜围炉畅谈,炉火映得窗子格外明亮,鸟儿也因此受惊鸣叫。

D.诗人借用“灵椿”“朝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全诗表现了诗人归隐村野后的超脱心境。

8.诗人没有因为“小隐”而接受庄子的人生观,试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7. C8. “灵椿”是传说中的长寿之树,“朝菌”是朝生暮死的菌类,“由来事”表明诗人认为寿命长短不同,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是由来已久的事,他坦然承认,心中并不在意,“却笑庄生始欲齐”表明诗人认为庄子想要把生死夭寿同等看待的想法是可笑的,表明诗人不接受庄子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