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专接本复习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专接本复习

第一章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作用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等)1.基础科学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和各种基本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起着指导作用。

2.技术科学在基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某类技术的特殊规律,并解决工程技术中普遍性问题的科学。

3.工程科学具体研究把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原则和方法。

4.实验技术为了科学认识而探索自然客体所采用的技术,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的基础。

包括力学实验技术、物理实验技术、化学实验技术、生物实验技术。

5.基本技术既可以为实验技术提供仪器、设备来推动其发展,又可以通过劳动过程中的技术来推动产业技术的进步。

按照人工自然过程的四种基本形式,基本技术可分为四类:广义的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工技术、生物技术。

6.产业技术由不同劳动过程中的各种不同技术组成。

可以划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

基本技术的开发必然会促进产业技术的巨大发展。

7.大科学(对比小科学P21)是相对于小科学而言的,是指在按指数规律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科学已经成为全社会范围内的、以集体合作形式有计划地进行研究的事业。

诞生标志:1942年美国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

8.高技术指那些与基础科学理论的前沿紧密相连,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并能形成产业的技术群。

标志事件:1942年12月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运行。

9.高技术产业指把产生过程和产品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所形成的产业。

是一项技术密集度高、技术创新速度快、具有高附加值、节约资源并能对相关产业产生辐射效果的新型产业。

10.可持续发展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危害”,即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扩大对再生资源的利用,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理(简答、填空、判断等)1.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要点:参考图1-1叙述即可。

现代科学技术是由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构成的,再分别说现代科学的三种科学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技术的三种技术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要点:(1)发展高速化:科学技术自身的加速发展(科研项目日益增多、人员数量急剧增加、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技术和产品老化速度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周期缩短(2)发展综合化:科学和技术自身发展的综合(学科内部科学理论趋于综合、学科之间综合);科学的技术化(现代科学中有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的科学化(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反过来完善和提高已有技术、技术创造发明是根据已有的基础科研成果而作出);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相互渗透融合产生新兴学科,把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连成有机整体);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科学是先导、技术是中介和桥梁、社会生产是最终归宿)。

(3)发展社会化:科技活动主体社会化(由个人研究到研究所研究再到国家组织研究、国际合作研究);科技活动过程社会化(从选题目的、研究开展的步骤、研究中的协调工作均已经社会化,成果转化必须通过社会组织形式进行);科学技术功能的社会化(科学技术是第一产生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方式产生积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物质生活、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对社会价值观念形成了影响)3.大科学的形成、特征和发展战略要点: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和各种社会条件的作用。

标志事件: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大科学特征:科研的规模巨大、创造性的集体研究、巨额的科研投资、科研设备庞大复杂、社会化高效的科研组织管理。

发展战略:树立大科学观念(整体观念、综合观念、协调观念)、建立大科学体制(优化组织结构、学科结构、人才结构、时空结构、投资结构)、实行大科学管理(核心是觃划管理:对宏观和较长期的科研方向和发展计划的管理,也是大科学区别于小科学的重要标志。

管理要坚持统筹原则、重点原则、协调原则、创新原则。

其次是目标管理,再次是经费管理)、加速大科学流通(各门学科乊间相互交流、整合、与外部社会的功能转换与价值交换)、培养大科学文化(改善大科学物质文化、健全大科学觃范文化、弘扬大科学精神文化)、实施大科学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内容、从专才教育模式转变为通才教育模式)、营造大科学环境(增迚公众理解、加强法律保护、扩大对外开放、提供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整合)。

4.高技术的基本特征高智力、高渗透、高投入、高风险、高竞争、高效益、高战略5.高技术领域包括哪些(要求能举例和对号)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6.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征首先,投入比例相对于传统产业要高得多,这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其次,技术密集度很高,这是保持其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第三,技术创新速度快、产品寿命周期短;第四,市场国际化程度很高。

7.高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要点:积极作用:(1)高科技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机械化转变为自动化,刚性生产方式转变为柔性生产方式,大规模集中型生产方式转变为规模适度的分散型生产方式,分割型生产方式转变为系统整体生产方式,不断生产新产品、新产业,产业结构、分布、就业结构、市场交换方式均发生变化,财产占有方式、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变动。

(2)高科技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新材料为人们提供了万紫千红的新型衣料,现代生物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如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新型建筑材料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改善人们的信息交换和出行方式(如互联网、高铁、超音速飞机),高科技带来了“4A”革命:工厂自动化(FA)、办公室自动化(OA)、实验室自动化(LA)、家庭自动化(HA),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和改善了人们的闲暇生活。

(3)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提升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追求社会、经济、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创新素质的肯定,形成了科学技术价值的新取向,即加强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积极影响。

负面效应(1)环境问题核心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主要包括大气质量恶化、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流失、生态危机。

(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2)资源问题核心是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而资源的绝对量有限,引起全世界范围的耕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危机。

(3)高科技战争高科技在军事上的应用,生产了大量高科技武器,进入现代战争的战场,使战争的规模、样式、进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高科技”战争。

(4)高科技引发法律和社会伦理问题如计算机犯罪、克隆技术对人类自身的应用、核技术的扩散、信息网络的安全、基因研究与个人隐私。

8.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科学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这是两个不同系列的价值观念,由一定的信仰、理想、行为准则构成。

科学精神主要指养生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领先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

人文精神指着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文文化的作用,强调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社会发展。

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

历史上两种精神形成了对立(文艺复兴之后的哥白尼),而现代科学技术要求两者相互融合。

现代社会,需要培养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

(简答):培养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可以参考小书P16下开始到P17。

三、基础理论(论述题等)1.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产生力思想的产生和内涵。

要点:产生:从历史上看(1)从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结合的历程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古代科学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深层次的、隐蔽的、间接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人们自觉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欧美各国社会的加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超过了资金、劳力和资源,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得到完全确立)(2)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世界发展的历史,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国家富强,是许多国家的共同经历。

英、德、美、日等发达国家投资科技以带动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产生力”思想的正确性的概括能力)(3)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教训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世纪本文国家科技崛起,而中国却停滞不前,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说明科技落后就要挨打,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而中国却在进行“文化大革命”,丧失了良好的发展时期)从理论上看(1)当代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就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作了精辟论述。

(如托夫勒、贝尔、奈比斯特、熊彼得)(2)马克思从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特点:科学技术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动因,从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关系方面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

(3)邓小平70年代通过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关系的探索,在1988年9月首次突破了马克思100年前的说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内涵:(小书P12)2.论述科教兴国战略思想主要内容小书P13第8行-第17行。

第二章现代物理学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等)1.以太牛顿力学认为,存在着绝对静止的运动参照系,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都是相对于绝对坐标系的运动,这种坐标系中有一种神秘的物质,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可以作为传播光或者其它电磁波的媒介,这就是“以太”。

2.以太危机科学家从1851年互1887年间用多种方法测量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比如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得到的结果是不定的,这就引起了“以太危机”。

3.惯性系先说参照系:力学中为了精确描述物质的相对运动,必须选取一定的参照系。

再说惯性系:相互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称为惯性系。

相对于一个惯性系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也是惯性系。

4.伽利略变换见小书P18倒数第3行至P19正数第6行。

(附:经典力学的相对性原理:一切力学规律在相互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系内部都是相同的)5.黑体任何物体都具有不断辐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本领。

辐射出去的电磁波被称之为热辐射。

对外来辐射能力强的物体称为黑体。

6.绝对黑体绝对黑体是指完全吸收所有辐射而又毫无反射和透射的物体。

显然自然界不存在真正的黑体,但许多较好的黑体近似。

7.黑体辐射公式(很少考)1893年德国科学家维恩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黑体辐射公式(此公式适用于短波),1899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和琼斯总结出了瑞利琼斯公式(此公式适用于长波)见小书P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