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论表见代理 (2)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表见代理的概念 (3)二、表见代理的类型 (3)(一)授权表示型表见代理 (4)(二)权限逾越型表见代理 (4)(三)权限延续型表见代理 (5)三、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5)(一)代理人的行为属于无权代理且本人在裁判前对无权代理行为不追认 (5)(二)表见代理应当符合代理的表面要件 (5)(三)表见代理人与相对人的民事行为,须具备成立的有效要件 (6)(四)客观上须有使相对人相信表见代理人具有代理权的情形,并能够使相对人在主观上形成该代理人不容怀疑的具有代理权的认识 (6)(五)相对人须为善意且无过失 (6)四、表见代理与狭义的无权代理、有权代理的区别 (7)(一)表见代理与狭义无权代理的区别 (7)(二)表见代理与有权代理的区别 (7)五、对完善我国表见代理制度的几点思考 (7)(一)从宏观上考虑 (7)(二)从具体制度设计看 (8)参考文献 (9)论表见代理内容摘要:我国《合同法》正式确立了表见代理制度,表见代理实质上是无权代理,法律拟制为有效代理,由被代理人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代理。
表见代理制度对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文试从表见代理制度概念、构成要件、及其表现形式等方面来分析表见代理制度。
关键词:表见代理无权代理善意构成要件交易安全有效一、表见代理的概念表见代理制度始于1900年的德国民法,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民法典中,均未明文出现表见代理一词。
表见代理是学理归纳所得。
在我国民法理论上表见代理制度属无权代理的范畴,多年来一直未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在立法上予以承认,只是《民法通则》在立法时对无权代理的各种情形进行规定时,首次涉及到了表见代理,但并未单独设定表见代理的制度,只是在第66条第1款作了笼统的规定:“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
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
”[1]我国立法对表见代理的正式规定见于《合同法》第49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正是这一法律条款真正确立了我国表见代理制度,为司法实践中正确地处理表见代理纠纷案件,更好地促进交易安全和维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法律依据。
所谓表见代理,本质上属于无权代理,但由于被代理人与无权代理人的关系,客观上存在代理人被授权的表象,致使无过失的相对人有理由相信代理人有代理权,而与其发生民事法律行为,通过法律拟制,使其代理行为有效,发生有权代理相同的法律效果。
从表见代理的概念可以看出,表见代理实质上是一种无权代理,但与狭义的无权代理又有本质的区别。
狭义的无权代理,其代理效力处于待定状态。
若本人追认则成为有权代理,代理行为有效。
若本人不予追认,则代理行为无效。
而表见代理不需由本人追认,其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归于本人。
表见代理不同于有权代理,但对善意相对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却与有权代理产生相同的法律效果。
表见代理涉及到被代理人、无权代理人、善意相对人三方当事人的关系。
从其外部关系来看,当善意相对人主张表见代理,请求代理行为的效力时,表见代理发生有权代理相同的法律效果,即被代理人要受到代理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力的约束。
从其内部关系来看,代理人和被代理人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实质的代理权的授予,因此,二者之间并不发生必然的民事法律关系。
但是,被代理人承受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而造成的损失,被代理人有权向无权代理人进行追尝。
表见代理的善意相对人可以主张该代理行为无效。
但是,被代理人和无权代理人却不能主张无权代理,要求认定代理行为无效。
这是因为,被代理人和无权代理人均知道代理人无代理权,该代理行为在二者之间不发生有权代理的效力。
二、表见代理的类型表见代理的类型表见代理的表象形态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授权表示型表见代理本人以自己的行为表示授予他人代理权或知道他人表示为其代理人而不作否认表示者,对相对人承担授权人的责任。
但相对人明知其无代理权或可知其无代理权的,不在此限。
《日本民法》第109条规定:“对第三人表示授予他人以代理权意旨者,于代理权范围内,就其他人与第三人之间实施的行为,负其责任。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182条第1款第2项和第184条第1款规定:“代理人(零售商业售货员、售票员等等)从事活动的环境也可以表明其被授权。
”“在经营者签订经营活动方面的合同时经常独立地代表经营者的人是商业代理人”。
[2]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本人以书面、口头或者其他形式直接或间接向相对人表示已经授权而实质未授权,相对人依赖本人的表示而与行为人进行的交易行为;本人将有证明代理权存在意义的文件交与行为人,相对人依赖此文件而进行的交易;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等等,属于这类表见代理。
这类表见代理适用于委托代理。
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表见代理的情形有:1、行为人持有授权委托书等,被代理人虽没有授权行为人,但由于被代理人对授权委托书以及其他具有代理权证明意义的文件或证书管理不善,让行为人获得,从而使相对人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
这就构成表见代理中的理由。
授权委托书是证明行为人拥有代理权的最直接证明。
只要相对人能够证明该授权委托书上加盖的公章是真实的,即使被代理人实际上未授权,也要承担代理行为的法律责任。
2、行为人持有公章、合同专用章或签有公章(合同专用章)的空白合同书,即使被代理人无具体的授权意图,但足以构成授权的表象,应认定构成表见代理。
值得指出的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有出借介绍信、合同专用章和合同书等现象。
单位的介绍信、合同专用章和合同书是单位对外进行经济往来的重要凭证,实际上完全可以等同于授权证明,借用人持有借来的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和合同书对外订立合同时,足以使相对人相信其为出借人的代理人,完全可以构成表见代理。
(二)权限逾越型表见代理代理人的代理权,通常都有一定的限制,但这一限制不一定为相对人所知。
如果代理人从事了权限以外的行为,而相对人又不知其违反限制逾越权限时,本人不得以超越权限为由对抗善意相对人。
这种表见代理要求行为人原有代理权,但他与相对人进行的行为已经超越其代理权限范围。
有学者认为,这种超越又可分为质的超越与量的超越,但无论哪种超越,超越的部分均无代理权。
但是,如果本人虽对行为人的代理权限作了某些限制,却未在委托书中说明,善意相对人不知所存在的限制而与行为人为民事活动,则应构成表见代理,由本人承担其后果。
同样,如果本人委托授权不明,而客观情况又能使善意相对人误信行为人对所为事项有代理权,即使行为人的行为超越了本人意定的授权范围,但只要符合本人授权的目的,就不应视为无权代理,而应构成表见代理。
(三)权限延续型表见代理这种类型是指本人与行为人曾有代理关系。
但代理权已经终止或者撤回后,代理人已经失去了代理权而转化为行为人所为的行为。
对于这种行为,按理说本人不应受其约束,但因代理权撤回后本人未必及时向外部公示,相对人往往处于无从知晓的地位。
因此,为保护善意相对人的利益和维护交易安全,其代理权的终止与撤回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这一规定不是为了保护无代理权的行为人的利益,不能因此认定行为人就取得了代理权,也不能由此免除无代理权的行为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3]所以,当本人对善意相对人承担授权人责任后,可以运用过错责任原则与行为人分担责任后果,有权追索无代理权的行为人应承担的责任部分。
行为人持有的授权委托书、介绍信、公章、合同专用章、合同书等在代理权终止后,被代理人未及时收回;行为人持有的印鉴、公章、合同专用章、收据、发票等在作废后被代理人未及时收回并公告,行为人持有上述证明等进行的民事行为应认定为表见代理。
三、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一)代理人的行为属于无权代理且本人在裁判前对无权代理行为不追认所说无权代理是指实施代理行为时无代理权或对于所实施的代理行为无代理权,如果代理人有代理权,则属于有权代理,不发生表见代理的问题。
表见代理属于广义的无权代理,因此只能在代理人应没有代理权而进行代理行为的情形下发生。
如果代理人具有合法的代理权或者本人曾经向第三人表示其已向代理人授权,无论本人的授权是否明确,代理人的行为都构成有权代理,而非无权代理。
一般来说表见代理主要是因为无权代理行为而产生,它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所从事的无权代理行为。
当然,在一些例外的情况下表见代理也可能因本人的授权不明而产生。
此时,代理人的行为获得了授权,其仅因授权不明而致使代理行为逾越了权限。
所以,从广义上理解,表见代理属于无权代理。
本人在对无权代理行为不认可的情况下产生了表见代理。
如果本人对该无权代理行为发生后,对该无权代理行为进行的追认,那么自然构成了有权代理,没有必要再浪费法律资源审查是否构成表见代理了。
[4](二)表见代理应当符合代理的表面要件即表见代理人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活动,与相对人缔结民事关系。
表见代理作为代理的一种,它就应当符合代理的表面要件。
否则,则不称其为代理,而是表见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只对缔约双方存在法律效力,不及他人。
(三)表见代理人与相对人的民事行为,须具备成立的有效要件即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不违背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如果表见代理人与相对人的民事行为欠缺成立的有效要件,那么该行为从一开始就不产生法律效力,又怎么能转嫁到被代理人身上呢?又何从谈起被代理人承受该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呢?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真实意思表示",笔者认为,应理解为法律上的真实意思表示,即扩展到相对人根据表象完全有理由相信表见代理人所实施的民事行为系其真实意思表示的领域,而不是仅仅局限与事实上的意思表示真实。
否则,如果出现表见代理人为故意损害被代理人利益而与善意无过失的相对人签订有损被代理人的权益的合同的情况,则会因为表见代理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导致合同无效,使相对人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
(四)客观上须有使相对人相信表见代理人具有代理权的情形,并能够使相对人在主观上形成该代理人不容怀疑的具有代理权的认识相对人作为该行为的相对方,其目的应是追求通过表见代理人从被代理人处获得该民事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
这就说明相对人在主观上是相信该民事行为是有效的,该代理人是有代理权的。
而相对人之所以会与该代理人为民事代理行为,其必然要求该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使其对该代理人的代理权达到内心确信程度的事实上或法律上的联系,如该表见代理人持有被代理人的盖有有效印章的介绍信和空白合同书。