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风险导向审计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频繁爆发的一系列极具震撼力的重大舞弊案,严重危及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审计职业也面临信用甚至生存危机。
因此,如何避免审计失败,降低审计风险,就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极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回顾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介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原理,分析了风险审计方法的特征,阐述了如何建立适合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试图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有一个较全面和实务的认识。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由来
风险导向审计源于美国。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大陆自动售货机案例中,注册会计师证明其遵守了会计准则和相关的审计准则,但是律师认为,遵守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并不能自动表明无罪,假如你有坏心眼,准则是没用的。
美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的建立,使得注册会计师不仅仅遵守准则就可以了。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美国在七十年代初建立了风险导向型审计。
由此便产生了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使注册会计师远离高风险客户而与正直客户往来。
风险导向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审计发展变革的过程中,审计模式经历了从账表导向审计、系统导向审计到风险导向审计的演变。
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一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着审计方法;这些调整都是注册会计师
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的调整。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产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大的独立审计风险是分不开的。
二、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原理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risk-oriented audit approach)是针对仅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实施抽样审计难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上述缺陷,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开发了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审计方法。
审计风险模型是指“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审计人员对此无能为力。
但可以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做出评估。
在此基础上,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一)审计工作切入点不同
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切入点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
因为此种模式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一个企业如果建
立了良好的内部控制,其业务处理的正确度就较高,出现错误与舞弊的情况就较少;反之,则业务处理的正确度就较低,错弊情况就较多。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对生成财务报表,帐簿资料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研究、评价、测试,看其结构设置如何,运行是否有效,从而对有关会计资料的可信度有一个整体把握,为确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提供依据。
而风险导向审计的切入点则是评价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出于对风险防范或规避的需要,将审计风险的评估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情况确定计划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并把它作为审计质量要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及过程控制的依据。
(二)对内部控制的考虑范围不同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现代审计的基础,无论是系统导向审计还是风险导向审计,都需要依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估。
但是这两种审计模式对内部控制的关注范围却有很大不同。
系统导向审计主要关注的是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而对控制环境及其对审计计划的影响缺少表述,不要求审计人员凭借对控制环境的把握鉴别各种可能的错报。
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则是内部控制的整体,认为除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外,控制环境因素也极为关键,它反映了一个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应政策和程序。
因此在审计客体日益复杂的情形下,风险导向审计要分析环
境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并据以确定控制风险,从而对发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做出评价,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
(三)对审计风险的考虑程度不同
系统导向审计模式下也涉及审计风险,但它并不直接处理审计风险,而是更多地依赖内部控制测试,很少考虑产生风险的其他环节。
具体而言,系统导向审计只在抽取样本进行实质性测试时考虑了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而对控制风险的评估也主要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为减少实质性测试提供依据。
(四)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方式不同
系统导向审计模式对风险的控制属于被动式。
系统导向审计模式较多依赖于内部控制测试,其对风险的规避也主要依靠这一环节。
但是一旦企业管理人员串通舞弊,貌似健全、完备的内部控制系统就会成为踩在审计人员脚下的“地雷阵”,对此审计人员毫无抵御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现代审计需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实际行动,研究和改革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模式、思路和检查方法,提高司法部门对办理企业管理层通过会计造假,进行财务欺诈及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这类案件中的判案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希望,无论是业内、业外以及政府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都能为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铺路架桥!
参考文献:
[1]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j],2009(4);
[2]陈毓圭:《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来与发展的认识》,中国注册会计师,[j],2008(4);
[3]朱小平、叶友:《审计风险、商业风险、业务关系风险、经营失败与审计失败》,审计研究,[j],2003(3);
[4]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m],1997(12);
[5]刘爱东、李蕊:《制度基础与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之比较》,财会月刊,[j],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