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的求职信

古代的求职信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的求职信篇一:古代求职信古代求职信现在的大学生可真多了,求一职位也真的不容易呀。

当你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时候,怪用人单位不赏识自己的时候,你会否想到其实问题就出在自己的身上吗?可能你的个人求职信没有写好,太狂蟒自大?似乎古人不知道怎样写求职信。

我们看下古代的有才青年怎么写求职信吧。

一、言简意赅,数字说话,东方朔一举成功公元前140年,16岁的刘彻当上了皇帝,想到老祖宗安得猛士镇四方的诗句被人讥为缺少文化,决心提高自己刘家的形象,于是下诏招聘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以充实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

招聘消息一见报,天下读书人蜂拥而至,一时竟达数千人之多,几乎挤爆了长安街。

刘彻令应聘者一律自写求职书,题目内容自定,由丞相担任主考,报皇帝最后决定取舍。

一次自由命题作文考试?精英们那个高兴啊。

年轻的皇帝啊,知道同样年轻人的心理啊,这样简单的考试题谁做不出啊,这明明是要赶走那些老家伙,让咱年轻人干一番事业啊。

于是精英们各显神通,下笔狂书有大书古今治道之术,炫耀自己才学的;有大肆指责中央现行施政布政之缺失,以示自己目光不凡的;更有自吹自擂,自比伊尹周公,将辅助小皇帝建立不世奇功,重塑尧舜禹汤盛世的。

考试既罢,精英们想到自己即将青云直上,功名富贵已在囊中,个个把杯相贺,狂欢达旦,几乎把长安城里美酒沽空,美女搂遍。

谁知榜发下来,竟然除了一人,其余全部零分!原来试卷上去,丞相赵绾看了,气不打一处来:天下哪有如此狂妄的小子,把俺们老家伙全当行尸走肉啊!你们以为世事那么简单啊,真正是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于是汇集其他考官,统一意见,上报皇帝,说这批年轻人全都是学的商鞅、韩非、苏秦、张仪那些惟恐天下不乱的一套,如今乃是盛世,怎能任用此等人。

应该全部打发回去,一个都不能录取!刘彻听了,还不相信,把全部试卷拿来一看,还真是那么回事。

这批自命学富五车的人,真是浮躁浅薄啊。

刘彻皱起了眉头怎么办?招聘之诏是自己下的,如果真的一个不取,岂不失信于天下!想了半天,觉得其中有一个,写得还不那么糊涂,至少录取他一个吧。

于是发榜。

这唯一录取的一个,就是史上大名鼎鼎的东方朔。

请看东方朔同学的求职书: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

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十五学击剑。

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

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

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

又常服子路之言。

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

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在这短短一百多字的求职书里,东方朔讲了自己的身世、年龄、形貌,讲了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又讲了求职的目标。

细致诚实,言简意赅,尽管有点自吹,并无多余废话。

靠的就是这区区一百多字,东方朔成为唯一的幸运儿,从此开始汗青留名的生涯。

文言文最多也是四百来字的,东方朔一简短的文字就概括了全部内容。

篇二:杜甫的求职信杜甫的求职信来源:香港文汇报日期:20XX-09-21现代人找工作要写求职信,古代人也一样。

唐代大诗人杜甫,当年在长安漂泊时,就曾给唐玄宗写过求职信,希望谋个一官半职。

这封求职信写得挺有意思。

杜甫的求职信是这样写的:“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

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自先辈杜恕、杜预以来,十一代人都遵奉儒教、在政府中担任官职。

我的祖父杜审言,以文章着称于中宗时期。

我凭借祖辈的遗业,从七岁开始写诗文,已经近四十年了。

然而一直是衣不遮体,经常寄食于他人。

我私下里常想,说不定哪天就会在流浪中抛尸荒野山谷。

希望能够得到天子的同情和怜爱。

如果能让我从事先辈的事业,改变当前的处境,那么我的诗文,即使不能充分地宣扬六经,达到诸子百家那样的水平,但是像扬雄、枚皋那样的水平还是能赶得上的。

有这样的臣子,皇上忍心弃之不用吗?杜甫在长安漂泊多年,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

由于科举之路难以走通,他曾试图另辟蹊径。

他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同样收效甚微。

直到天宝十年(751年),他终于抓住了一次直接向皇帝自荐的机会。

这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朝廷连续三天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

杜甫赶紧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三篇赋,合称“三大礼赋”,连同求职信一起进献唐玄宗。

唐玄宗看了他的“三大礼赋”及求职信,觉得杜甫是个人才,当即批示有关部门安排他进集贤院,等候任用。

虽然杜甫后来苦苦等了四年才被授予官职,但这次自荐却是他入仕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古代求职大概比较重视家庭出身,所以杜甫的求职信首先把家史叙述了一遍,甚至把五百年前的老祖宗杜恕、杜预都搬出来了。

杜甫的祖先确实都是值得炫耀的人物。

杜恕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幽州刺史、建威将军。

杜预是西晋的镇南大将军、灭吴的主要统帅,也是批注《春秋左氏传》的有名学者。

至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乃唐高宗咸亨年间进士,不仅“以文章着称”,还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正是由于才华横溢,杜审言经常牛气冲天。

野史中记载,杜审言有次参加由初唐文学家、吏部侍郎苏味道主持的铨选考试,一出考场便对人说:“苏味道必死!”人们听了一头雾水莫名其妙。

杜审言道:“他看了我的卷子,肯定会羞愧而死。

”杜审言还有更牛的豪言壮语:“我的文章比得上屈原、宋玉,我的书法在王羲之之上。

”杜审言病重时,诗人宋之问去看他,他说:“由于我的存在,把你们久久地压在了下边。

如今我要死了,你们当然会感到快慰,但遗憾的是尚未见到能替代我的人出现??”杜甫的祖父确实很牛,可到了杜甫这一代,再也找不牛气的影子了。

在杜甫的求职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失意落魄的穷酸文人,在低声下气地乞求皇帝给他一次翻身机会。

杜甫在长安漂泊时期,生活十分贫困。

迫于生计,他只好到山上采来一些草药,到长安城里摆地摊。

有时候卖药挣不到一天的伙食费,就只能到熟人和朋友家去蹭饭吃。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而且,上山采药难免有危险,一不小心摔下悬崖峭壁,恐怕不死也会致残,所以杜甫说“恐转死沟壑”并非危言耸听。

杜甫也写求职信现代人找工作要写求职信,古代人也一样。

唐代大诗人杜甫,当年在长安漂泊时,就曾给唐玄宗写过求职信,希望谋个一官半职。

这封求职信写得挺有意思。

我们以为杜甫只是写诗的,到今天才发觉杜甫也写个人求职信给皇帝。

杜甫的求职信是这样写的:“先臣恕、(:古代的求职信) 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

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自先辈杜恕、杜预以来,十一代人都遵奉儒教、在政府中担任官职。

我的祖父杜审言,以文章着称于中宗时期。

我凭借祖辈的遗业,从七岁开始写诗文,已经近四十年了。

然而一直是衣不遮体,经常寄食于他人。

我私下里常想,说不定哪天就会在流浪中抛尸荒野山谷。

希望能够得到天子的同情和怜爱。

如果能让我从事先辈的事业,改变当前的处境,那么我的诗文,即使不能充分地宣扬六经,达到诸子百家那样的水平,但是像扬雄、枚皋那样的水平还是能赶得上的。

有这样的臣子,皇上忍心弃之不用吗?杜甫在长安漂泊多年,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

由于科举之路难以走通,他曾试图另辟蹊径。

他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同样收效甚微。

直到天宝十年(751年),他终于抓住了一次直接向皇帝自荐的机会。

这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朝廷连续三天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

杜甫赶紧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三篇赋,合称“三大礼赋”,连同求职信一起进献唐玄宗。

唐玄宗看了他的“三大礼赋”及求职信,觉得杜甫是个人才,当即批示有关部门安排他进集贤院,等候任用。

虽然杜甫后来苦苦等了四年才被授予官职,但这次自荐却是他入仕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古代求职大概比较重视家庭出身,所以杜甫的求职信首先把家史叙述了一遍,甚至把五百年前的老祖宗杜恕、杜预都搬出来了。

杜甫的祖先确实都是值得炫耀的人物。

杜恕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幽州刺史、建威将军。

杜预是西晋的镇南大将军、灭吴的主要统帅,也是批注《春秋左氏传》的有名学者。

至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乃唐高宗咸亨年间进士,不仅“以文章着称”,还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正是由于才华横溢,杜审言经常牛气冲天。

野史中记载,杜审言有次参加由初唐文学家、吏部侍郎苏味道主持的铨选考试,一出考场便对人说:“苏味道必死!”人们听了一头雾水莫名其妙。

杜审言道:“他看了我的卷子,肯定会羞愧而死。

”杜审言还有更牛的豪言壮语:“我的文章比得上屈原、宋玉,我的书法在王羲之之上。

”杜审言病重时,诗人宋之问去看他,他说:“由于我的存在,把你们久久地压在了下边。

如今我要死了,你们当然会感到快慰,但遗憾的是尚未见到能替代我的人出现??”杜甫的祖父确实很牛,可到了杜甫这一代,再也找不牛气的影子了。

在杜甫的求职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失意落魄的穷酸文人,在低声下气地乞求皇帝给他一次翻身机会。

杜甫在长安漂泊时期,生活十分贫困。

迫于生计,他只好到山上采来一些草药,到长安城里摆地摊。

有时候卖药挣不到一天的伙食费,就只能到熟人和朋友家去蹭饭吃。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而且,上山采药难免有危险,一不小心摔下悬崖峭壁,恐怕不死也会致残,所以杜甫说“恐转死沟壑”并非危言耸听。

会笑掉别人大牙的。

轻松写求职信,如果像古代那样把家境都搬上,那似乎在写申请救济金呢。

总得来说,古人写的求职信算是落伍的求职信,不过现代求职信还时需要古代求职信那样写得动人。

感动企业呀!篇三:李白、杜甫自荐李白、杜甫自荐作者:肖宝根来源:《职业》20XX年第11期李白和杜甫是家喻户晓的唐代大诗人。

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他们也卑躬求过官职。

至于才华横溢的李白、杜甫,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史上有不同说法。

总之,他们都有过卑微求职经历。

李白年轻时,不放过任何求职机会,多次谒见地方长官。

他曾专程赶到荆州治所襄阳城拜见韩荆州,希望能通过他的举荐谋个一官半职。

李白的自荐信虽然一开始就用时髦的语言“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来“拍马屁”,最后则表露宏大抱负“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韩荆州可能觉得李白不够谦虚,不够踏实。

这次自荐求职,最终是泥牛入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